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1-08-15廖成中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职业

刘 真 廖成中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一、高校就业指导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1.高校就业指导的历史背景

高校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就有人推行就业指导。之后,在德国、苏格兰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的帕金斯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我国,清华大学于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帕金斯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之后,国内许多学校都陆续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我国的就业指导从无到有,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为我们今天的就业指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改革后毕业生的就业方法。要保证就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2.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教育。

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只有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保证学校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能否在此转折之际,尽早对社会形成准确的认识,继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作好准备,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和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业指导也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和掌握社会上需要什么层次和专业的人才及社会的需求量,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素质要求,使学校能够按需招生、按需培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外高校就业指导对比分析

1.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特点

(1)发展的就业指导模式。美国作为就业指导的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业指导被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就业指导在高校往往处于中心地位。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就业服务中心(Career Service Center简称CSC)或就业服务办公室(Career Service Office简称CSO)。政府及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高校指导机构并且大量投入人力物力,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美国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一般由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并给予充足的经费投入。经费投入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约占60%)和雇主的捐赠(约占40%)。就业指导人员的条件一般具有指导学、心理学、咨询或教育学博士学位,最低要求为硕士,并具有职业咨询师资格。据统计,目前全美共有职业咨询师16万人,其中80%在高校担任校内职业咨询师[1]。

(2)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2],美国就已认识到,学校的职业指导若只限于择业期的就业安置,有较大的局限性。以金兹伯格和萨帕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派认为,学校的职业指导是个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的事件[3]。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他们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写好履历表和求职信,教会学生如何面试求职的技巧,还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对个人进行分析,二是重视职业生涯管理,三是引导大学生处理职业生涯危机,让大学生有自信心并且有能力处理好在职业生涯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且具有应变能力,在职场中更好地展现和发挥自己。在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最流行的做法之一就是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个性心理趋向,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还帮助学生预测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和岗位选择。

2.德国、法国高校的“双元制”就业指导模式

德、法两国则更加成熟,不仅注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把就业指导和咨询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和岗位来予以肯定,以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素质。而且将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至高校招生的宣传和指导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报考大学和专业,并依据社会需求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咨询,既有利于学校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潜能。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它的“双元制”模式,是其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始终使自己的新产品、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条件,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具体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一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并已扩展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

3.日本高校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

在日本各大学虽然就业指导机构不尽相同,但都着重对学生采取个别辅导,以期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并增强其对就业情况的了解。在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中,还单独设立了为个别学生辅导用的相谈室,为学生服务。日本大学分为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三类,日本高中升学率达100%,短期大学(大专)以上的毛入学率已达60%,日本正处于顶峰段高学历社会,但令人忧虑的是,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2002年大学生就业率为56.9%,下降了25%,而且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日本员工“终身雇用制”正在逐渐崩溃。高等教育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培育出的都是均一化人才,而日本现阶段面对世界竞争,迫切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面对这种困境,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高校教育改革,给了大学更大的自由,一些专业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像近年来新建的“娱乐、公园专业”,高校改革重点放在讲授高深的专门知识、扎实地进行基础理论教育、培养具有广泛研究成果的综合能力这几方面,扩大了校长自营的权力,国立大学实行法人化独立经营,一些大学为了加强实力实行合并重组。改革促进了高校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为提高日本大学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实现学生就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4.中国高校程序式就业指导模式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还只是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季节性的快餐”,绝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西方国家早期的“人职匹配”阶段[4]。我国虽然绝大多数高校现在已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高校体制改革所需的完善就业体系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机构除了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以外,很难再有大块的时间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机构机制尚不健全、人员经费配备不足、软硬件设施也不能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要,就业机构只能满足毕业生就业最基本的需求,例如:对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为学生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进行短促的职业技巧培训、讲座、海报宣传等等。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多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行政管理职能较为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大多高校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服务对象也只限于应届毕业生,而忽视对在校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职业准备的前期指导,使毕业生仓促走上社会。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以现阶段的水平,无论是在人员素质、知识储备、占有信息上,都还不能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课程列入课程计划,更不能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应是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重视从学生自我认识、专业推荐、专业选择、职业准备到求职就业的各个环节。

三、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与借鉴

1.重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乃至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角度来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一方面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指导理论模式和工作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调节功能,结合我国国情把就业指导与国家就业政策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就业指导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2.加强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高校一方面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亦应视就业指导工作为教育工作,而不是看成行政事务工作。为此,我国不仅要从数量上配足工作人员,充实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仅要掌握扎实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

3.加强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搭建良好就业平台

我国高校近几年虽然也越来越强调就业信息的广泛收集和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但信息还不够全面,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高校必须开拓信息收集的渠道,积极寻求社会上的有效支持,如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参加学校专门组织的毕业生就业午餐会,从网上和新闻媒体的招聘广告上收集就业信息,依托校友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发动并利用各院系教师的学术影响拓展就业领域和有效信息,借助社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获得就业信息等手法,使学校尽可能从不同层次充分地占有就业信息,扩大就业信息资源,并通过畅通的信息传播路径、交互型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服务于学生。

4.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职业咨询服务

职业生涯既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复杂的持续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的发展过程,是事业成功的导航仪,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所以,在就业指导的系统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亟待强化的一个环节。职业生涯发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单凭个人经验和努力很难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更何况大学生一般都缺乏社会经验,对职业世界也仅仅只有一些模糊的感性认识,所以,加强职业发展咨询非常必要,这一点也是美、日两国所共同强调的。只有通过面向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咨询,让学生借助于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而少走弯路,才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和调动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

5.结合发展现状,建立全程式、个性化、发展的就业指导模式

我国高校应以服务作为功能,以发展作为目标,树立全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发挥服务功能,也要发挥教育功能;不仅体现短期价值,而且要对学生成才整个过程起到长效作用。就业指导部门在保证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和对就业程序的了解,开展规范化、人性化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和获取职业以后能够充分展示自我,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形成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创业,鼓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主动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社会。

[1] 李萍.中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江苏教育,2002,(5).

[2] Pope,M A brief history of career counse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3):194-211.

[3] Darrell,A,L Career counseling of college student[J].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0.

[4] Pope,M Career Counsel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Beyond Cultural Encapsulation[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3,(52).

[5] 王宝义.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6] 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7] 池中军.简析西方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变[J].教育与职业,2004,(1).

[8] 孙浩英.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9] 李凤.中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7).

[10] 卢宁.日本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民族教育,2009,(2).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职业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