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的规训与救赎:运动休闲的社会学解读

2011-12-07张大志

中国体育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身体运动

张大志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各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身体健与美的追求,出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与身体相关的社会现象。从身体健康的角度看,人们的健康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全民健身运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各种休闲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类休闲健身场(馆)布满城市各个角落,各类健身项目不断涌现。从身体自由的角度看,如今大多数人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尽情地展示、规划着自己的身体。可以说,在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中,将体育主动融入到休闲的主题中,为人们身体的健与美服务,不但不会降低体育的层次,反而能为体育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

1 中国体育文化中的身体政治

“身体是多维度的、多层次的现象,其意义随民族与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随历史与境遇的变化而变化”[1]。从历史的语境看,在很长的时期内,身体一直被当成工具而不是目的,拥有一个健壮的身体,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其军事价值、生产价值、繁殖价值等。在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古代人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较多地执着于身体的实用,即身体的生产性,而疏于对身体非实用性的认可与憧憬。“因此,对于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物质效益的非生产性、非实用性的消闲娱乐存在一些偏见与误解就不难理解了”[13]。

从对待身体态度的层面来看,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伦理型文化的社会中,体育文化一直很不发达,没有自成系统,其规模与影响力也远逊于今日,与我们对待自己身体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黄俊杰在“先秦儒家身体观中的两个功能性概念”一文中认为:“在儒家思想中,身体是一个社会政治价值的展演平台”,“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一种身体论述。几千年来东亚儒家的共识是:政治的事业以‘修身’为本,而且以‘修身’为起点。因此,儒家思想家都非常强调将文化价值涵摄入自己的身体之内。”[3]这样,政治意识左右了知识分子对身体的看法,孟子在《离娄》里就明确地指出,博弈游戏等娱乐是世俗所说的五种不孝之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把博弈游戏观赏娱乐节目和休闲(惰其四肢)看成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东汉的桓宽把“康庄驰逐,穷巷踏鞠”的游戏娱乐斥为“国疾”,主张要以法律予以取缔。尤其是宋明以后,在理学的影响下,小脚女子被生硬地束缚在闺中,孱弱的男子也在科举制的重压下“衣冠文士羞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因此,当古希腊人兴高采烈地在运动场上充分展现人体的力与美时,中国人只能在伦理的范围内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身体。

到了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国民体质孱弱,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在风起云涌的特殊年代里,亡国的压力虽然有助于化解旧有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对身体的束缚,但也在这个过程中赋予了身体许多新的政治使命,身体从“受之父母”的家族所有被收归国家所有,从而开始了对身体的国家化改造。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在有关‘器物’与‘制度’的各种改革均告失败后,力图将国富民强的目标建基于人们身体开发之上的努力便逐渐成为时代共识。在‘改造人作为改造一切的基础’的思想底色上,近代各种有关造就新国民的身体‘重建’论述便相继粉墨登场了”[11]。

“这种以国家或民族的存亡作为身体发展的主要甚或是惟一的取向,使近代中国的身体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单向度发展趋向”[4]。当我们以身体为切入点来考察中国近代以来的体育文化时,我们便会得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画面,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成为近代体育发展的一个内在政治动力。“东亚病夫”形象的出现就是个体身体在国家身体衰弱时候发出的哀鸣,而在此哀鸣中出现的“体育救国”思潮,实际上是国家民族对个体身体进行强化、训练的“身体管理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追求国民个体身体健康,也是要以国民个体的健康为手段来实现国家民族的健康。从严复执笔呼吁鼓民力、开民智到蔡锷、蒋百里倡议的军国民运动,从梁启超的新民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等,都是在这种情形下涌现出来的身体改造论。“1908年,我国著名体育家徐一冰在接办我国近代最早的体育专门学校——中国体操学校时,明确把‘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作为校训。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因‘东亚病夫’之称而激起增强民族体质的呼声”[2]。

新中国成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当时政府提倡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实行的“劳卫制”以及衍生出的钢铁工人操、纺织工人操、煤矿工人操、售货员操等,都显示出国家通过行政力量将普通民众的身体开发与国家民族富强的神圣意义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何中国体育的荣辱得失可以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那就是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并不是单纯为了个体,而是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体育运动伦理观念被国家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发展体育运动神圣意义背后暗含着当时的价值规则,即体育的价值是为国家荣誉与富强服务的,是一种身体国家化的表现。正如汪民安总结的那样:“现代国家从功能的角度积极地强化身体、训练身体、投资身体和管理身体。强化身体是为了将身体纳入到国家理性的轨道,并让身体服从于这种理性逻辑,使身体成为国家理性实践的完美手段。身体在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目标内,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同他国竞技;既是为了提高效率,也是为了提高民族的身体质量;既是国家强化自身目标的一部分,也是抵御外来侮辱的基本技术要求。国家理性实践的宗旨和目的就是身体。现代国家,它的最大使命就是要保护身体、完善身体和强化身体”[14]。

