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基于龙泉“山上浙江”建设的调研分析

2011-12-25顾金喜

行政与法 2011年2期
关键词:龙泉生态发展

□ 顾金喜

(浙江省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1121)

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基于龙泉“山上浙江”建设的调研分析

□ 顾金喜

(浙江省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1121)

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发展是应对日益频繁的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龙泉 “山上浙江”建设经验的调研分析,探讨了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具体路径,即科技创新,走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筹;系统整合,走循环发展之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再上一个新台阶;加快生态型政府建设,创新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强化生态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规范、有序。

生态文明;转型升级;生态发展;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然而,如何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都是转型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的相得益彰,无疑是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挑战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困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p194)“发展才是硬道理”。[2](p377)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8年的330670亿元,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发展至上的社会发展理念发挥了重大作用。

然而,发展至上的另一个结果则是GDP及其增速成为政绩考核和官员升迁的压倒性指标。其局限性逐渐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加剧。

(一)经济增长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首先,在GDP的占比中,居民消费不到35%,投资和产出却占了65%,是典型的投资扩张型、要素扩张型而内需严重不足的经济增长模式。[3]其次,在三产结构中,工业一直占据重要比例,而服务业的比例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已经明显不相称。再次,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但近些年来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却超过了15%,[4]超过GDP9.8%的平均增长率;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是日本的4.3倍,美国的2.4倍;[5]单位产值的水资源消耗约是发达国家的8-10倍左右,粗放型和要素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

(二)社会发展明显失衡

一是区域失衡、城乡失衡、贫富分化、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呈加速分化趋势。基尼系数达0.47,远超国际公认的0.4的黄色警戒线;“城镇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31倍左右,而全国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55倍左右”。[6]二是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就业服务等软公共服务却严重滞后。即便浙江是全国基尼系数最低的省份之一,但2009年人均GDP最高的杭州仍然是最低的丽水的2.7倍。从2005-2009年浙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差距也一直呈加速扩大和分化趋势,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从2004年的8450元迅速扩大到2009年的14604元,差距扩大的趋势甚至大于农民收入本身的增长趋势。

城乡不均等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剧了城乡失衡的严峻性,再加上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以及日益集中的社会财富分配,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被排挤感、心理失衡和社会矛盾日渐凸显,无疑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李培林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当前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7](p20)即便是那些“迅速致富”的人,也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8](p267)而规模持续增大、冲突程度日益加深的群体性事件无疑正是当前我国诸多领域发展失衡的结果之一。

(三)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灾难日渐增多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污染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125亿元左右。[9]与之相伴的则是生态灾难逐渐增多,大自然的报复既残酷又血腥:2008年南方雪灾,因灾死亡129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受灾人口超过1亿。而浙江的工业污染控制任务仍然艰巨,酸雨污染问题甚至有所恶化,水环境污染和海洋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如废水排放近几年一直呈持续增加趋势,全省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年日均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少数地市甚至呈加速上升趋势,对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违背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极限规律,容易将社会发展引向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

由于地球的资源和容量都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使社会在物质和能源消耗方面达到极限,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灾难。而且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片面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还在不断蔓延和恶化,如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内蒙古赤峰水污染事件等;生态破坏的范围和影响在逐渐扩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程度都在日益加剧,不断接近自然环境所能够承受的极限。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隐患。

因此,在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时,粗放型、要素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统筹兼顾,实现发展转型,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统筹和谐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必然的战略选择。

二、统筹兼顾,创新发展:龙泉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发展的有益探索

龙泉为浙西南的生态屏障,由于地处偏远,属于浙江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其特色之一是生态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所有县级市中排名第一位;特色之二是资源非常丰富,为浙江最大的林区县(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4.2%,林木蓄积量、植物种类、年木材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特色之三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源远流长,也是“中华灵芝第一乡”。①本文关于龙泉的数据均来自作者2009年调研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

近几年来,龙泉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山上浙江”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持续创新,经济社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面追赶的步伐日益显现。其核心就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生态品牌,走生态发展之路。

(一)规划先行,以生态工业强市

龙泉地域广阔,境内高山多、平地少,城市规模小,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规模效益无法显现,产业聚集的难度比较大,这些无疑都束缚了该市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在对产业布局进行有效规划的基础上,龙泉市实施了生态工业强市工程,力求达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生态发展的有机统一。

