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图式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2011-09-19张美君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死亡本义英汉

张美君

(武夷学院商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文化图式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张美君

(武夷学院商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英汉两种语言均有丰富的委婉语,在具有类似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两者又具有明显的相异表现,这尤其反映在英汉“死亡”委婉话中。本文以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的文化图式理论为视点来阐释文化差异在英汉“死亡”委婉语中的体现,以便加深对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图式;对比研究;死亡委婉语

1 引言

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原义为“说得好听些的话”。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不会为此感到窘迫。汉民族有含蓄委婉、避免直白本意的表达方式,而西方人亦有“beat about the bush”的语言习惯。因此,委婉语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它的运用是各民族语言中共存的现象。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死亡语。本文拟就文化图示理论下英汉语中最为常见的“死亡”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其相似和差异,从而促进英汉文化交流。

2 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是关于世界、事件、人及其行为的完整的知识块。[1]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己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及背景知识联系起可以说,图式是作为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的背景知识积存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块。心理学家Frederic Bartlett是现代图式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图式是“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的组合(an ac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past reactions, or past experience)”。[2]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而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因此,读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理解新知识起着关键的作用。这里所指的储存并不是单一事件或经验的简单堆积,而是组织好的并且易于驾驭的知识结构块。Frederic Bartlett把这种结构块(也就是以往事件或经验的功能性编组,这种编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应答中起作用)称为图式。[3]

库克(Cook)则将,“图式”定义为“典型事例的心理表征”;[4]而布朗(Brown)和尤勒(Yule)将它定义为可以激活以理解篇章的知识结构。[5]

而文化图式指以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包括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民间风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文化图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语言理解、文本解读过程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理解和价值观念,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3 文化图式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及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

图式是一种框架,文化是其中的填充物,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图式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因为文化情境不是先于话语的客观存在,而是随着认知过程的深入而逐步生成和发展的,所以文化图式作为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不同层次的先验图式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的整体集合。文化图式在不同的认知情境下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分别是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缺省。本文将文化图式引入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中,旨在寻求更有效的委婉语文化图式认知途径,拓宽文化图式的应用领域,有助于介绍和引入外来文化以及输出本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和交流,加速不同文化的融合与趋同。

本文主要以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为例探讨在认知情境中文化图式的这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图1 文化图式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3.1 文化图式重合

由于词义反映客观世界的职能对于任何语言和文化都是公正平等的,所以词义在承载人类共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时也表现为全人类的共感与共知,这些共同的人类认知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趋势。可见,人类认识世界的共性是文化图式重合的基础。文化图式重合(cultural schema resembling)特指两种语言文化中词汇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两者都基本相同的文化现象。它是是语言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相通的重要表现形式。

3.1.1 借用人日常活动和生理活动现象婉指死亡的文化重合

汉语和英语均借用“离别”等人们的日常行为来婉指死亡。例如英语中有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本义)永远离开这世界,pass away(本义)走了,the final departure(本义)最后离去。汉语中也有“与世长辞”、“走了”等说法。而且英语里的fall asleep(本义)睡着了,go to sleep for ever(本义)永远睡着了,final sleep(本义)最后一觉,to have fallen asleep(本义)入睡,,to be at rest(本义)在休息,breathe one’s last breath(本义)咽下最后一口气,close one’s eyes(本义)闭上眼睛,这些和汉语里的“长眠、安眠、长寐、长寝、沉眠、安息、咽气、眼目、闭眼”等说法是相一致的。如今,我们当然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睡眠现象,但对于古人来说,睡眠却是一种让他们感到困惑的现象:人在睡着之后,就像死亡一样,而一觉醒来,又威武如初。因此,汉英两民族的人们在心理上自然地将这两种现象联系了起来,形成了相似的死亡委婉语。这说明,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会给不同民族的人们以类似的印象或在心理上引起类似的联想,这些类似的印象或联想成为构成委婉语的基础,反映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重合现象。

3.1.2 源自战争的英汉死亡委婉语所体现的文化重合

战争是人类常见的主题,在战争中死亡司空见惯。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源于军旅生活的委婉语。中西方都崇尚为国献身。因此为国献身的委婉语一般都含有褒义。中华民族一直就推崇“舍生取义”这一传统。汉语中,当一个人为公或为国家过早地献出自己宝贵生命时,人们通常会用“献身”、“舍身”、“殉国”、“殉职”、“牺牲’、“效死”、“阵亡”、“光荣”、“效命”、“授命”、“成仁”、“杀身成仁”、“英勇就义”、“为国捐躯”、“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舍生取义”、“肝脑涂地”等褒义词语婉而称之,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崇敬而又深切哀悼之情。

