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京津廊同城化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2011-08-15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廊坊科技人才

谢 辉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战略一经提出,人们便把目光聚到了廊坊。不仅是因为会议选在廊坊召开,而且在圈定的13个县(市、区)中,廊坊占去了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廊坊站在全省对接京津的前沿阵地上,多年来在服务首都、对接北京方面,按照“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互补双赢”的思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1-9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63.2亿元,同比增长47.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4亿元,增长64.1%,增速均列全省第一。

经济的强劲增长,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大项目的支撑,更离不开与北京的广泛合作。据统计,在全市引进的域外资金中,75%以上来自北京,90%以上的科技企业与北京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引进技术项目和科技成果达500多项,促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廊坊转化。

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促进了京廊同城化。廊坊抓住北京启动“城南行动计划”和通州新城建设的机遇,全面加强与北京“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穿廊而过的京沪高铁2011年通车后,廊坊到北京仅需20分钟。河北省提出建设环首都经济圈之后,将对北京周边的13个县(市)实行“特区式”管理,这使廊坊的对接战略站位更高、手笔更大、节奏更快。

廊坊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依托华为中国片区总部、国瑞电子、鑫谷光电等一大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正在加快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核心区。瞄准京津及国外,廊坊市加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力度,开辟了首都科技集团、高校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博士后管委会、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四个京津科技资源引进主渠道,通过定期组织高新技术项目发布会、科技项目对接会等科技活动,超过500名专家学者与廊坊进行了合作。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国外智力资源的集聚平台。建成了新奥集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四十五所微电子装备国际合作基地两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奥集团引进了50名海外博士,组建了新奥的技术创新团队,在煤基清洁能源研发利用、永磁开放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发等多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截至2010年8月底,廊坊市人才总量达到38万人,人才密度达到17%,人才万人含量达到940人。

实施专项活动,加快人才培养。廊坊市定期举办“十大科技创新企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评选活动,引导企业对标先进,加强人才培养与开发。依托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专题培训,鼓励企业健全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2010年,已举办培训150期,培训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超过10000人次。2010年上半年,组织全市100家重点科技企业开展对标先进、1000家中小企业开展“学新奥、比创新、促转型”活动,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人才培养是打造我市人才优势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往往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化,需要构建一种创新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环节,鼓励和促进个性发展,从而建立一种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加强在职培训,创造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环境和平台。要全面规划并实施好“在职培训工程”、“域外进修工程”、“学历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程”,针对具体情况确定分步实施目标和措施,健全和完善在职培训的有效管理和保障工作机制。

二是继续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我市人才资源供给能力和人才战略保障能力。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倡多元化办学,激活办学机制,探索多种形式兴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路子。利用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特种教育、学前教育等多种形式,建立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三是高校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这是构建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这一课程体系包括:首先是基础层次的理论课程,如自然科学概论及社会科学概论等,其次是提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数理逻辑、创造力开发等,再次是应用层次的方法类课程,如科技文献检索、设计方法学等课程。

四是发挥政府对人才资本投资的导向作用。由政府设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高技能人才培训基金,用于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强化用人单位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引导用人单位对人才培训教育的投入,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开发资金,积极发挥社会投资的补充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开展人才资源开发投资。

五是积极开展人才柔性流动,健全人才和人才智力引进机制。适时制定和调整宏观吸引人才的政策,不断创新人才引进的方式方法,形成多元化的有效引才机制。要充分利用“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京津廊人才一体化进程,鼓励、引导和支持用人主体打破常规,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长期聘用与短期服务相结合,对高层次人才和我市急需短缺专业人才要广开门路,大力引进,同时要多种形式地开展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技术咨询、项目合作、辅导培训。支持和鼓励我市现有的高科技企业创办科研院所,成为吸纳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龙头,加速高级人才的引进和高新产品开发,提高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要采取整体引进或创办分院(所)等形式,努力引进高等院校和高科研院所,带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人才的载体建设,建设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高科技成果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载体,并根据发展需要,不断扩大规模和数量,努力使这些载体成为我市人才的聚集地。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建设,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形成我市中高等技能型人才培训教育基地。积极推动职业技术学校资源重组,实施“集团化连锁式”办学。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职业技术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逐步形成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统筹”,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和农业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1] 王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1,(7).

[2] 柴红敏.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理论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6).

[3] 杨燕.面向地方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J].广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9).

猜你喜欢

廊坊科技人才
人才云
廊坊专场(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蒸蒸日上的廊坊百冠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