1.精心规划,产业集聚。具体措施是对有效的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谋略布局,以达到产业集聚、节约创效的目的,形成了以浙江龙泉工业园区和 “回归工程”为中心的“一心五点”的工业发展格局。“一心五点”的精心规划和产业布局既推进了集约用地、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效益,又促进了工业产业的集聚发展,更为生态保护与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转型升级,产业强化。在精心规划的前提下,龙泉加快了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促进了竹木制品、青瓷宝剑、五金汽配等产业从传统型、手工型、粗放型向规模型、科技型、品牌型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转变,提升了产业的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3.循环发展,生态强市。龙泉市加快了对龙泉工业园区省级生态化园区的改造和建设步伐,使之成为生态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同时,积极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深入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的综合利用,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2.89亿元,税收1.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1%、20.5%,在金融危机的肆虐下,仍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生态化

龙泉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与浙江大学存在较深厚的渊源,浙江大学曾经西迁到龙泉办学7载。自2007年以来,市校之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龙泉借助市校合作平台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和创新,提升了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得益彰。

⒈市校合作,科技不断创新。自开展市校合作以来,龙泉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共签订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项目179个,成功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83个,争取到科研经费2500多万元,为龙泉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仅2007年就签订合作项目54个,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34个,同比增长322%。②本文关于龙泉的数据均来自作者2009年调研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

⒉科技攻关,加速产业生态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市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技术研发、创新帮助当地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践表明,技术攻关、创新与转化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仅以浙江大学与三田滤清器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2007年,浙江大学与该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双方合作开发的“新型柴油——水分离滤清器”产品通过了省级新产品鉴定,技术居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欧III柴油滤清系统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既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使该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的产值不到3000万,但2008年就超过了6000万,2009年则达到1亿左右,基本上是一年一个台阶。

同时,“复合稀土微弧氧化技术在汽车空调配件上的应用研究”、“数据电缆类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等项目都助推了龙泉五金汽配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科技攻关与创新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一方面使得高校研究的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转化既帮助龙泉的传统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也使龙泉诸多原本高投入低产出、高耗低能的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实现了产业的生态化。

(三)积极实施生态创业富农工程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达到民富、民有、民享、民用的根本目的。龙泉大力实施生态创业富农工程,发展生态产品,打造生态品牌,达到了生态创业、生态富农的目的,形成了“满目青山,放眼竹海,遍地茶园,瓜果飘香”的生态农业新格局。[10]

⒈金观音特色茶产业迅猛发展,生态惠农。从2005年起,龙泉就实施了省科技扶贫项目——“名茶开发的良种化技术及优质高效茶叶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等项目,成功研制金观音茶并使之形成特色茶产业。如今,金观音茶园亩产值超万元,种植当年即可产生收益,是原先绿茶收益的3-5倍。全市已发展金观音茶叶基地6000余亩,官埔洋金观音茶叶专业村和兰巨金观音之乡远近闻名。而“龙泉金观音”已经被外界誉为青瓷和宝剑之外的“龙泉第三宝”。仅2009年上半年该市茶叶产值就达到4060万元,同比增长29.8%,③本文关于龙泉的数据均来自作者2009年调研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使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⒉ “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引领多元产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富农。生态优先是龙泉实现经济社会赶超的基本立足点,在食用菌首席专家与科技特派员的联合技术攻关下,龙泉“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项目和菌糠废弃物转化为生物饲料试验成功,创建了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探索出了食用菌、肉牛、蚯蚓、石蛙、有机肥之间的生态循环经济体系,不仅使食用菌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了5-6倍,而且每头肉牛至少增收600元。该项目2008年还被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实施后使龙泉形成了 “农作物废料——食用菌种植——还田作物”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全面促进了龙泉食用菌产业、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既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升了畜牧业和食用菌业的生产效益,也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广阔的致富门路。2009年,该市食用菌实现产值4.45亿元,同比增长19.0%。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夏菇生产基地,龙泉市也因此被评为“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市)”。④本文关于龙泉的数据均来自作者2009年调研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

(四)积极实施生态旅游兴市工程,以旅富农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系统整合。对龙泉来说,仅仅依靠生态工业强市、生态富农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生态、旅游观光和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系统的整合。为此,龙泉努力打造以龙泉山为龙头的山水生态游、以龙泉窑为核心的剑瓷文化游、以龙泉灵芝为特色的养生度假游,还有融绿色、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这些都对当地旅游业的开发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龙泉的旅游总人数达到93.21万人次,同比增长45.8%;旅游总收入达到4.32亿元,同比增长50.9%,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既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也达到了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目的。

三、龙泉的实践探索对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启示

(一)经济发展走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筹

⒈实现产业生态化,走生态发展之路。龙泉实践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它在生态环保、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生态化的过程既是生产技术不断攻坚克难、创新创业的过程,也是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统筹发展的过程。其成功经验足以证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能够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所以,对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重新审视发展目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成果分配问题,实现转型升级,走循环、和谐、统筹的生态发展之路显然是最佳的战略选择。