2 运动休闲:身体由“国家化”到“去国家化”的产物

身体的国家化在特殊年代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身体与国家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人生的质量与品位表征为自我在国家空间上的投影。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由计划经济时代迈入了市场经济社会,身体的功能开始发生转向,身体的伦理化、国家化趋势被赋予了更多的世俗生活的内容,身体被赋予了更多的个人主义。在当今社会中,身体广泛地参与到了流行文化中,在美容、化妆、塑身、影视、健身等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身体的规划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身体领域遭遇了彻底的颠覆,对身体的维护从一种道德避讳成为一种身体需要。“现代思潮对身体的强调和重视,使得人们开始认识到身体的充分重要性,并进而确认一种‘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本体论思想”[15]。对于身体运动的重要性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的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别具一格的运动处方、琳琅满目的运动健身器材,填充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尽管身体的去国家化意味着国家不再是为个人提供生活意义的惟一提供者,但现代社会却以更多的途径为个人提供各类生活意义,比如当前兴起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社会团体),它们区别于经济组织(企业)和政府组织(政府),而是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着眼点,现代个人可以借此来获得生活的意义”[16]。身体的去国家化为现代人自由安排娱乐、消费、休闲提供了可能,个体生命的权力在当代得到张扬,而这一点与汹涌澎湃的休闲文化遥相呼应。“生命权力绝不会追求制度化,它更愿意以游戏的方式把自己稳定地固着在生命的各种独特的表演中。休闲是生命权力挣脱政治权力的束缚所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5]。自由的身体,休闲的心境,再加上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运动休闲便应运而生。当代体育文化中,由于泛身体化变化而引起了体育外延的扩大,体育不再执着地承担“对身体的教育和通过身体的教育”的社会功能,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身体休闲娱乐与消费。体育不再是驯化身体的手段,体育对于身体的作用也由“工具身体”向“休闲身体”的方向转变。可以说,体育因身体的解放、张扬而受到社会的重视,身体消费性、娱乐性、休闲性直接影响了体育功能的生成与扩散。因此,运动休闲内涵就是一种体现生命权力的人类行为。

同时,“由于休闲是个体人自身的目标追求和内在积淀跟社会上其他力量共同形成的殊型平台,它自然而然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结合,或者说它更要以身体为其体验、体悟、体现世界、自我与共在的机制,一种以时间生产时间、以时间生产空间的机制。这样一来,身体就越来越特殊化、个性化”[5]。可以说,随着个体生命争取生存时间的缩小,生命权力正在回归人类自身,每个人都有一个展示自己生命权力的平台,这便是休闲的实质。在此有必要澄清的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意义上的休闲,既不是儒家文化意义上的“修身养性”,也不是道家所谓的“闲情逸致”,而是更加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普遍的人性的自我完善。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总把体育运动与增强身体素质联系起来,这种思维定势无疑会影响我们对体育价值的判断。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肌肉发达,心肺功能完善,还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抵御疾病的需要,益寿延年的需要、消遣娱乐的需要以及社会交往的需要等等。所以,当今运动休闲的实质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搭建起来的展示生命、体验生命、美化生命的平台。与其说是体育运动摆脱了实用,倒不如说是人类的身体摆脱了实用功能,转而走向休闲娱乐之后的一种追求;与其说是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从生产走向生活,倒不如说是身体在当今时代功能的转化在体育运动这种“额外”体力活动上的展现。

3 运动休闲教育:身体的自我保护与救赎

从词源上来说,教育与休闲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西方,休闲一词是由希腊语演变而来的,意为娱乐、教养和受教育。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英文“leisure”一词的源头和学校“school”一词的词根就是希腊语中的休闲“schole”,意为对闲暇人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哲人已经把休闲教育看成是个人接受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事实上很多休闲活动就包含着学习的性质,特别是儿童时代的玩耍更具有学习的性质,游戏的刺激可以促进其智力的发育。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的一份报告中就已经使用了休闲教育的概念,并将其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条“中心原则”。“教育应该使得人们能够从休闲中确保身心的充分休整,并丰富和完善人的个性”[12]。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同时也是以理性体系对身体的规训过程。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历来不重视休闲思想的研究,教育中更是没有休闲的一席之地。虽然在“六艺”中有关于休闲的成分,但最终没能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教育中传承下来。唐代大学者韩愈说过这样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为中国历代官方教育的黄金定律,但其逻辑的荒谬在于业精于勤,本应荒于懒,但他偷换了概念,将儿童的游戏、娱乐等休闲等同于怠惰。由于休闲教育始终没能进入中国的正规教育,致使其文化价值一直没能得到社会的公认。“所以,直到今天多数中国人仍不知休闲,不会休闲,耻于休闲,轻漫休闲”[10]。人们的休闲理念还是相对落后,休闲习惯有待形成,休闲技能也需要加以培养。

