APP下载

信息社会分化现象透视及应对措施

2012-01-28霍小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分化资源信息化

霍小四

(郑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3)

人类社会已跨入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信息资源的急剧膨胀,为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资源。同时,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占有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人们在信息占有上的巨大差距,明显地导致信息占有的贫富分化,引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分化,即信息分化。[1]目前,信息社会分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给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信息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解决信息社会分化问题刻不容缓。

信息社会分化实质是信息知识的富有与贫乏,它存在于社会的不同层次,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群体之间,形成信息社会一种逻辑隔离和分化,这种隔离与分化将阻碍信息交流与共享,导致信息空间不平衡,拉大地区间、国家间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因此,解决信息社会分化问题,尽可能的消除信息社会分化,有利于维护平等获取信息权利,打破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障碍,保障信息选择、存取的自主和自由,有利于信息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信息社会分化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所谓“信息社会分化”是指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发展和应用的不平衡,使社会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不断扩大、信息贫富不断加剧的社会分化现象[2]。社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推动的结果,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产物。由于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对信息技术掌握水平的差异,使得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上产生极大差异,在信息的获取、吸收、应用能力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社会信息化也不可能同时在所有地域内实现,总会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直接结果形成信息社会分化,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分化。因此,信息社会分化是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是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凸显的一种新的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信息社会分化现象透视及其影响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99)》对信息社会分化现象有较详尽的描述:“网络社会正在开创两个平行的交往体系:一个属于那些收入高、教育好、文化接触多的国家,它们享有低成本、高速度的丰富信息;另一个属于那些缺乏接触的国家,它们被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等壁垒所阻碍,只能分享过时的信息[3]。”信息社会分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信息获取、知识掌握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信息拥有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分化现象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1.信息社会分化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谁拥有信息资源越多,谁就拥有社会财富越多。信息资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资源,信息的贫困必然导致社会的贫困,信息的富有直接带来社会的富有。因此,信息社会分化加剧社会贫富分化。信息社会分化现象符合马太效应,即信息富有者能利用信息优势,使其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强化对信息贫困者的掌控能力,信息贫困者由于缺乏信息导向,使其处于更加信息贫困的窘境,从而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由于信息社会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不仅社会信息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是这样,就是一些仍处于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也概莫能外[4]。

2.信息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结构失衡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指社会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一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决定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信息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财富创造力和拥有量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取决于其具有的知识信息开发能力和拥有的信息资源量。信息社会分化使社会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成员获得信息资源的机会不同,导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增大,社会差距增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社会结构的失衡。因此,信息社会分化必然使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差距增大,导致社会结构的失衡。

3.信息分化加剧社会关系冲突

信息社会分化最终会引发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结果造成社会结构失衡,引发社会关系冲突,社会矛盾激化,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

三、信息社会分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信息社会分化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分化类型,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是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导致其产生的因素涉及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

1.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信息社会分化最终原因,这在业内已成共识。社会信息化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是该国经济实力和国力的表征。发达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较高的社会信息化程度,具有保持与控制发展信息化速度的能力,而那些经济落后的贫穷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有信息贫穷和信息欠缺的恶性循环趋势。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不发达,是信息交流技术欠缺、个体信息获取水平差异、信息资源分配不均等种种后果的根源[5]。由于各国或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信息化程度的差异,造成信息社会分化。

2.知识产权过度保护

在信息社会中,科技、经济竞争最终演变为主要对信息资源的竞争,谁拥有信息资源主动权,谁就拥有竞争的主动权。知识产权过度保护成为发达国家控制信息资源的武器。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但社会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不仅有公共物品属性也有私有物品属性。过度保护会使产权所有人垄断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使人们使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受到限制,获取和利用信息产生障碍。而产权所有人凭借其占有先进的资源优势,掌握信息资源主动权,在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流中占据控制地位,成为社会信息化最大的受益者。此时,知识产权保护就维护了强者的利益,成为了加深信息社会分化的一个因素。

发达国家科技、经济的发达使其成为科研信息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通过使用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武器,可以使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获取科技信息时,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垄断,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信息的获取、利用主动权,使其处于劣势地位,加剧了信息分化,降低了本国科技、经济的竞争力;而科技、经济的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分化,形成科技、经济落后——信息资源贫困的恶性循环。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优势也经常转化成信息优势,他们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时候,几乎总是附带诸如开放经济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减少公共开支等条件,而这些条件又将进一步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信息生产和利用能力[6]。

3.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差别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资源产生、传播、存储、利用的保障,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标志着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差别代表着信息社会的差别。由于多种因素,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区之间差别巨大,这种差别直接导致信息社会分化。

