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昔洛韦、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比较

2012-01-15高志虹赵素香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洛韦利巴韦干扰素

高志虹, 赵素香

更昔洛韦、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比较

高志虹, 赵素香

目的 比较更昔洛韦、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方法 将90例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3组,更昔洛韦组30例给予更昔洛韦5mg/(kg·d)静脉滴注,干扰素组给予干扰素5万U/(kg·d)肌内注射,利巴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静脉滴注,3组均每日1次,疗程均为5d,其他治疗相同。观察3组疗效,发热、咽炎、结合膜炎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更昔洛韦组总有效率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更昔洛韦组、干扰素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更昔洛韦和干扰素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疗效显著,短期使用安全性好。

更昔洛韦/治疗应用; 干扰素/治疗应用; 利巴韦林/治疗应用; 咽结合膜热/药物疗法; 儿童

咽结合膜热是小儿时期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该病发病率较高,常发生于春夏季,主要通过呼吸道或接触传播,可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流行,临床以突起高热、咽炎、眼结合膜炎为主要特征,可伴有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原体主要是腺病毒3、7型。治疗上为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本科应用更昔洛韦、干扰素、利巴韦林分别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共90例,进行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1/2011-10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90例咽结合膜热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更昔洛韦组、干扰素组、利巴韦林组各30例。更昔洛韦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0个月至9岁;病程1~3.5d。干扰素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8个月至10岁;病程1.5~3d。利巴韦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0个月至8岁;病程1~3d。3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第7版《儿科学》中咽结合膜热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咽结合膜热的诊断标准;(2)年龄10个月至10岁;(3)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急性结膜炎;(2)疱疹性咽颊炎。

1.5 治疗方法 3组患儿均予降温,0.1%阿昔洛韦滴眼及对症治疗,合并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在此基础上,更昔洛韦组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5mg/(kg·d),加 入 5% 葡 萄 糖 注 射 液 100~250mL中静脉滴注;干扰素组给予干扰素5万U/(kg·d)(最大量每日100万U)肌内注射;利巴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中静脉滴注。均每日1次,疗程均为5d。

1.6 观察指标 观察3组疗效,发热、咽炎、结合膜炎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3d发热、咽痛消失,咽结合膜充血明显减轻或消失;(2)有效:治疗4d发热、咽痛消失,咽结合膜充血明显减轻或消失;(3)无效:治疗4d上述症状无改善[2]。

1.8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3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3组疗效比较[n(%),n=30]

表1结果表明,更昔洛韦组总有效率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

2.2 3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3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s,d,n=30)

表2 3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s,d,n=30)

注:与利巴韦林组比较,aq=3.833,4.142,3.618,3.563,3.519,3.546,P<0.05。

组别 发热 咽炎 结合膜炎更昔洛韦组 1.51±1.02a1.79±0.89a3.65±1.12a 2.11±0.98 2.37±0.93 4.31±1.27干扰素组 1.60±0.96a1.90±0.88a3.71±1.08a利巴韦林组

表2可见,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在发热、咽炎、结合膜炎回复正常时间明显低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更昔洛韦组、干扰素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利巴韦林组1例出现恶心,调慢滴速后消失。治疗5d后复查白细胞、血小板计数3组均正常。所有患儿均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咽结合膜热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5~7岁儿童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和眼结膜严重充血水肿,部分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常并发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起小儿咽结合膜热的主要病原体是腺病毒3、7型,既往常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显效慢,病程长,家长对治疗效果不满意,且易引起白细胞减少、心肌、肝、肾功能损害,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3]。

更昔洛韦属核苷类抗病毒药,鸟嘌呤核苷衍生物,具有较广泛的强效抗病毒作用。本品进入细胞后迅速被细胞脱氧鸟苷激化酶磷酸化为单磷酸化合物,然后经细胞激酶的作用成为活化的三磷酸化合物,其作用机制:(1)不仅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而且直接渗入的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4],活化型GCV在染细胞内浓度比非感染细胞高100倍,并能在细内持续存在数天[5]。(2)更昔洛韦对属于DNA病毒的腺病毒亦有很强的作用[6],能渗入到病毒宿主细胞的DNA中,对病毒DNA多聚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干扰素是人体产生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量蛋白质,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相结合,激活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而呈现抗病毒作用,亦能抑制病毒在侵入组织细胞的复制增殖[7]。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及各种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相近,均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更昔洛韦注射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本组资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与陶品武等[8]报道一致,说明更昔洛韦短期治疗是安全的,但由于病例较少,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仍有待观察。干扰素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由于干扰素是肌内注射,有的患儿存在惧怕心理而拒绝肌内注射治疗,因此,临床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更昔洛韦或干扰素治疗。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2.

[2] 倪军萍.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8,5(1):15-16.

[3] 尹文洁,任晓明.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房,2004,15(2):107-108.

[4] 常春明.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820-1821.

[5] 方峰.抗病毒药物在儿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8):451-454.

[6] 梅艳,宋新文.更昔洛韦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26(8):912-914.

[7] 周新央.α干扰素联合细辛脑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2例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4):405-406.

[8] 陶品武,董红霞,倪敏霞.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咽结膜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2):1486-1487.

453000河南 新乡,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

高志虹(1975-),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4.028

R766.5

B

1674-3865(2012)04-0350-02

2012-07-23)

李志文)

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洛韦利巴韦干扰素
STANDING WITH CHINA AND THE CPC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注意利巴韦林的生殖毒性和溶血性贫血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这些人群慎用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治疗猪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应用
龙胆泻肝丸联合泛昔洛韦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