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011-08-15刘仕屏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诚信意识制度

刘仕屏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8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但由于一些功利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诚信危机现象,尤其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日渐突出。高校是诚信教育的一个特殊载体,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上海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课题组,对上海8所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现场访谈,调查内容包括考试作弊、求职履历、就业签约、论文剽窃和助学贷款等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考试作弊、求职履历造假、就业合同毁约、助学贷款拖欠不还和论文剽窃等不诚信行为比较严重。其归纳如下:

第一,弄虚作假严重。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学术抄袭司空见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投机取巧追逐名利。

第二,信用意识缺乏。骗贷逃贷、拖欠学费、随意违约。

第三,人际关系淡漠。谎话连篇,不守承诺。

二、大学生诚信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经济转型期,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诚信失范现象,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或违法不究等现象,使得守信者得不到相应鼓励和收益,反而不讲信用的人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某些范围内成了受益者。那些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受到排挤、孤立、打击报复等。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反而被一些人认为聪明、有能耐,这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二)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

在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教育培养上,高校无疑是主阵地。然而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诚信素质教育及措施等方面表现滞后。

1.诚信制度建设滞后

在诚信机制方面,由于国内许多大学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大学生诚信机制,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的管理、规范和约束,使得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诚信制度,但不少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被大学生所认知和参与,也不能发挥其制约失信行为的作用。由于有些高校还存在着重智轻德教育的现象,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一好百好,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2.诚信教育认同感弱,成效甚微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传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形式上过于单调和说教,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大学生中认同感很弱,收效甚微。

3.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存在失信行为

高校作为诚信行为的倡导者和教育者,没有在自身建设上防微杜渐,如在学生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承诺不兑现等,忽视提升自身的形象力和引导力。

(三)大学生自身修养的失调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培养竞争的本事,而诚信这种与今后工作无关紧要的内隐的软件,则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有时也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由于社会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受到冲突,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学业与就业等的诸多压力,使得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就更谈不上把诚信作为自身人格健全的需要了。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高校必须通过一定途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笔者根据工作实践,认为可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一)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强化诚信意识,普及诚信规范,优化诚信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诚信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另外,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进而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首先,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如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可侧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法律基础部分可把法律诚信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意识,做诚信之人。同时,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从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诚信约束力教育。

其次,高校应利用校园报、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资源优势,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报道、专题网站或网页等,发布相关信息和正面资料,让报刊、网络成为倡导诚信教育的渠道。同时,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让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诚信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再次,学校应将诚信道德教育贯通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如诚信征文活动、社会调查、举办图片展览、讲座,组织主题班会、报告会,观看专题教育片,设立专题橱窗,入学教育、军训实习、毕业教育等。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保持畅通的联系,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到底学了什么,干了什么。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抨击、谴责、处罚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等弄虚作假、不守信用的现象,让学生从中认识、反省、辨别自己的行为是非,从根本上改变老实人吃亏的弊端,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失益”的校园氛围。另外,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教师要以身作则,在诸如收费、各种评估检查、师生评优、评先、学术研究、教学等方面要本着诚信的原则,为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一种典范。

(三)建立诚信制度

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诚信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第一,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特别是三好学生的评定制度、优秀学生干部的选任制度、奖学金的评选制度、学生违纪的惩罚制度等,都要体现诚信的基本内涵要求;第二,成立专门的诚信评估机构,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在校期间的经济活动记录、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记录等;第三,构建网络诚信管理系统,提供诚信查询专用网络平台。将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制作成电子文档,延至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单位,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另外,在高校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觉修养

环境、制度和教育的确能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培养产生影响,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现实中有良好的诚信意识,但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使个人意识和自身行为不能高度统一,致使自己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道德心理冲突和困惑。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努力克服思想的“软弱”,做到“慎独”,强化诚信意识和有效执行力,使学生们牢固树立起“有信用者荣,无信用者耻”的社会道德观,更为重要的是让诚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或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总之,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诚信教育,特别是思政教师更应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让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

猜你喜欢

诚信意识制度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