信息基础设施差别的存在,从社会个体看,使掌握信息获取技术的人,能够有效地运用这种技术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从社会领域看,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可以凭借对高新信息技术的垄断,得到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而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由于掌控信息技术的劣势,很难在信息基础设施上取得优势,致使信息社会分化现象加重。

4.信息个体素质的差异

信息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有效获取信息资源能力的差异。不同信息个体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存在着巨大差异,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和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直接与文化知识水平呈正比,这种差异实际上是文化知识素质的差异。信息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及专业背景决定着信息个体素质高低。因此,受教育程度高的信息个体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反之亦反。

四、消除信息社会分化的应对措施

尽管以计算机、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普及,但是教育水平低、经济收入低的群体仍然少有机会介入因特网,各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还存在信息获取差距,从而导致信息社会分化现象。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社会分化加剧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要大于经济发展差距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信息社会分化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但是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或消除信息分化现象,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1.国家信息政策的积极引导

信息社会分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国家信息政策作为引导。目前,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社会分化现象日益凸现,国家应该基于公平原则,根据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兼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注重缩小东西部信息鸿沟、信息扶贫等各种政策和措施,制定信息政策或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为表率,加强中西部和边远山区等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减少地区信息贫富差距,引导和扶持公共信息资源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等公共信息机构提供公共数据库资源,并免费或低费服务。政府应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包括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使信息贫弱者也能够获取重要公共信息,从而保障公共信息服务获取的机会平等。[7]

2.利用“长尾理论”优化信息资源建设

要消除信息社会分化,实现信息公平,极大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基础。因此,应该积极建设和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使整个社会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长尾理论”是2004年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一个描述世界经济变化核心的经济学理论,是对“二八定律”即“帕累托法则”的一个补充。“二八定律”认为:约20%的少数人占有80%的大多数社会财富。“长尾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众多因素中识别出虽然是少数但对事物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以及虽然是多数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为了达到控制和管理目的,只需要关注少数但决定事物的关键因素或重要的人和事。

“长尾理论”可以运用到信息资源建设方面,为合理有效地配置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最优化的方法。从信息资源分布的角度来分析,信息资源类型繁多、分散无序,在海量信息资源中寻找所需的信息比较困难。同时信息资源的分配和占有、投入和产出之间是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即上文所述的“二八法则”。对某个群体来讲,大部分信息获取者的关注点还是集中在小部分、使用率比较频繁的信息资源上,那些生僻的、需求少的信息资源占有大部分的信息空间,造成检索过程中的繁琐或障碍。利用“长尾理论”紧抓核心的特点,对信息获取者进行调查,对各领域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出人们对各个领域信息资源关注度的比重,就可以准确找到人们的需求点,把信息资源建设重心放在高频对象上,为信息资源结构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使信息资源整合结构与信息资源获取者需求重合,以小博大。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消除信息社会分化的先决条件。因此,应当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力度。首先,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是高投入、高回报、短周期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鼓励和引导企业、民营资本、外资进行投资,优先考虑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有计划、有重点、分批分步实施;其次,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现有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第三,提高因特网的普及率,采取各种措施,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地区和群体实行补贴政策,开展信息扶贫,减缓信息贫困。

4.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人才是提高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此,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信息社会消除信息分化现象的重要内容。不仅要重视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使其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高超的技术技能,引领信息技术发展。同时,还要重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切实提高大众,尤其是偏远地域、经济落后地区人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增强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改善已有的信息社会分化现象,减缓信息社会分化状况,推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社会分化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信息社会分化现象是全球信息化不可避免的趋势,无法从根本上给予消除,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应对。本文所提出的国家信息政策积极引导、利用“长尾理论”优化建设信息资源、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等建议只是浅层次的论析,还需要很多学者、专业人士对其从不同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提出能够有效解决信息社会分化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广大学者、同仁的努力,相信一定会在解决信息社会分化问题上有所突破,造福社会,开创信息社会新时代。

[1]黄文波,王浣尘.互联网对信息增值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0,(4):265-269.

[2]郭秋萍,任红娟.信息空间巴尔干化现象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2):37 -40.

[3]昌 灏.信息分化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J].党政论坛,2009,(10):34 -36.

[4]于良芝.理解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国外“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5,(12):6-15.

[5]John Abdul Kargbo.Narrowing the Information Divide[J].Intl.Inform.&Libr.Rev.,2002,(34):97 -105.

[6]Trevor Haywood.Info—rich info—poor:Access and exchange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M].London:Bowker Sour,1995.

[7]张 玲.缩小信息鸿沟 维护信息公平[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9,(2):55 -61.

猜你喜欢

分化资源信息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新兴市场货币:内部分化持续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