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信仰状况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2011-08-15罗蕾祝军林萍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信仰高职教育

罗蕾祝军林萍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思政部,云南昆明650223)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信仰是人们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反映和表现,也是人对自己生命、生活和前途的选择,是国家和社会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信仰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理想信念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不过很多研究都是以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未对不同教育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研究,作为一线从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深感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模式相比本科和其他教育类型的学生,由于办学形式、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的不同,使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诸多差异。而学生的信仰状况又是其行为模式最基本、最基础的部分。高职学生的信仰状况,一方面会直接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开展高职学生的信仰调查,分析高职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加强和改进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原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的信仰状况。

为调查高职学生的信仰状况,笔者在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一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宗教信仰等5个方面。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4份,调查体现出如下特点:

1.多数学生承认信仰的对人生的正面作用,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同时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出现信仰的非理性化趋势。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肯定了信仰对人成长的重要引导作用,5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人生很需要信仰,它对人生有很大作用。在回答年轻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的问题时,90%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自信、82%的选择了积极向上、77%的选择了善良、69.5%的选择了爱国、66,5%的选择了勇敢、66%的选择了镇定、处变不惊。这说明当代的高职学生对自信和积极人生态度的追求较为凸显,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有相当的认同。

而也有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现实的,11%的学生表示对资本主义感兴趣。25%的学生认为其朋友和同学的信仰是拜金主义。这说明在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社会的转型使他们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发生了困惑。11%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说不清楚的,这说明,当信仰处于不坚定状态时,崇尚非理性会成为一种时尚的表现。

2.多数学生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少数学生信仰宗教,并参加宗教迷信活动,出现信仰多样化的趋势。

7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精神支柱,50.5%的认为高职学生应该信仰共产主义,70%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56.5%的表示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在回答自己信仰哪种宗教时,3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信仰佛教、4.5%的认为信仰道教,还有3%的信仰基督教和3%的信仰伊斯兰教。但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的信仰和你个人的信仰时,宗教分别只占到了3.5%和6.5%。这里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但如果我们结合对以下的统计结果就可以解释这个矛盾:54%的被调查学生参加过烧香拜佛、22%的参加过抽签、19.5%的参加过算命、9.5%的参加过看相、7%的参加过看风水,从这些数据可看出,很多封建迷信活动,被学生视作了宗教活动。而与此同时,在回答“大学生的信仰应该是什么”和“你自己的个人信仰是什么”时,出现了积极向上、坚持与自信、劳动创造一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由等极具个性化的答案,从中可以看出信仰多样化的趋势,并且信仰个人奋斗的比例明显较高。

3.调查结果体现出了90后学生崇尚自我价值的特点,同时信仰的功利化取向突出。

2009年武汉大学在全国首次开展了“90后”大学新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的一代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着更高标准,更逐渐表现出了社交需要、自我需要以及审美需要等高层次需求。笔者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结论。79.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41.5%的学生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追求,43%的学生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获得知识、提高修养,62%的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更看重该公司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这说明“90后”的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更为彰显。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上,69%的学生选择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说明“90后”们在人生的选择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集中体现在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上,即除了以满足社会客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自身价值取向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自身需求能否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他们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贡献与索取统一,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但又注意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

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90后”一代。在对幸福人生的界定中,家庭美满、事业成功、有知心朋友、个人价值得到实现的选择均超过了50%,其中家庭美满占比最高,占82.5%,其次是事业成功,占76%,有知心朋友占71%,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占55%。在对待父母的问题上,86%的学生选择“他们养育我很辛苦,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还有16.5%的选择“我的父母很伟大,我很崇拜他们”。这说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孝亲观念依然得到“90后”的高度认同。

另外,36.5%的学生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找到更好的工作,25.5%的学生认为入党是为以后找工作增加筹码,38%的学生认为理想职业最重要的标准是高工资、福利待遇好,34%的认为是工作稳定、轻松,4.5%的学生认为应该信仰拜金主义,7%的学生认为自己信仰拜金主义。这些数据说明社会上的功利化趋势已经对学生信仰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二)高职学生信仰状况原因分析。

