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色武术:中国武术发展的选择

2011-08-15华刘帅兵

武术研究 2011年8期
关键词:拳种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应 华刘帅兵

(1.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4;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本色武术:中国武术发展的选择

应 华1刘帅兵2

(1.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4;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竞技武术是在借用传统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体育的游戏规则发展起来的,而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的文化内涵是有差异的,如果武术过分的被体育化,那么将会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文化内涵。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传统的武术就显示不出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强项、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形象、我们的力量。因此,保持武术的本色才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途。

中国武术 武术文化 核心 拳种 和谐

1 前言

中国武术是在传统文化根基中孕育而生的,并在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作为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华武术,其“武技在‘侠义’思想的感召下,披上神秘的外衣;在‘不征服’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套路为核心的演练形式;在伦理道德的约束下,追求崇尚着君子的风度和气质,久经锤炼,终于嬗变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武术’”[1]。这种“武术”深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神韵。并通过攻防格斗以及套路为载体呈现出来,集中体现了中国固有的文化价值趋向和文化特征。随着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国武术的传播主体不再仅仅限于中国人或者华人,而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开始接受和发展中国武术,中国武术也随之走向世界,从民族的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武术。

在全球各民族文化不断跨越的今天,为了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上其他民族认识和学习,我们国家做了很大的努力。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被从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单独拿出来进行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继续探讨其丰富而又深奥的内涵。对当前的中国武术文化和本真理念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与整理,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中国武术的进一步认识,也能为中国武术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的。

2 礼是中国本色武术文化的内核

2.1 礼是中国文化的根和中国文化的传承方式

探讨中国文化的核心,才能解开中国文化的传承。“文化是通过世世代代的积累发展起来的,而人类的进步,则是通过文化的发展来实现的”[2]。因此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进步,需要文化的不断积累和世代的经验,文化的积累和世代的经验,又靠一定的传承方式来实现。“在文字出现之前,除了靠口传心授之外,主要就是靠的是礼仪”[3],所以人们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所以,礼对于任何民族来说都是起源于文字之前,有类似于文字的功能,她甚至可以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

“中国历史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直到汉代以前,不受外来影响……中国的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传统,没有文化上的大断裂”[4],因为文化没有断裂,所以“中国进入文明阶段的比较成熟的礼文化系统能够保存下来,……礼文化系统不但没被消弱,反而随着华夏共同体成员的不断增加而不断扩大”[5]。所以,中国礼文化没有因经外来文化大规模的进入而受到破坏和干扰,而是在原始的“基因”和“纯种”的脉络下自然的发展和自然的演变,与民族的生活浑然于一体,千百年沿袭至今。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世界上的第一代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以外,早在两千多年已经灭亡了。这种文化的大断裂,造就了世界文化的突变,朝着文化改型的方向发展,独有中国文化,熬过了文化的大劫难,仍然沿着自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到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有了文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特别以儒家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更显得礼仪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社会更是一个礼仪之邦,也造就了中国文化以礼为根的文化。

2.2 礼影响着中国武术的传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国武术,也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这一文化演进的过程中,也深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礼”这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武术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是对初始习武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习武者们所必修的。在对“礼”的修炼过程中,不自觉的使赳赳武夫身上有了许多人文的关怀,在大是大非面前不为所困,显示着英雄的气概和狭义的心肠。“礼”不仅像社会道德的功能一样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还包括制裁制度,即对违背礼的人要给予惩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从这些对师徒关系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礼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在礼的文化核心下,同样都是从原始“武技”演变的技术运动,只有中华武术继承了礼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尽管中国武术也是一种搏杀之术,但与激烈的、血腥的西方格斗相比较,武术却少了血腥的场面,而是“点到为止,礼让为先”。

但是武术的礼也给武术的发展和传播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过去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拳师遵循着古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武术的传播局限于血缘关系或同村同姓之人,因此“使许多先人所艰辛开创的武术技术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对礼的盲目追求,也使很多习武者蔽于对师傅或门派的盲目追随而走上错误的道路”[6]。过分的追崇礼也会成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桎梏。在当代武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过重的重视武术技术的传承,使武术越来越竞技化,越来越体育化,反而忽视了对于礼的传承,从而使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核远离了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武术只好走向了消亡和走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所以,礼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显得更为重要。

3 拳种是中国本色武术的价值体现

3.1 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和社会背景

“中华大地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周边受高山、沙漠和海洋的阻隔,与其他文化区的联系受到天然的限制,这种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就成为中华民族创造自己历史与文化所依托的自然条件,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构和民族特色”[7]。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论是朝代演变、政权更迭,抑或是内乱纷争、外族入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成为主流,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是在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发展着和巩固着”[8]。所以,中国文化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即在这样的地大物博和不同民族不断融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3.2 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之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自然形成了众多的拳术流派,同时同一拳种在传习的过程中分流出不同的拳系。目前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29种。而每个拳种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膜拜的人物故事,更有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精神思想。“拳种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身体文化的多元集合体。它有徒手的,有机械的,也有对练的;它有技术,也有文化的;它有情感的,也有精神”[9]。因此拳种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集合体,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和保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的体现。它就像时光的隧道,带领我们走进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贤人们的智慧。“无论什么文化,你不理解它,瞭悟它,就不能真正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也就不能享受它的价值和意义”[10]。况且,“拳种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历史上大树的文化年轮,是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代表民族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11],所以拳种就是历史,不了解拳种就不了解历史,它反映的是一个团队,一个族群,一个延续和流淌着的文化,一旦放弃,就不可能复得。

