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08-15王风玲杨晓丽熊晓亮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教学质量院校

王风玲 杨晓丽 熊晓亮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是保障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是教学评价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探析

1.评价量表种类的单一化。评价量表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以及不同的评价主体,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设计的评价量表类型较为单一,量表的指标设计整体上呈现固定化、程式化,用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本应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难以准确地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特点,难以满足多种类型课程的要求。

2.指标评价内容的片面性。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更注重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考察,忽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人格等因素在教学上的体现;注重规范性和知识性等易于操作的指标的考察,忽视素质性(如创新能力等)的不易操作的指标的考察;重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重环节评价不重整体评价。

3.评价指标呈静态性。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更注重那些描述性、表面性、易于量化的单因素评价指标,并将它们简单相加,缺乏教学各因素之间互动效应的评价指标,尤其缺乏那些潜在因素的弹性指标。同时,评价指标的设计呈静态性,未能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4.评价指标的语言表述不够贴近学生。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不够,大多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分解,依然使用概括程度较高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存在指标过于笼统或模糊不清的现象,导致评价者判断时难以找到与之切合的、具体的课堂情节,判断模糊,对评价准确性的影响较大。

5.指标的评价内容缺乏全程性、系统性。现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大多停留在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评价阶段,而忽视师生课外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对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后的辅导等环节都较少涉及,从而影响评价的全面、客观。

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教,引导教学工作朝着新起点、宽视野、深程度、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更要重视评价过程,要通过评价,使教师真正从评价过程中获取教学营养,增强教学信心,激励自身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是很难用数据和量化指标来衡量的。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选取、体系建立等方面,都应以相关理论为支撑,同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使精确量化与模糊量化互补,并采用多渠道监控与评价的方法。

3.可操作性原则。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指标内涵要清晰,收集信息要方便,方法要容易掌握,做到评价误差较小。评价指标要主干清晰、程序简单、实施容易,既能体现全面监控的思想,又能满足实际操作的需求。

4.动态性原则。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其监控和评价也应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注重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随时调整评价标准。

5.以人为本原则。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学评价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在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地尊重师生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思想。

三、高职院校多元化、系统化、全方位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1.评价量表的种类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活动是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类型较为单一,导致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对此,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在学校层面制定出教学评价的一般性指南,确定出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然后再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编制出符合各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的评价工具。除了体现专业、课程特点以外,教学评价还应考虑到教师的类别,比如,在评价实习教师、实验教师、助教等人员的教学情况时,所使用的评价表可以与正式授课教师的表格不同。这种个性化的评价,可以将各类课程的教学特征反映出来,对鼓励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种做法和尝试,使评价的内容既能反映高职院校教学的共性要求,也能体现不同专业、课程的个性特征,有效地避免了“一表多课”的评价弊端,做到共性与个性紧密结合,真正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公平性。

2.评价指标的内容应注重考察深层次的能力。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更注重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考察,对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人格等深层次的因素难以体现。对此,评价指标的设计,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着重考察学科的前沿性和新的研究成果的引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着重考察启发与归纳、分析与渗透、综合与应用;在教学态度上,应该着重考察是否充满激情、思维的启发性与是否善于激励学生;在教学组织上,应该着重考察是否精心准备与合理组织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应该着重考察是否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及直观性,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指标,考察的重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意识、自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3.评价指标应体现时效性与导向性。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注重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随时调整评价标准,体现时效性与导向性。比如,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可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程度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而当教师普遍掌握了常见的现代教育技术,甚至出现使用不当时,则应将这一指标调整为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引导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合理设计课件,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又如,由于各学校扩招导致教师不足,教师负荷沉重,一段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严重不足,有些年轻教师甚至不清楚教学投入的含义,因此,应将教学投入作为重要的指标,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有足够的投入;而这种引导又是渐进的,因而这一指标的权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说,在设计指标时要充分认识时效性与导向性这一原则,各指标项目内涵应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出发,引导教师不断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4.评价指标的语言表述要尽可能贴近学生。高职院校首先应认识到,学生是评价主体,学生评价表是让学生用的,设计上应贴近学生,这一观念的转变是必要且重要的。首先,评价指标的语言表述要从学生角度制定。语言表述上,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本,通俗易懂,注重贴近学生。其次,指标的设计应尽量量化,从细微处折射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指标的设计应涵盖教师备课、教学节奏、教师课堂鼓励学生、容纳不同观点、表达清晰、解释深入等内容,这样评价者才能较容易把握评价指标,作出相应的判断。评价指标要用直观的语言加以定义,其内容应容易直接测量。对于教学中的某些不可直接测量或不易测量的因素,必须进行取舍或将其转化为若干具体、可以测量的指标。再次,在设计基本的评价指标的同时,应该增加相关的指导语,促进学生对评价指标的理解。课程评价必须考虑评价背景,考虑到与这一课程相关的学生、学科、年级等课程特点。

5.指标评价的内容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不应该只停留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而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表现等全方位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除课堂教学外,还需注重对作业辅导、课外答疑等环节进行评价,注重考查教师在课后的教学表现,要对教师的课余辅导进行追踪检查。同时,对考试也要给予相当的重视,在设置指标时应将考试的布置、考卷的讲评、考试的公平性等内容列入其中。将课堂评价拓宽到整个教学过程,意味着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学校才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师在课前、课后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1] 黄成林.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55-56.

[2] 骆兰,薛艳,唐国强.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06,(6):55-56.

[3] 商丽浩,张亚萍.中美两国大学学生课程评价表的案例比较[J].江苏高教,2005,(2):49.

[4] Cornell University.Teaching Handbook Chapter 4,Components of Effective Teachers as Perceived by Students[EB/OL].

[5] Sta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What I Berkeley Policy o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EB/OL].http://facultyguide.berkeley.edu/teaching/faq_46.htm,l2003-12-04.

[6] 蔡敏.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6,(6).

[7]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0-35.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教学质量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