英语里也有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语词,如: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出席最后一次点名),to be written off(被勾销),to fall(倒下),to fire one’s last shot(射出最后一发子弹),to lay down one’s life (放下自己的生命),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作出最后的牺牲),如:to fall,to lay down/give one’s life(献身捐躯),to lay down with one's shovel and hoe/to lay down one’s knife(为国家或事业捐躯),to kiss the dust,to bite the dust/the ground ( 阵 亡 ),to make a sacrifice(牺牲),supreme sacrifice(最大牺牲), the ultimate sacrifice(最后牺牲)等,也充分体现了西方人赞颂为保卫祖国而死,以个人生死报效祖国的死亡价值观。

而在对于敌人、罪犯或不值得尊敬的人的死都持贬斥态度,这是汉英两民族文化的又一共性。汉语中常用“完蛋了”、“见阎王”、“回老家”、“翘辫子”、“一命呜呼”、“吃枪子”、“横死”、“丧生”、“丧命”、“蹬腿”、“下地狱”、“命赴黄泉”、“上西天”等词语表达说话人的鄙视、轻蔑之情。同样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较为随便的说法,如:“to dropslip off the hooks(翘辫子,咽气);to kick off,to kick the bucket (蹬 腿),to sent somebody to eternity(上西天),to go west(归西)等,也都表示说话人对死者的贬损之意。

可见,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下,英、汉两民族人们对死亡的价值观以及伦理评判方面存在着不少共同之处,是一种文化图式重合。

3.2 文化图式冲突

语言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性。虽然人类自身和所处的客观世界是基本相同的,不同语言与文化间既存在相似相通之处,又存在冲突交融之处。文化图式冲突(cultural schema shock)特指两种语言文化中不协调的概念表达和内涵意义。文化图式冲突是文化图式重合的外围和补充,它还包括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图式对应 (cultural schema corresponding),即词汇概念不同但内涵意义相似的文化现象。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佑仰、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方而存在的差异,英汉死亡委婉语具有更多的鲜明的民族性。

3.2.1 政治制度文化图式的差异

中国古代宝塔式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宗法家族制度使得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价值观深人人心。在国家关系上,是以君统臣;在家族关系上,是以父统子、以兄统弟、以夫统妻。这对死亡委婉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等级色彩。

最能够体现阶级性莫过于古汉语中有关“死亡”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古代中国的制度文化曾使中国成为一个官本位的社会”。[6]皇权至高无上,官僚等级制度森严。封建统治者非但生前要高人一等,而且死后也要别于庶民。大量的汉语死亡委婉语显示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就是说,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死亡要选用不同的词,不能滥用。如:“帝王之死”曰“大讳”、“大行”、“弃天下”、“驾崩”、“晏驾”。 而诸侯大臣之死曰“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跟“死亡”相联系的“坟墓”、“墓地”当然也在禁忌之列,其委婉语也有类似的等级差别。皇帝的称“陵”、“陵寝”等,而庶民的只能叫“蒿里”、“幽宅”等,也是等级分明。

然而,这种对于不同阶级的人的“死亡”的不同婉称,在英、美历史文化中似乎没有。西方人笃信基督教,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他们相信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ly),谁也无法脱逃,所以他们将“死神”——the King of Terror称作 “the great leveler”(伟大的平等主义者)。欧洲中世纪曾流传着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人固有一死,不管教皇、国王、乞丐和小偷都一样)。所以,人死了就是“to go the way of allflesh”(走众生之路)。在西方文化中,没有那些象东方文化中因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死”的委婉表达法。因此,“死亡”不分贫富贵贱,对谁都一视同仁。在这样一种文化土壤中,自然不可能产生那种社会阶层等级分明的委婉语。

3.2.2 宗教文化图式的差异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语言禁忌的多样性,委婉语也往往因不同的宗教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宗教色彩。英语民族的“神人不一”观和汉民族的“神人同体”观折射在死亡委婉语中,表现出不同的宗教文化色彩。[7]

由于汉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其追随的信徒,但信仰者在全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太小,宗教禁忌没有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来源于宗教的委婉语并没有得到全部的推广,大部分仍然只在宗教范围内使用。道家否认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别,认为生与死也没有极端差别,于是人死便婉称“物化”,以及“隐化”、“遁化”、“仙逝”、“仙游”、“蝉蜕”、“蜕化”、或“羽化”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也带来一些死亡委婉语,如音译自梵语的“涅磐”和 “归西”、“圆寂”、“归真”、“灭度”、“坐化”,其中“登莲界”则是佛教对死亡的最高境界。