另外,从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的医学领域来看,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没有能力指导新时期出现的大量国民健康新问题,国民健康问题已经不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科学的管理与引导问题。“人在晚年有相当一部分医疗费是在生命的最后28天花费的,也就是抢救费用。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可以使人的健康生命延长远远超过28天”[6]。很明显,这种传统的医疗模式对于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是乏力的。而健康的群体、患小病的群体和患大病的群体同样需要不同的科学方法去确认、评估和去除健康危险的因素。因此,继智商、情商之后,如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健商。“它指的是一个人运用自己智力保持健康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五个要素:自我照顾、健康知识、生活方式、健康心理和生活技能。”[8]健商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们要做出明智的健康决策,努力追求健康长寿的生活目标,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而拥有健康的最佳途径就是运动休闲健身。运动休闲是对身体健康的主动介入,具有预防和促进作用。

当休闲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有效利用休闲时间的重要性,休闲的相关技能、知识和态度的培养就变得日益重要。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旅游局、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通力合作,“大休闲”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09年,休闲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被正式纳入行政管理范畴,‘引导休闲度假’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旅游局的职能,相关管理工作有了特定的机构归属”[9]。目前,政府采取多方面措施积极拓展居民的私域生活时空及其自由度,我国从1995年开始的“全民健身运动”计划、2007年12月国务院同时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及从2009年开始每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等,增强了人们的休闲文化意识,引起了全社会对旅游休闲、文化休闲、运动休闲的重视。

从个体层面看,“掌握休闲技能的人能够通过休闲活动更好地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融合。休闲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提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7]。在这个意义上,对个人的休闲教育、运动休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运动休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了解自己的休闲行为,从自己的兴趣、期望和特长出发,选择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和风格的运动休闲项目,使人们在运动中充分体验到“畅爽”的境界。从运动休闲教育的价值取向看,注重的是个人的“体验”,重“道”而不仅仅是“器”,体现了体育在由“教化身体”向“发展身体、解放身体”过程中价值的转变。从运动休闲教育的途径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个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休闲运动中来,通过运动休闲教育传授科学的、健康的休闲知识、健身娱乐方式和正确的技能,培养出一种或多种业余爱好来,从而培养一种运动休闲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休闲价值观的日趋成熟以及各种运动休闲方式的不断出现,没有任何一方有能力教授全部的运动休闲技术、技能;加之人们的运动休闲需求也会随着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培养人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是满足人们运动休闲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

4 结语

人类的身体是一个多维的系统,这些不同维度共同构成了身体存在形式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从身体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可以深刻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状态,而这种对待身体的态度又无形中影响着人类的各种文化创造。身体是构成人类各种行为的基础,休闲、运动的思想起源于身体的内在需要,体育运动丰富了人类身体对于自身与世界的感受,体育运动的真谛在于身体的体验。同时,体育运动又在不断地规范、完善身体,体育运动中的秩序、规则使得身体在主动与被动中接受各种能力的培养,使身体更加适应生存的需要。当现代人在大踏步地迈入休闲时代的时候,运动休闲又以其独特的价值承担起人类对于娱乐、健康需要的重任,成为对抗人体退化的有效手段。可以说,运动休闲是人类身体本能的展现与回归,是身体进化过程的生动记忆。

[1]布莱恩·特纳著.身体与社会[M].马海良,赵国新译.广州: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1-2.

[2]高翠.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9.

[3]黄俊杰.先秦儒家身体观中的两个功能性概念[J].文史哲, 2009,313(4):48.

[4]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42.

[5]季国清.休闲——生命的权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 (5):58-63.

[6]健康数字[J].冶金企业文化,2007,14(4):27.

[7]克里斯·布尔著.休闲研究引论[M].田里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45-246.

[8]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200.

[9]李金桀,王小润.休闲文化:“玩”出价值[N].光明日报,2010-07-21(12).

[10]卢元镇.休闲的失落: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憾[J].体育文化导刊, 2007,(1):9-10.

[11]刘宗灵.身体史与近代中国研究——兼评黄金麟的身体史论著[J].史学月刊,2009,43(3):90.

[12]托马斯·古德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72-173.

[13]王定璋.猜拳·博戏·对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7-68.

[14]汪民安.身体、空间和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33.

[15]王宁.消费的欲望——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35-36.

[16]张扬波.身体的再国家化与去国家化[J].社会学家茶座,2007, 23(6):109-114.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身体运动
体育运动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不正经运动范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呆呆和朵朵(13)
身体力“形”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