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平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情况调研

2011-08-15广平县农机技术推广中心057650张学广管敬华张晓敏

河北农机 2011年1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广平县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057650 张学广 管敬华 张晓敏

广平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情况调研

广平县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057650 张学广 管敬华 张晓敏

近年来广平县一直把保护性耕作列为农业工作的重点,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保护性耕作项目县,有力的推动了该技术在我县的推广实施。为了全面了解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倍增计划和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通过走访示范区内农民、农机手以及近年来搜集整理的一些资料数据,对我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推广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归纳如下

1 广平县传统耕作方式

广平县地处华北平原南部,总面积320平方公里,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四季气候基本特征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春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年平均风速2.9m/s,年平均降水量517mm左右。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发展较快用水量急剧增加,再加上干旱少雨造成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县粮食种植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生产模式,小麦种植多采用先旋耕或翻耕土地后用小麦条播机进行播种的方式,近年我县干旱少雨、冬春季多风、气候干燥、加上传统土壤裸露耕作方法,易导致扬沙天气,对形成沙尘暴天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耕作方式由于土壤裸露造成失墒大、地表风蚀、水蚀大,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翻耕后粘土上移、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再加上为了提高产量而增加使用化肥量和灌溉用水量,导致土壤板结和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粮食增产难,影响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广平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

2.1 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持续增长,实施面积逐年增加。我县自2006年起,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把保护性耕作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大力发展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宣传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好处,引导农民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由2006年6台小麦免耕播种机、实施面积200亩到2009年59台小麦播种机实施面积5000亩,保护性耕作机具和实施面积逐年增加,再到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保护性耕作项目县,小麦免耕播种机达90台,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1.5万亩。建成平固店镇清漳村和十里铺乡田庄村两个千亩示范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从而使该项技术在我县大面积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技术模式日趋成熟,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摸索出适宜我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体系:秸秆、残茬粉碎还田,免耕、机械化肥深施、地表处理技术体系(作物为小麦、玉米)。

技术路线:小麦机械化收获并秸秆粉碎还田→玉米免耕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玉米人工摘穗(机械收获)→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地表处理(达到免耕播种要求)→小麦免耕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小麦机械化收获。

2.3 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环保效果显著。(1)节支效果明显:首先保护性耕作采取了复式作业机械一次性完成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多道作业工序。减少了农机作业环节,减少了作业费支出,同时节省了撒肥、整地用工一个工日(按40元/工日),亩节支50元;其次由于机械施肥深度适中,肥效高,每亩可减少化肥用量10kg,可节约成本25元;三是采用保护性耕作、种子播在沟内增强了积蓄利用雨水的能力,由于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了地表径流和阳光对土壤的直射,降低了水分的蒸发,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经试验实施保护性耕作与常规耕作法相比同等降水条件下,少浇一遍水可获得同样的收成,不仅每亩节约灌溉成本20元,还节约了水资源,缓解了水资源匮乏的矛盾。(2)增效明显,保护性耕作具有保土、保水、培肥地力的作用。由于秸秆还田覆盖地表提高了蓄水保墒的能力,同时秸秆腐化后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表层土的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经试验对比,玉米每亩增产20kg、小麦增产15kg,按今年市场价格计算亩增收66元。(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作物品质,实施保护性耕作,由于采用了秸秆覆盖技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玉米秸秆覆盖量达2 134kg(鲜重)覆盖率64%。还田覆盖一年5cm土层内有机质增加0.06%,20cm土层内有机质含量增加0.048%同时由于采用了少耕或免耕技术,减少了对蚯蚓的伤害,增加了单位面积内蚯蚓数量,增加了土壤的空隙度,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三年以上,土壤有机质开始富集,地表土层开始松软出现森林腐叶效应,减少化肥用量生产出品质更好的农产品。(4)首先由于保护性耕作表土拢动少,且有秸秆覆盖地表是减少农田扬尘、抑制了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措施。二是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机作环节,同时也减少了油料消耗,降低了废气的排放对改善大气环境有一定的作用。三是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减少了农民为赶农时而焚烧秸秆的现象。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知识,特别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优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没有让农民看到特别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机具问题:一是小麦免耕播种机的播种量和施肥量标尺刻度不准确。二是我县由于降雨少,需人工灌溉,免耕播种机需加装高质量的扶埂器。三是由于地块分散,单块面积小,现有机具的性能和适应性不太适合,造成作业质量和效率低,机手收益不理想。

(3)经费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宣传资金不足,推广经费缺乏,严重制约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

3.2 建议

(1)切实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增加作业补贴数额,以调动农民实施该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该技术的推广普及。

(2)加大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培训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培训活动扩大示范面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广大农民对该技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3)积极主动与生产企业联系、沟通,搞好机具的研制开发,提高机具质量、性能及其适应性和稳定性。积极探索和培育作业市场,提高机手作业收入,调动农民购买、使用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