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张阴性造影剂对胃良恶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

2011-08-15韦大忠梁少恩潘培源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3期
关键词:胃体胃壁胃底

韦大忠 梁少恩 潘培源

低张阴性造影剂对胃良恶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

韦大忠 梁少恩 潘培源

目的探讨低张阴性造影剂对胃部良恶性病变CT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或其他检查疑有胃部病变的患者42例,应用低张阴性造影剂(开水、稀牛奶或豆浆)对胃部进行CT平扫及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观察病变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及其周围结构关系等。结果低张阴性造影剂胃充盈扩张良好,对病变显示清晰,本组发现胃癌25例,胃间质瘤6例,平滑肌(肉)瘤6例,良性溃疡3例,幽门肌肥厚2例。结论采用低张阴性造影剂CT平扫+增强扫描不但能对胃部良恶性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而且能观察有否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等情况。

阴性造影剂;胃良恶性病变;CT诊断;低张

随着CT检查技术的改进,不仅可对胃恶性病变形态、腔内外浸润、有否淋巴结和腹腔脏器转移的判断提供很大的帮助[1],同时对胃其他病变的诊断也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对我院2005~2010年期间经内镜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2例的CT影像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经CT检查有胃部病变的病例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为56.4岁。主要症状有腹胀痛、纳差、消瘦、呕血或便血、贫血,有胃病史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经内镜病理证实的有15例,其中胃癌25例,胃间质瘤6例,平滑肌肉瘤4例,平滑肌瘤2例、良性溃疡3例,幽门肌肥厚2例。手术切除28例(其中5例术中见有广泛转移而行姑息手术),放弃手术治疗7例。

1.2 检查方法使用Siemens Somatom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层厚10 mm,螺距1.5,重建层厚7.5 mm扫描时间为0.75s/r。患者检查前禁食、禁水12 h,扫描前10~15 min注射654-2 10~20 mg(青光眼、前列腺肥大为禁忌证),使胃处于低张状态,减少胃的蠕动所致的伪影。口服温开水、稀牛奶或豆浆800~1200 ml作对比剂,使胃充盈扩张,服用时尽量少吞入空气。扫描体位:患者采用府卧位,扫描范围从肝顶至肝下缘,胃窦部病变可加扫右侧卧位。造影剂使用碘海醇80~100 ml,使用高压注射器,以3 ml/s流速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增强。

2 结果

2.1 病变发生部位病变在胃底-贲门部13例、胃体部7例、胃角部5例、胃窦部15例、幽门部2例。

2.2 病变CT征象CT平扫表现:胃壁单纯胃壁增厚1~3 cm有2例,胃壁增厚5 cm~9 cm有7例;胃壁增厚>2 cm以上伴局限性肿块20例,胃壁增厚>2 cm以上伴不规则肿块15例。增强表现:42例中39例有强化,表现为均匀强化17例,不均匀强化22例,不均匀强化的表现呈斑片或“夹心面包”状。

2.3 病变部位、胃壁厚度与疾病关系胃癌25例:胃窦12例、胃体5例,胃底-贲门区8例;胃间质瘤6例中胃体4例、胃底2例;平滑肌(肉)瘤6例中位于胃底4例,胃体2例;良性溃疡3例,胃体2例,胃角1例;幽门肌肥厚2例。胃壁增厚<1 cm:见于良生溃疡2例;胃壁增厚9 cm:胃癌6例,良性溃疡1例;胃壁厚度>2 cm见于胃癌19例,平滑肌(肉)瘤6例,幽门肌肥厚2例。

2.4 肿瘤邻近浸润与转移情况本组有9例侵犯周围脏器,4例胃窦癌侵犯胰头及胰体,3例全胃癌均侵犯胰腺体尾部和大网膜,3例贲门胃底侵犯食管下段,侵犯大网膜或小网膜囊表现为煎饼样块影。胃癌、间质瘤或肉瘤等肝转移共5例,脾转移3例,腹水4例,腹腔淋巴结肿大17例,主要发生在胰头周围、腹主动脉旁、胃底小弯侧、胃左等等处的淋巴结。

3 讨论

3.1 低张阴性造影剂对胃CT检查机理胃为空腔器官,胃壁富有平滑肌,处于蠕动状态时注射低张药物(如654-2)一方面能使胃腔扩张,另一方面可消除由蠕动产生的假性胃壁增厚、减少伪影,是CT检查十分有效的方法[2]。造影剂的选择对病变的检出至关重要,阳性造影剂易产生伪影,是由于其与CT增强明显强化的胃壁或肿块密度接近,而显示不清楚,对以胃壁增厚为主的胃肿瘤易导致漏诊,或者一些突入胃腔的小肿块易造成淹没,对正常胃壁的层次无法观察,降低病灶的检出率。而阴性造影剂(开水、稀牛奶或豆浆)作检查对比剂,与胃壁间具有良好的对比效果。增强扫描,因胃不同病变血供不一,富血供病变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有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

