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消化湿方治疗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2011-08-15刘红书丁云东于秀梅崔宴医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湿热型虎杖抗炎

刘红书 丁云东 于秀梅 崔宴医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院,山东聊城 252000)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高感染地区,CHB对人民群众健康危害严重。目前抗病毒是治疗CHB的关键已达成共识,然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病毒变异、耐药、安全性以及疗程长、价格贵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顺应性,在基层很多患者因此而不能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笔者应用分消化湿方治疗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名病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且均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疗。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5年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指南》[1]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具有以下症状:脘腹胀满、恶心纳呆、肢体困重乏力、大便溏泄或身目黄染、口苦肤痒、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排除中医寒湿等其他证型者;排除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排除肝硬化等失代偿性肝病患者;排除不愿继续治疗及脱落病例。

1.3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均给予分消化湿方(藿香10 g、茵陈15 g、白术15g、厚朴10g、生山楂20g、茯苓20g、猪苓15g、泽泻10g、丹参30 g、莪术10g、大黄6g、虎杖10g),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服用24周。药物由笔者所在医院中药房提供。

1.4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时,ALT、AS T、HBV-DNA、HBeAg血清学转换等指标变化及临床症状变化。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阴转,出现E抗体。显效:大部分症状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HBV-DNA阴转,未出现E抗体。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肝功能较原值下降1/2以上,HBV-DNA未阴转,但明显下降。无效: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无改善或加重者。

2.2 临床疗效

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其中临床控制6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HBV-DNA阴转17人,阴转率34%;HBeAg血清学转换13人,转换率26%。

2.3 安全性评价

2例患者出现大便稀(但能耐受),其余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亦无异常,说明本方在临床上是安全的。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治疗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因此,其治疗虽然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等多种方法,但抗病毒治疗是其关键[1]。中医治疗CHB在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相关研究亦很多,但中医药抗病毒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

临床上,多根据CHB症状表现,将其归于中医“胁痛”、“黄疸”、“臌胀”、“积聚”等范畴,亦有人据其病因为病毒感染而提出“肝瘟”病名[3],或直接将其归于“温病”范畴[4-5]。有关CHB的中医病因、病性,现代医家多从湿、从热论,验之临床,湿热证型者居多,常可见CHB患者有脘腹胀满、恶心纳呆、肢体困重乏力、大便溏泄或身目黄染、口苦肤痒、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症状体征,即使临床症状不显著,亦可见舌红、苔黄腻、脉濡或兼数等舌脉,皆是湿热之象。因此笔者从本病病因出发,治疗以祛除湿热病邪为主。

治疗湿热之邪,中医有许多种方法,而清代医家提出的“分消走泄”之法却是祛除湿热邪气之集大成者,其分消上下之势,宣通上下气机,使湿热邪气从上、中、下三焦得以消除,兼顾上下、前后、表里、左右,清化湿热可谓面面俱到。故而笔者临床应用分消化湿方治疗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针对病因治疗,亦应成为中医治疗本病的关键。

分消化湿方中藿香宣肺治上焦;白术、厚朴、生山楂健脾和胃、调中焦;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利小便,畅下焦;茵陈、大黄、虎杖清热祛湿通腑,亦有导下之意,治下焦;丹参、莪术、生山楂活血通络,以通为用,是为内消。本方宣畅气机、开郁行滞、通调三焦、化湿行气,使湿热之邪从上、中、下三焦而出,湿热得祛,病因得除,则病易愈。现代研究亦证实方中茵陈、大黄、虎杖、丹参、茯苓等药具有抗炎保肝等作用[6]。本研究结果表明分消化湿方不仅具有抗炎、保肝、护肝等作用,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巩固,虽不是抗病毒之药,却起到了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

[2] 王宝恩.当前肝纤维化研究的若干动向[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7.

[3] 喻森山.关于把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定为肝瘟的初步意见[J].北京中医,1995,6:12-13.

[4]曾彦霖,古华平.从“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论治早期乙肝[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5):37.

[5]刘亚敏,沈强,李兴鹏.从“伏邪温病”论慢性乙肝的发病与治疗[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5):1806.

[6]顾伟.慢性乙肝抗炎护肝治疗的单味中药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08,26(6):38-40.

猜你喜欢

湿热型虎杖抗炎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El regreso triunfal del alforfón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虎杖叶胶囊中2种成分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建立
虎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虎杖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
牛耳枫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短柱八角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