3.3 拳种的传承过程是“有血有肉”、有故事

在传统武术中,是以拳种或拳系为单位,在一个拳种或拳系里,以师父为掌门人,有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弟等等。他们在师父的引导下,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交流,生活十分融洽,师徒关系也其乐融融,亲如父子和兄弟。俗话说“没有感情的教学,就像鱼缸里没水一样”。在传统的社会中武术教育是有血有肉的,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学拳的过程中,师父带领师兄弟一起习练,那时的师父会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终身武学和人生价值都尽力的传授给你们,让你们自己有所取舍。师父在教拳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你们的武技,而且要培养你们的武德,给你们讲祖先创拳的历史和文化。至今流传耳熟能详的历史,如岳家拳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义和拳有义和团“扶清灭洋”,少林拳有“十八罗汉救唐王”,还有太极拳有张三丰的“无欲无求逍遥之乐”和陈王庭的“忙来时种田,闲来时造拳”的田间生活。因此每个传统拳种都有自己的境界,那是一种远离功名利禄的境界,是一种爱国抗敌的境界,是一种民族精神。

3.4 拳种的传承才能使中国武术浩如烟海

正因为有了拳种,传统的武术才不会被统一起来,其他武术才不会被断层,才不会走进“体育武术”的死胡同。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语言,是通过身体运动让人们感受武术的意义和价值。而武术的价值和意义是通过其表达方式来实现的,正因为有不同的表达“风格”,武术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被完全体现。如果“风格”被单一化,那么就构不成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风格”的不同表现在不同流派拳种之间的显著差异和同一拳种流派内部的不同,因此我们武术的传承不能是现在的体育传承,而是“拳种”的传承。

4 “贵和尚中”是中国本色武术的价值理念

4.1 注重和谐、崇尚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传统的观念,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礼”为标准的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畜之一道,则民和”等等无不体现着和的思想。古先人们通过“和”而达到“中”,利用“尚中”的原则去认识实践,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宋明理学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其核心思想是“度”和“常”。“度”就是适度,“常”就是守常,反对偏激,以理节情来达到和谐。在生活中,人们不断地追求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们顺乎自然,其生活方式也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达到物我、内外的平衡。

4.2 和谐是中国本色武术的轴心

中国武术也是如此,人类“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理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和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和丰富武术”[12],所以武术也从和谐中找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归宿,因此,“武术的价值取向是和谐,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仍是和谐,和谐是构成了武术特殊的美,构成了武术的发展根基”。[13]阴阳变动是武术的运动规律,其表现在武术的技击上。阴阳变动包含了武术技术中的对立因素,如刚与柔、动与静、进与退、快与慢、虚与实、内与外等。而武术技术中“动静开合,虚实转换,刚柔迅定”等对立关系,其表现在动作中一招一式无不追求最恰当的和谐。和谐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和谐,也是古人们处事的原则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武术中追求“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也就是把人的身、心内外统一,身、心内外和谐,即“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训练,以外练形体,内练精气神为训练对象,以其外而达于内,完成身心和谐之真”[14]。中国的武术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对人们起到了一种教化的作用,在长期的艰苦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修身和处世,从而形成了个人和集体的和谐观。所以,“练武与修身,习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15]。

4.3 和谐理念促进中国武术平衡发展

为了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人们在原有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了体育竞技化的武术,出现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齐头并进。竞技武术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毕竟是把它规划在体育这个圈子里。中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相比,“它有别于西方体育思想、技术和理论,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石和技术原理。”[16]。如果仅发展竞技武术,那么武术永远都依附在体育的思想和理论上,从而偏离了中国传统武术,一旦离开传统武术要想再整合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众所周知,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中国武术也是如此,“中国武术具有科学的‘可传播、可教授、可继承和可发展’的特性”[17],因此如果武术一成不变,那么也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博大精深。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是为中国武术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武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把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者和谐发展才更能体现武术的价值理念。

5 结论

中国武术在走向世界之前,必须保证中国武术在国内已经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如果没有在国内强有力的发展,就不会有推动中国武术走向国际的动力,那么中国武术国际化也就是空谈。中国武术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性,如今这种民族的武术正在走向世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原汁原味,否则我们将彻底失去它。我们必须走出当前的误区,按照武术本身的文化传播来实现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平衡发展。

[1]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 :1.

[2][3]皱昌林.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8.

[4][5]皱昌林.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9.

[6]王 岗.礼: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核[J].搏击·武术科学,2008(3).

[7]曾德昌,李云峰,曹晓宏等.中国传统文化指要[M].成都:巴蜀书社,2001:3-4.

[8]曾德昌,李云峰,曹晓宏等.中国传统文化指要[M].成都:巴蜀书社,2001:5.

[9]王 岗.关注拳种:实现文化教育与精神的挖掘[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

[10]司马云杰.文化价值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4.

[11]王 岗.关注拳种:实现文化教育与精神的挖掘[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

[12]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 :135.

[13][14][15]王国志,王 岗.论和谐的中华武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

[16][17]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 :23.

True Nature of Wushu:The Choice of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

Ying Hua1Liu Shuaibing2
(Sport Vocational College of Zhejiang,Hangzhou Zhejiang 310004;2.School of P.E.and Sport,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006)

The develepment of competitive Wushu is base on the movements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on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sports rules of the game.However,the traditional Wushu and the sports of western culture are different.If Wushu is inclined to sports too much,then will deviate from its own culture increasingly.If the tru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ushu is neglected,the traditional Wushu will not show the strengths of our culture,our advantage,our image and strength.So to keep the true nature of Wushu isthe right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China Wushu Wushu culture core harmony

G85

A

1004—5643(2011)08—0015—03

1.应 华(1976~),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2.刘帅兵(198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拳种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