1.从外部环境来看,传统文化的断裂、市场经济的冲击均对高校学生的信仰状况产生了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以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社会。这样的文化体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影响逐渐式微。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而来的,是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我国社会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社会进入了全面、快速的转型期。旧有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被破坏,而对应的新的制度和行为理念尚未形成,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称之为“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

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给我们带来竞争性、开放性的同时,其盲目性、趋利性也给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规则向外渗透,使社会一切生活领域都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表现在人的理想信仰方面,就是排斥理想信仰的价值,一切从利益出发,一切向钱看,崇高的奋斗目标丧失光彩,被冰冷的金钱欲望和强烈的感官刺激所取代,人的精神追求日益物质化和功利化。

2.从内部环境来说,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学生情况的深刻变化对信仰状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15%。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行动。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1998年扩招前的340.87万人,发展到2009年2144.6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从1998年的3335人发展到2009年的9086人。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迅速向“大众化”转变,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各类高职院校来说,许多学校均是从中专、技校直接升格为高职院校,虽然办学层次上去了,但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并未相应“升级”,依然沿用的是原来中等教育的方式。辅导员、班主任把精力主要放在日常管理,缺乏个性化的引导,教师的教学停留在灌输层面,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对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

另一方面,扩招政策直接带来了生源素质的降低,客观上增大了学校的管理压力和教学难度。目前的在校学生多数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相比以前的在校学生群体存在显著的不同。于兰等人曾从成长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优越感与依赖感、外表的成熟与心理发育的迟缓、心理上的压抑感与摆脱父母约束的反抗性及情绪波动不定4个方面的特征。在校大学生本身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协同作用,使其更易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前产生信仰的迷失。

二、高职学生信仰调查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一)处理好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各项评比、评估指标中,十分强调毕业生的技能资格证书、双证书、就业率等“实”性指标,而对学生思想素质状况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在目前通行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普遍出现了因为开展实习、实训随意打乱或停止思政课的正常教学、随意删减思政课的课时等状况,这客观上使得学生产生了专业课才重视、学好专业课就行的思想。影响了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学校各级领导,特别是学院、系、教务处领导应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将思政课视为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课程加以对待,从外部为思政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处理好综合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体某一专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从目前高职教育的开设专业来看,主要以理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主,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较缺乏对人文学科的重视。

思政课作为目前课程设置中较少的具有人文学科特点的课程,应充分发挥其人文科学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作为着力点,实现综合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三)处理好教师素质与课程建设的关系。

目前的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是从原来的中专、技校升格而来,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进一步深化,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还存在进一步熟悉和探索的问题,亟需完成从中职角色向高职角色的转变。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应该顺应办学模式的变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改变中职“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能力和手段的培养,树立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认真学习研讨教材,加强课程建设。

(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思政课一直为广大学生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诟病的就是强调理论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存在厌学情绪。对高职教育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背离了高职教育“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的目标。

思政课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改变传统只注重研究如何讲清讲透理论知识的传统做法,既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又研究教材的理论知识如何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在精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与提高学生思维、思考、理解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和树立远大理想等结合起来。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讨论、辩论、社会调研、考察参观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并形成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对自身成长成才乃至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处理好原则与创新的关系。

思政课中3门必修课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对象涵盖了本、专科、高职高专各种不同层次。统编教材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方向、教育质量和教材权威,因此使用统编教材是确保思政课教学大方向的原则性问题,不容质疑,但高职院校又必须解决建立自身教学特色的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特色应主要从教学手段创新和辅助教材创新两方面进行建构。

(六)处理好一元化考核与多元化考核的关系。

作为检验教学目的的重要步骤的考核方式,应从目前的单一考评向多元化考评转移,从原来的强调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评价转变。同时成绩的考核也应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体现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特色。

理论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问卷调查、口试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应侧重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日常行为表现,可采用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实习实训总结等形式。

在成绩的评价过程中,除了原来所采用的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者外,还应积极探索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我评价引发被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反思。总之,思政课的教师必须真正做到真信、真懂、真教、真讲,及时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变化,并根据教育者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高职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于兰,高文.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4]杨首乐,张志萍,宋志伟.高职人才培养实施综合技能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研究[J].职教研究,2008,(8).

[5]皮垂燕.中专升格的高职学院办学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6]佟元晦,韦润芳.电大与普通高专高职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9).

猜你喜欢

信仰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信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