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调查与对策

2011-10-18卢玉彬谢岚李姗姗马佩芬郭艳春邢晓铃黄刚蒋艳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卢玉彬,谢岚,李姗姗,马佩芬,郭艳春,邢晓铃,黄刚,蒋艳萍

(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调查与对策

卢玉彬,谢岚,李姗姗,马佩芬,郭艳春,邢晓铃,黄刚,蒋艳萍

(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

目的 调查分析中职护生护理专业形象认知行为的现状及目前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探讨培养护生职业形象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旨在为中职院校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突出中职特色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600名护生人文素质现状及800名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满意度。结果 护生对自身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认同度较高(3.30±0.10分)、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较高(2.88±0.12分)、对目前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2.18±0.10分),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满意度较低。结论 目前学校护理教育中存在人文教育比重过低,人文类课程开设形式不尽合理,护理专业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尚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通过院校联合的方式在学校教育及临床带教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临床实践中人文关怀的带教、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示范引导、制订护生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等来加强中职护生良好职业形象、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行为;人文素质教育

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体现文雅健康的风姿、稳健适度的步伐、自然亲切的微笑、专业规范的操作、体贴关切的语言、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责任意识、较好的心理素质等良好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对于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无可替代的积极影响。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加强其礼仪修养,提高其人文素质,已成为提升医院形象和服务竞争力的“利器”,也已成为日常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使中职护理教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理念,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中职护生心理不成熟、对职业形象与个人良好仪表的认知行为低、可塑性强等特点,笔者对在校护理三年制中职护生作了调查,以了解和分析这一群体的人文素质现状,并探讨培养对策,旨在为中职院校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学生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意识和丰富人文素质内涵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8级护理三年制中职护生共600名,均为女生,年龄16~18岁,已在校修完全部护理课程,并进入临床实习满3个月;兰大一院、兰大二院各科住院一周以上患者或其家属共800名。

1.2 方法

笔者在对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

1.2.1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与人文素质情况调查 问卷设计主要分为护生对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认知度、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对目前学校人文教育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3个纬度,共20个条目,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系数为0.917。采用1~4级评分(A为完全赞同,评4分;B为赞同,评3分;C为部分赞同,评2分;D为不赞同,评1分),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采用不记名填写形式进行。下发问卷600份,收回596份,有效问卷566份,有效回收率为94.3%。将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1.2.2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主要针对实习护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服务态度、服务意识与人文关怀能力等,了解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的满意度,共2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A为很满意,评4分;B为较满意,评3分;C为一般,评2分;D为不满意,评1分)问卷由患者或其家属以不记名方式填写,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填毕即刻收回,下发问卷共800份,回收率达100%,有效问卷7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0%。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提炼相关素质项目和类别,应用百分率进行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与人文素质调查各纬度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与人文素质调查各纬度评分情况(x±s,分)

2.2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与人文素质调查情况(见表2)

表2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与人文素质调查情况(x±s,分)

2.3 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满意度调查情况(见表3)

表3 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和职业形象的满意度调查情况[n(%)]

3 讨论

3.1 需求分析

3.1.1 中职护生对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认知度 护士职业形象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语言和行为给人们的印象,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人文素质是在良好职业形象基础上体现“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在校护生了解人文知识的现状很不理想,但对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的认同度得分是3个纬度中最高的(3.30±0.10)分。其中,“护生的人文素质在其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里和技能一样重要”、“良好的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对于护士来说很重要”、“参加护士职业形象培训及礼仪练习对护生很有必要”这3个条目得分最高,这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需求日益凸显有关,说明中职护生对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对护士的重要性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而“护理专业需要学习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文、伦理学等相关人文社科类知识”、“人文素质和文化知识的关系密切,但是有区别”这2个条目的得分低于3分,说明护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理解尚欠缺,还需要在实践中给予引导。

3.1.2 中职护生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较高(2.88±0.12)分。其中,“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参加护理服务培训来培养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我非常有兴趣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只是为了考试”、“学习人文社科知识,不但对将来的职业很重要,对我个人的生活也很有意义”这3个条目得分较高,说明了护生对学习人文知识有较高的期望。

3.1.3 中职护生对目前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 护生对目前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2.18±0.10)分。其中,“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已经能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在学校中,经常有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科类讲座”2项评分较低,说明目前的学校教育对人文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重视程度尚欠缺。

3.1.4 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和职业形象的满意度 表3显示,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和职业形象的满意度中“一般”的选择率最高,其中对“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满意度较低,说明现阶段中职护生的人文素质不能满足临床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一部分护生没有形成整体护理的服务理念,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也相对薄弱。

3.2 对策

护士职业形象和人文素质是一个护士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现代护士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人文文化实现的,是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1]。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要关注医疗护理技术,又要熟知人文知识,理解护理专业的价值,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学会关心患者、服务于患者,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在护理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中职护生进行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护生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和丰富人文素质内涵的意识,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护生的头脑、陶冶护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加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2]。

