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2011-08-15钱金华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自卑贫困生挫折

钱金华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江苏 苏州 215000)

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学生中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成为贫困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给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带来的挑战都是巨大的,倘若这些挑战得不到及时解决,贫困生就会产生心理困惑,时间一长势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就业难引起的过度焦虑。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贫困生占有社会资源少,就业就更困难,在希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将来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单位,以解决沉重的经济压力,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因此,具有不同毕业分配前景的贫困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毕业分配前景差的贫困生同毕业分配前景一般、前景好的贫困生相比,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自卑、情绪不稳定;而毕业分配前景一般的贫困大学生同毕业分配前景好的贫困大学生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和情绪不稳定。这些都说明择业是贫困大学生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2.经济压力带来的极度自卑与盲目自尊。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冲突是高职贫困生的突出心理特点。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且以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贫困生大多来源于落后山区、农村困难家庭、城镇下岗工人家庭,为了供子女上学,这些家庭多方筹款,使贫困学生在承受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家庭的贫困、痛苦与不幸往往还意味着父母的无能和软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给了贫困生自卑,缺乏自信。带着这样的心理来到校园,与周围那些吃穿无忧,出手大方的同学相比形成很明显的对比。同时贫困生又羞于言贫,害怕被人瞧不起,这种盲目的自尊又导致他们羞于开口,认为求助别人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伤害,于是对学校和同学隐瞒实情,不向学校反映自己的实际家庭状况,不去申请困难补助,使一些本来十分需要救助的困难学生反而得不到应有的资助。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显得自强,实际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3.人际交往障碍导致自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职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高职贫困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从小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于家庭经济的影响,性格比较内向、保守。当他们来到城市,进入高职院校后,感觉到与周围同学尤其是城市同学的巨大差异,感觉难以适从,与人交往时自己先

看低自己,总觉得矮人半截。对老师同学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为了不在老师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自己在内心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由于经济条件不好,他们平常独来独往,与其他同学保持着一定距离。不喜欢甚至害怕参加集体活动,担心他们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只好用这种逃避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这样就给人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时间长了老师和同学也不愿意与他们交往,就会逐渐被周围的人忽视,人际关系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实际上他们也非常愿意与其他同学平等交往,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的矛盾只能使内心的痛苦急剧增加,使自己活动的圈子更加狭窄,性格更加内向甚至孤僻,这种自闭心理时间长了就会引起人际关系的严重失调。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与健全经济资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困难。经济水平因素是贫困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健全“奖贷助补减免”制度等。首先,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如:提供办公室助理、公寓管理员、班主任助理等岗位,鼓励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减轻经济压力,学会自立自强;其次就是助学贷款,因为贷款是必须偿还的,这可以给贫困生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奋力拼搏;最后,鼓励贫困生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和助学金,不但可以缓解经济危机,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从而达到解决实际困难、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注重的是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全面需求。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并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能够协调发展。它的实施,不仅仅是心理教师、专职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高职院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广大师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建立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在新生入校后,班主任以及专职学生工作者就要通过座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随时关注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贫困生。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如:校园网、博客、广播站等,打消学生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误区,建立起对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的信任。

再次,要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设立专项经费,保证办公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如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这样可以向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

最后,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营造全民育人的氛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教师、专职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需要全体教师的关爱与呵护。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校园心理氛围。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多组织团队活动、集体活动,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交往机会,扩大了交往范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从中学得一定的社交技巧和方法,克服社交恐惧等缺点。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等形式,如“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人际交往的策略”,“做乐观的人”,“做主动发展的人”,“知识改变命运”等等,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贫困生在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积极获得和利用各种社会支持,优化和发展心理素质。还可以根据每年的“12.5”开展心理健康周,“5.25”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形式可以是心理情景剧比赛、心情海报设计大赛、踩气球比赛、心理电影播放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自我封闭等缺点,同时学会了合理地自我宣泄情绪,培养了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4.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害怕他的人是一块绊脚石,对于健康的人是一块垫脚石,让人看的又高又远,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对于高职贫困生来说,经济上的窘迫伴随的是衣服的寒酸、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艺术特长的缺乏、甚至不太规范的普通话、爱情上的失意等,这些问题随时都可能带来挫折感。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主页、贴吧、校内网的现实和虚拟的结合宣传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案例,使学生正确、及时认识挫折产生的普遍性。还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讲座和举办挫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和挫折观等。挫折教育讲座除了对象具有针对性之外,挫折教育的主题也可以更加鲜明。比如说针对贫困学生的“学习心理调适”、“如何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参与多样的活动,培养良好的心态”、“提高自我认识,应对人生挫折”、“健康的心理是人格发展的需要”等,通过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等知识,使贫困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1]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王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司爱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钱金华.大学生新生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J].职业,2011,(5).

猜你喜欢

自卑贫困生挫折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生活需要挫折
自卑的地方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