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黏膜注射地塞米松的疗效观测

2011-08-28张志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4期
关键词:喉科鼻甲变应性

张志超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递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鼻痒、眼痒、发作性喷嚏及流清水样鼻涕,查体见鼻甲黏膜苍白,皮肤过敏原点刺实验阳性。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耳鼻咽喉科医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笔者观测到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有临床疗效明显,亦对患者血清IFN-γ、IL-4含量的有一定影响,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门诊治疗及住院治疗的患者96例(男54,女42)为治疗组,年龄16~65岁,平均32岁。病史0.6~10年,病程1.5~3.0年,平均1.6年。临床表现为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伴或不伴嗅觉减退。排除伴有哮喘、肝肾疾病,治疗前停用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停用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1周,无鼻息肉和严重鼻中隔偏曲,近期无鼻窦炎和上、下呼吸道感染病史。参照1997年11月海口会议修订诊断标准[1]。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另选同期来我院体检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于治疗组患者双侧下鼻甲处注射地塞米松5 mg,14岁以上患者,用5号细长针头分别注射其两侧下鼻甲黏膜下1.5 ml,14岁以下患者每侧1 ml。第1周隔日1次,第2周隔2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疗法[2]。

1.3 检测方法 所有检测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IFN-γ、IL-6。所有试剂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疗效标准[1]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1997年海口疗效判定标准,按显效、有效、无效三级进行评定。评分后按下列公式进行评定疗效:症状总积分改善百分率=(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51%为显效,表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50% ~21%为有效,部分症状得到缓解;<21%为无效,症状无明显缓解,失随访患者和退出患者按无效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显效59例(61.46%),有效32例(33.33%),无效5例(5.21%),总有效率94.79%。其中49例患者主诉用药后24 h内临床症状如打喷嚏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仅7例(7.29%)患者主诉用药后出现鼻腔有干燥感,未见嗅觉减退和鼻中隔穿孔现象。

2.2 临床症状及体征 经治疗后,治疗组96例患者出现的喷涕、鼻塞、鼻痒、流清水样鼻涕,伴或不伴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变应性鼻炎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s,分)

表1 变应性鼻炎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s,分)

注:P*<0.05

时间 喷涕 流涕 鼻塞 鼻痒 体征治疗前 2.62±0.54 2.62±0.85 2.46±0.14 2.24±0.72 1.86±0.66治疗后 0.94±0.12* 0.82±0.34* 1.28±0.62* 1.16±0.52* 1.02±0.46*

2.3 IL-4、IFN-γ含量变化 治疗前治疗组的IL-4含量为(151.41±8.15)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3.25±5.04)ng/ml,IFN-γ 的含量为(44.42 ±7.81)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6.12±9.22)ng/ml(P<0.01);治疗后治疗组 IL-4、IFN-γ含量分别为(2.44±0.18)ng/ml和(67.15±8.52)ng/ml,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源后由IgE接到的递质释放、并由全身多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和免疫细胞参与的与鼻黏膜局部血管、神经和腺体功能紊乱相关的疾病。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和喷涕发作,并使鼻黏膜敏感性增加[3]。研究表明,IL-4和IFN-γ分别是Th2型细胞和Thl型细胞具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分泌或功能性的治疗是控制变态反应强有力的手段。Th细胞增多,其产生的以IL-4为代表的细胞因子增多,IL-4促使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IgE和IgG。并促使肥大细胞成熟脱颗粒,释放递质,介导变应性炎症反应而发生变应性鼻炎,故在Ⅰ型超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4]。本文中,治疗前治疗组的IL-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IFN-γ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可能在炎症发生时T细胞及B细胞的激活可以抑制Thl细胞产生IFN-γ等细胞因子,体内Th1/Th2细胞的平衡被破坏,Th2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使Thl细胞功能受到抑制[5]。

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防止或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延迟过敏反应,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6]。本组资料中,治疗组治疗后IL-4、IFN-γ含量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地塞米松抑制变应性鼻炎的Th2反应,且可促使亚群的Th向Th1转化,使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病得到阻止。可见,为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黏膜下注射地塞米松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章凯,罗毅.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FN-γ、IL-4 含量的影响.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35-36.

[3]吴革平,章如新,温武,等.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IL-10、IFN-γ和IgE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0):1157-1158.

[4]吴革平,章如新,温武,等.地塞米松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血清IgE、IL-4和IL-17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4(2):69-70.

[5]Bousguet J,Vauwenberge P,Khaltaev N.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llergy Clin Immunol,2001,2(6):147-334.

[6]杨继芳,刘涛.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 IFN-γ、IL-4含量的影响.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1):63-64.

猜你喜欢

喉科鼻甲变应性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妙用丹栀逍遥散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验案举隅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第十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2018’学术年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第七届第二次编委扩大会通知
更正:
第十五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的通知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脱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