3.2 CT检查临床价值CT检查对胃癌术前诊断的必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3,4]。不可否认,CT也有助于对其他不同病变的诊断。

3.2.1 对胃癌的诊断本组42例中胃癌25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胃壁增厚,厚度在2~9 cm之间,说明CT对胃壁增厚的显示优于内镜。另外,CT对周围脏器的侵犯和转移,从本文中观察到侵犯的部位常常和病变的部位有关,贲门癌易累及食管下段,胃体、窦部癌易累及胰体尾及头部,胃窦癌易累及大小网膜囊等,此为内镜所不能发现的。

3.2.2 胃间质瘤的诊断是属于富血管性肿瘤,但是它们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可以“静止”很长一段时间,故成巨大肿块,因此常有坏死、囊变。CT对胃间质瘤的检测和对于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及各种表现,胃间质瘤(≤5 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并倾向于向腔内生长;大的胃间质瘤(≥10 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与邻近结构分界清或趋于模糊,出血、囊变、坏死显著。胃间质瘤多见于胃体或胃底,胃窦少见。胃间质瘤不沿邻近胃壁浸润,也不直接侵犯邻近器官,不发生淋巴结转移[5]。

3.2.3 对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对腔内外病变的观察CT较内镜优越,它既可以观察突向腔内的病变,又可以观察病变向腔外生长情况,增强能观察平滑肌肉瘤的坏死情况[6]。本组有平滑肌肉瘤4例,平滑肌瘤2例表现在胃底为突向腔内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表面光整,巨大肿块内有坏死灶、未见钙化,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本组4例平滑肌肉瘤中,内镜检查不能发现周围侵犯,而CT能察明。

3.2.4 对良性溃疡的诊断直径<1 cm的溃疡,检出率<50%;直径>2 cm的溃疡,检出率达95%[4]。溃疡在CT图像上表现为胃壁缺损和胃壁增厚,缺损区多光整,病变与正常组织常有移行性,而胃癌则有截然分界。当穿透性溃疡时,可表现为胃壁的缺损达胃壁浆膜层外,周围有广泛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溃疡增强有强化。

3.3 CT鉴别诊断

3.3.1 单纯胃壁增厚即胃壁增厚<1~3 cm,可见于早期胃癌、良性溃疡病,都可以表现为局部胃壁增厚,厚度可不超过1 cm,增强时有强化。如为胃癌者常与正常胃壁有截然分界,而溃疡往往呈移行性。当溃疡有穿透时可以有浆膜下侵犯邻近组织的炎性改变,表现为周围脂肪层的消失,与胃癌常混淆,应注意。有文献报道[4]:在胃良好充盈下,正常人胃壁厚度<3 cm,认为胃壁增厚>1 cm为异常。因此,当要确诊这两种病变时,CT需结合内镜检查。

3.2.2 胃壁增厚并伴有软组织肿块即胃壁增厚>2 cm以上,软组织肿块只局限在一个部位,范围>5 cm,可见于肿块型胃癌、平滑肌瘤。肿块型胃癌与平滑肌瘤都为胃内隆起性病变,平滑肌瘤起源于胃壁平滑肌,位于黏膜下,内镜诊断有一定困难。CT能显示肿块向腔内或向腔外扩展情况[6]以及病变形态的改变,有利于该两病变的鉴别。因此,CT检查要优于内镜。

3.2.3 胃壁增厚伴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即胃壁增厚>2 cm,软组织肿块超过一个部位以上或有环形浸润的病变,需与平滑肌肉瘤、胃淋巴瘤及浸润型或溃疡型胃癌鉴别。平滑肌肉瘤,以胃底为多见,呈圆形或椭圆形块影,光整或有分叶,肿块大多数>5 cm,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有囊变和坏死区,钙化少见[7]。胃淋巴瘤CT常见胃壁呈广泛增厚,以幽门区或胃体为多见,尚有一定的柔软度,很少侵犯胃周脂肪及脏器,可见胃外的淋巴结肿大。而胃癌增厚的胃壁僵硬、胃腔缩小,且形态固定。

[1]李康印,李建生,陈虎义.螺旋CT团注增强扫描胃立体成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8):454-456.

[2]张伟,孙久山.低张充水法螺旋CT扫描在胃癌中的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3):95-96.

[3]陈九如,黄军斌,陈民强.胃癌的CT检查与诊断.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4,5(2):84-88.

[4]何晓.CT对进展型胃癌诊断及手术切除性估价(附50例分析).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7,8(2):147-148.

[5]章士正,方松华.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126-129.

[6]周康荣.腹部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33-144.

[7]彭卫军.正常胃CT应用解剖和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6):348-351.

546400广西河池市罗城县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胃体胃壁胃底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像与藏医四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空腹
胃真的会被撑大吗
消化不良病人胃窦胃体内镜表现及病理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