3.2.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护理专业作为融知识、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其人文素质教育应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课题。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高职、中职、高专院校也没有积极地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理论和技术的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育化和人格的培养,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3]。这种情况加剧了中职教学工作中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倾向,加之中职护生的阅历及年龄特点,势必会导致其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影响并决定着护生的言行和护理质量。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专业技术含量,更要增加其文化知识含量,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促进其文化素质的提升。

3.2.2 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护理人文素质的培养应从护理基础教育抓起,护理人文缺陷与我国护理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指导思想上的缺陷有关[4]。人文素质课程是培养中职护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当前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一套适合中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使护理基础教育凸显人文。制订教学大纲时明确列出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在内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法,把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尤其是在护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考核中。如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中规定教师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基础护理操作示教、讲解操作方法时应强调面对患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明确列出态度的评价方法和分值。对授课教师的素质和授课形式都要进行具体的要求,不仅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要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中职教育的客观情况,注重护理人文课程的开设,如护理伦理学、护士礼仪、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社会医学、人际沟通、职业形象设计等。这些课程在护理领域中渗透、融会,为护理添加新的文化因子,引起护理内涵的深化、框架结构的嬗变和护理层次的提高,从而促进护理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5]。

3.2.3 强化护理道德的养成教育 (1)培养护生真挚、稳固的道德情感:护士的道德修养、道德信念与道德品质,影响并决定着护士对待护理工作及患者的根本态度,影响并制约着护士的行为和工作质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培养护生的敬业感和责任心;对待他人诚挚、亲切、温和、充满同情心;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护理人文精神的塑造一旦内化为护生的情感和体验,必将有利于其高尚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其护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护理事业的发展。(2)培养护生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的语言能力:护士的语言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护士的语言应坚持以下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严肃性与亲切性的统一,坦诚与慎言相结合。让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把语言交流作为训练与掌握的内容,使护生学会如何与患者有效沟通。

3.2.4 开展礼仪培训,提升职业形象 通过第二课堂开展职业形象培训,通过护士标准着装、站姿、行姿、坐姿、蹲姿和常用护理操作的各项规范姿势集体训练、个别纠正、相互评价等方法进行培养,最后可在护生中进行展示和评比,树立护生的职业形象意识。

3.2.5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根据护理专业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护理技术操作课上,除了使护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让护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进行训练。如训练护士如何与患者交流,要贯穿在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操作前,护士首先向患者问好,然后告诉患者操作的原因、目的、名称并简单介绍操作方法,使患者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操作中,护士使用安慰性语言,转移患者注意力,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做出指导并回答患者提问;操作后,询问患者的感觉,交代注意事项,最后就患者的积极配合表达真诚的谢意。还要恰当运用非语言与患者交流,例如患者疼痛时适度地抚触,让患者从心理上、生理上都得到安慰。

3.2.6 加强临床实践中人文关怀的培养 护生在进入临床进行综合实习时,应继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由临床代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的同时,注重培养护生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改革护生实习期的教学方向和目标,在临床带教中建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学构架,比如,在教学查房中,增设心理学、人际学知识;在指导护理操作技能时,增加人文关怀知识;在对患者行健康教育时,运用护理美学、行为科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要让护生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对待患者,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关心、体贴和帮助患者,在护理实践中,唤起护生对患者的关爱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激发和提升护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3.2.7 制订护生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评价方法应改变传统的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内容从侧重考察知识的记忆转向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采用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操作性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把护生的能力素质纳入考核的范畴。笔者制订出了《15项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人文素质要求及效果评价标准》,在护理学基础操作考核中不仅考核护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同时对在此项操作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素质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课堂学习评价与临床表现评价相结合[5]。

3.2.8 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示范引导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护生对护士形象的确立,首先来自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职业形象往往对护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起着榜样和示范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自身就是护士职业形象的代言,教师发型的选择设计、妆容的清新淡雅、衣着的得体大方都在潜移默化地给护生以标榜。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正确的操作技术示范外,还要进行规范化礼仪服务示范,给护生建立信心,使护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2)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来感化护生。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要有正义感,敢于坚持真理,对国家和人民充满爱,对弱者要有同情心,心地善良,培养的护生就会有强烈的人文精神[7]。(3)教师要将传授医学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做事、做人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不能只停留在仅有的知识层面上,忽视讲授的内涵和精神实质[8]。临床护理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热爱护理工作,在各项护理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言语间充分尊重患者,行动上充分爱护患者,对患者的每项操作实践都充满关怀性,能有效的与患者交流与沟通,使学生能在临床实践中耳濡目染,得到正规、严格的训练。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以鲜活的事实、诚挚的情感、生动的表达、强烈的责任心和科学的态度,使护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达到使护生人文素质养成的目的[9]。

[1]杨丽,何国平.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7):923~925.

[2]王士才.护理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及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0~132.

[3]陈三妹,王建华.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2):36~37.

[4]武有祯,李睿明.专科护理人文课程设置探讨[J].九江医学,2001,16(3):61~62.

[5]李秋萍.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1034~1037.

[6]代玲.护理教育中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49~50.

[7]王斌全,李洁.我国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8,22(12):3199~3200.

[8]余晓云.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J].护理研究,2005,19(10A):1983~1985.

[9]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9.

G526.5

B

1671-1246(2011)06-0126-04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