⒉系统整合,统筹优化,创新创业。龙泉的实践探索值得借鉴的地方还在于走了一条生态规划先行,系统整合,统筹优化的创新创业之路,从人与自然、与社会系统的统筹优化到工业布局的科学规划与不同产业的集聚,再到畜牧业、食用菌业的循环发展模式,都贯穿着科技与生态文明创新的创业富民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实现生态产业化,提升生态产业附加值,创业富民

生态是龙泉最大的优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对于龙泉这样的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大力推进优势生态的产业化和优势生态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无疑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高山生态茶叶、高山蔬菜到华东地区最大的夏菇基地、灵芝之乡,再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产品附加值逐渐增加,在生态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生态富民、创业富民,使生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龙泉“山上浙江”建设的宝贵经验。正因为如此,龙泉“山上浙江”建设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生态规划和科技创新,实现了产业集聚、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最终在生态文明创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筹发展的同时,逐渐实现了经济后发地区赶超式发展与民富、民享的有效统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

(三)加快生态型政府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浙江自2003年就开始致力于生态省建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努力把浙江建设成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生态省建设必然要求建设生态型政府,即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依法行使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权力,全面确立加强生态建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的职能,并实施综合管理的行政行为的政府。[11]简言之,即是追求政府价值理念、目标、政策、职能等诸方面生态化的新型现代政府。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和谐与动态平衡,在于人类对自然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美丽与人类美好生活的相得益彰。为了确保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建构生态型政府。首先,生态型政府建构意味着政府必须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公共治理理念与目标必须从“非生态”甚至“反生态”的倾向向生态维护和促进导向转变,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12]意味着政府必须把资源有限性和生态保护作为政府政策选择、执行和评估时抉择的核心标准。其次,它也必然意味着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意味着必须要有新的机制和体制,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家园和生态文化多元一体的协调发展。第三,必须加快建立与完善生态环境的监测体系与预警系统,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进行全面的跟踪监测,铁腕治污,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必须着力打造生态品牌,提升生态产业附加值和规模化发展的效益,不断提升生态惠民、生态富农的实际效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构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人与自然和谐统筹”的良序社会和美好社会的目标。

(四)创新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强化政府生态责任追究机制

贯彻落实生态型政府建设,既需要相关机制体制的创新、支持,也需要创新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扭转唯GDP是图的绩效考核理念和评估体系。一是必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材料消耗强度、能源与资源消耗强度、环境污染排放强度进行全面的测评,增加政府绩效考核的“绿色”成份。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对类似于龙泉这样的经济落后且承担着生态屏障保护作用的水源地,应加大省级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和补偿力度,对其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做适当的奖励,从而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收益的均等。三是必须强化政府生态责任追究机制,对因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导致生态环境恶性污染或群体性事件进行迅速、及时的生态问责,使之成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必要条件,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总之,龙泉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发展实践的经验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统筹兼顾、系统优化整合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在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台阶、再创辉煌。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丛亚平.解决中国经济失衡的路径——缩小贫富差距[J].领导文萃,2010,(02):26-31.

[4]王筱琼.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07):41-46.

[5]邓楠.从挑战中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机会[J].求是,2010,(03):31-33.

[6]徐以升,陈晓晨.王小鲁:高低阶层居民收入差距达55倍 灰色收入是主因 [EB/OL].第一财经日报,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ssd/20100201 /1780543.shtml,2010-02-01.

[7][8]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李蓓蓓.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01):60-63.

[10]赵建林.让生态成为龙泉最响的品牌[J].今日浙江,2008,(10):46.

[11]高小平.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行政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05):45-49.

[11]黄爱宝.“生态型政府”初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6,(01):55-60.

(责任编辑:高 静)

Paths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and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Survey and Research Based on“Hill Zhejiang”in Longquan

Gu Jinxi

It is necessarily demanded to promot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o take increasing ecological disasters and crises under control.Based on the survey an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Hill Zhejiang",the thesis analyses concrete path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that is to say,scientific innovation to realize ecologic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entiret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and also man and society;systematic and full integration to realize recycling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by strid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economics.Meanwhile,the thesis argues that it is badly need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overnment,innov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engthen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to guarante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and regulations and ord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ism;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ecological development;overall consideration

F124.5

A

1007-8207(2011)02-0029-04

2010-11-05

顾金喜 (1979—),男,浙江台州人,浙江大学政治学理论博士,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科学发展观和浙江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政府治理创新。

猜你喜欢

龙泉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龙泉青瓷
住进呆萌生态房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