基督教徒相信“死”即为上帝召唤而去。在西方国家,对于“死”义的委婉表达方式,因其与东方完全不同的文化而有其独特的方面。其中最明显的文化差异在于他们信泰基督教,所以很多委婉表达与此有关,而且这是人人平等的归宿。英语中有大量‘死亡’委婉语源自《圣经》或其它有关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体现了基督教对“死亡”的宗教解释。 to be/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躺在亚伯拉罕的怀抱),亚伯拉罕Abraham在 《圣经·旧约》中为希伯来人的第一个族长和先祖,艾萨克的父亲。Abraham’s bosom,即“极乐世界”、“天国”。这一类的表达还有:with God“见上帝”、“与主同在”、“逝世”、“去世”、“上天堂”;in heaven“见上帝”,with the angels“与天使们同在”、“见天使”;with their-father “见祖宗”;depart to God“去见上帝”、“死”;God rest his soul“上帝让他的灵魂安息”;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Jesus “安睡在上帝 耶稣的怀中”;to be promoted to glory “ 荣 升 天 国 ”;the final callsummons“最终的召唤传唤”;to answer the last call“授命”等等,都是委婉高雅地表达了“死亡的含义。宗教的这种一元性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宗教委婉语的全民化。

可见,人类文明的共性寄离于其特殊性之中。不同的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包含相同的或相似的文化联想,成为相应的文化图式冲突。

3.3 文化图式缺省

语言文化的民族性还决定了其认知文化图式的独一性。正是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和独一性使得文化间的认知语境千差万别,其文化图式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对称性。孟建刚“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出现输入信息不能激活应激活的空位,而在大脑中未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化图式,或者因为在该大脑中根本没有相关的图式备用信息,输入信息根本没有激活文化图式,而导致双方理解障碍,影响到有效交际的文化现象”。[8]也就是说,一种文化图式在另一种文化图式中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不完整,我们称这种文化现象为文化图式缺省(cultural schema gap)。

3.3.1 源于航海和赌博的英语“死亡”委婉语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极为发达,并曾一度在海上称霸,所以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航海术语进人到日常生活用语中,并衍生出新的意义,所以英语死亡的婉曲之词有很多是和航海有关的,如coil up one’s ropes(本义)卷起缆绳,cut adrift(本义)砍断缆绳任船漂流,have gone under(本义)沉人海底,launch into eternity(本义)起航驶向永恒,Safe anchorage at last(本义)终于安全抛锚了,under sailing orders(本义)接到起航命令,等等。对于航海的热爱亦造就了英美人喜爱冒险和赌博的天性。因此,英语里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有不少是源于赌博或与赌博有关的娱乐活动的,如jump the last hurdle(本义)跳过最后一道障碍,be cleaned out of the deck(本义)(打牌被清出牌局),end of the ball game(本义)球赛结束,kick off(本义)开球,shoot the works(本义)掷银子游戏,孤注一掷,throw up the cards(本义)退出牌局,be shuffled(本义)洗牌被洗掉,drop the cue(本义)(台球)扔下球杆,等等。

3.3.2 汉语中存在语音禁忌

汉语因为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对谐音是十分避讳的。汉语里的禁忌大多都是由于音同而产生的联想,所以取其谐音变禁忌为吉利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民间俗话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人们认为老年人在73和84这两个年龄是个“槛”,很难跨过去,常会在这两个年龄去世。因为传说中国古代的两个圣人孔子和孟子分别是在这两个年龄去世的。因此,到了这两个年龄时,老年人常会避讳,而故意说大岁或小一岁。此外,汉语中与“死”的谐音的字、词也都避讳。如电话、手机号码、车牌号等带“4”通常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为“4”同“死”谐音。再如,送别人礼物一般不会送钟,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很不吉利。

而西方文化中禁忌主要取其含义,它可以涉及到言谈举止的准则、思维模式、价值观、道德观等方方面面,因此,并没有“死亡”语音上的禁忌。

4 结论

综上所述,死亡委婉语是委婉语中最为典型的一种,不同的语言有其独特的文化图式。从文化图式视角下对中英文死亡委婉语所折射出的不同文化间的异同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透过语言现象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本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同时,还可以从中窥视英语国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习俗,以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1]Eysenck,M.W,and Keane,M.T.Cognitive Psychology[M].Hove (UK) Hillsdale(USA):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1995.

[2]Barlette.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3]Barlette.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4]Cook,C.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Brown,C.&C.Yule.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郭锦杆.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李海燕.从汉英死亡委婉语看民族文化的异同[J].苏州大学学报,2004,(3):116-118.

[8]孟建钢.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中国翻译,2002,(5):27-3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DEATH EUPHEMIS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CHEMA

ZHANG Mei-jun
(Business School of Wuyi University,Wuyishan Fujian 354300)

Euphemisms are abundant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lthough there are surpris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s in two languages,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obvious,especially the euphemism of death.This paper attempts to account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 of death by utilizing cultural schema theory proposed by Frederic Bartlett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and language and to improv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ultural schema; Contrastive study; Death euphemism

H315.9

:A

:1672-2868(2011)01-0092-05

责任编辑:宏 彬

2010-11-05

张美君(1977-),女,福建浦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死亡本义英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