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否定就是一种探索——评吴炫《否定主义美学》

2011-08-15

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本体论本体主义

张 琼

(张琼,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责任编辑:韩 星)

从1994年出版了专著《否定本体论》开始,吴炫教授一直致力于追求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当代性批评理论,《否定主义美学》的出版无疑是作者治学道路上的重要标志之一。《否定主义美学》是作者的“否定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以“否定”为美学的逻辑起点,拓展中西方笼统的“创造”概念,打破被“批判与继承”所阈限的思维方式,建立了“否定本体论”,并在次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审美理论的关键命题即“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和“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围绕着这个本体论基础和两个关键问题,在美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审美实践上建立起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

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的三章以中国当代现实的美学期待为切入点,在分析中西美学主要观念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否定主义美学”提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中编共九章,对“否定主义美学”进行了本体论的探源和诠释,从中西方“本体论”出发,在黑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那里追溯“本体性否定”思想渊源,形成了“源流统一”的人本哲学“本体论”。

其中前五章是对“否定主义美学”的基础“否定本体论”的概念界定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作者对美学理论命题的思考。第四章探讨了“否定”成为“本体”历史和现实依据及其中国化、当代化的理解,指出了做为“否定主义美学”的本体论基础的“本体性否定”不同于“自然性否定”的特征。第五章作者通过区分“本体性否定”与阿多诺和黑格尔否定观,证明了“‘自己的理论’之检验的严格性、正当性”(109)。作者认为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肯定辩证法”在本体论问题上殊途同归“或者是反本体论的,或者便是非本体论的(即本体论不充分的)”(123)。第六、七、八章中作者批判了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对美的本质的界定,指出了黑格尔本体论没有摆脱外在于人的“实体”和外在于人的“主体”的局限,认为“审美就是通过感性形式和形象把握概念的性质”(153),同时通过对“本体性否定即存在”的意义的界定,运用“本体性否定”的方法推导出“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并创造性的提出“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的结论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美学命题。在作者看来“本体性否定”是一种健康的新型否定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人的完整世界即审美世界与生存世界对等而平行,面对这个世界,放松和尊重自我的感受才是最健康的状态。

第九章和第十章从把握美的角度对美的特性、美的符号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论述。第十一章阐释了“否定主义美学”的美学语言及其特征和否定主义美学的基本范畴的问题。作者认为否定性话语是美学的“唯一语言”,而要用这个语言说清楚其性质就必须是批判性的,而这种批判正是通过对作为批判对象的“不美”与“丑”这两个“否定主义美学”特有的有区别的范畴的关照来实现的。第十二章则通过对批判了中西若干美学范畴,建立起了“否定主义美学”的理论范畴。

如果说上编和中编集中解决的是“否定主义美学”提出的意义的问题和“否定主义美学”框架内容的问题的话,那么下编六章讨论的是“否定主义美学”的方法论和审美实践问题。作者就当代个体审美形象建立的方法、审美冲动产生的方法、作品的审美批判方法和知识的审美批判方法等方面与具体的实例相映照,提出了在“本体性否定”中达到平衡的中国自然精神新界以及当代健康人格与完整人生的“人的现代化建设”(280)。最后在第十八章中,作者进一步对中西方各种二元范畴进行了本体性否定方法的梳理。

纵观整部作品,作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概念相扣,推导有序。作者所提的“否定”与中西方既定的“否定”观念形成区别,并拓展了中西方的“创造”概念。在思维方式上也与中西方的“批判”与“创造”概念相分离的思维方法相区别。由于中西方所有的否定哲学,均没有以“否定主义”这个名词出现,所以作者必须建立起一系列的与“否定主义美学”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这是“否定主义美学”发展的必要阶段和过程,这也导致了《否定主义美学》这部作品中新的术语和名词较多,很多知识点要推翻读者原有的知识体系才能获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读者的注意力会较多的被这些翻新过的概念所牵绊,对文本形成较为晦涩难懂的印象,但整体上作者把握了以概念为基础进行推导的节奏,建立了本书的基本框架。

二、把握问题,辨证破立。作者十分强调问题的提出,第一章就以“什么是‘问题’?”(3)开篇,很多小节都以问题作为小节题目,比如“什么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142)、“美学语言为什么只能是批判的?”(220)、“群体世界为什么不能使人平衡?”(267)等等,具体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亦随处可见以提问的方式引领读者的眼光和思维,在第二版序言中更是以“什么才是理论?”这个问题作为标题。在第一章中国当代现实的问题及其美学期待的“否定主义美学”的现实依据综述这一节中作者就专门谈到了“破”与“立”的问题,吴教授认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症结就是“当‘创造’不能从‘批判’中去发现时,便导致了盛行一时的‘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二元脱节思维”(22)。而“否定主义美学”就是要在“破”中研究“立”的问题。

三、面向现实,重在当下。作者特别强调中国要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现代美学,作者指出“一个世纪以来,用西方美学的尺度来对中国美学进行批评的做法,今天应该终结”(51),从思维方式上看,“传统的‘不偏不倚’,近代的‘批评与继承’,以及由此产生的‘公正’、‘全面’的价值立场,‘化合’、‘消化’的扬弃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学者和中国人的基本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不仅左右着我们对事物的基本看法,而且也影响着很多人对审美追求的理解”(9),这种思维模式下,中国难以建立起有着自己思想的对世界独特理解的“美”的体系。从学术现实来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90年代以后,呈现出了种学术格局:一是继续坚持“西学东渐”,有部分知识分子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变革,另外也有一部分始终坚持西方近代人文话语;二是对西学立场的反驳,主张回到“国学”和“民间”的立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其结果都必然是“原创冲动与实践的匮乏”(5)。所以,作者试图摆脱以往中西方美学互为批判但没有实质性成果的格局,将当代中国美学建设与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联系起来,重新建立美学和当代现实的关系,并在美学理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上逐渐告别美学研究的经院化时代,重新使美学产生对中国当代现实的影响功效。这种精神在当前非理性论的文化背景下,确实难能可贵。

最后,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吴教授讨论:第一,关于“否定”与“肯定”的关系。按照否定主义的逻辑,“‘本体性否定’中不包含‘肯定’”(160),吴教授强调了这里的“肯定”是本体意义上来界定的,相对于本体意义上的“否定”所指的“独特的存在”,“肯定”联系的就是“不存在”、“非存在”以及“他存在”,而“不存在”、“非存在”和“他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否定主义美学”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第二,作者如何理解“否定”与“否定主义美学”的关系呢?书中好像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第三,在第十四章中谈及的关于人生的“完整的”与“破碎的”问题时涉及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破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破碎问题、生存环境的破碎这三个层面之间是否存在有内在的勾连?其中所言对于“有问题的人”的拥抱和引导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得以实现?理论的提出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是不是还需要进一步的考量。第四,第十三章中可否考虑把放在结语部分的“‘平衡’的基本界定”提前,先界定“平衡”的概念,再论述如何到达这种“平衡”,这样会不会使读者在逻辑上更清晰些呢?另外,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在《什么才是理论?——第二次修订版导言》这个部分第8页的关于“理论”的定义的注脚②中标明所引200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社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错误的,应为商务印书馆。

《否定主义美学》自1998年底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13个年头,期间经过吴炫教授两次修订,此版本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为第二次修订版。“否定主义美学”对西方美学而言,吸收了西方当代美学所持的“美不可说”的观点,同时也批判了西方美学认为“美学已死,审美活动复活”的观点,完成了西方近代美学和当代“反美学”的整合;对中国传统美学而言,通过强调本体性否定的“创造性”,完成了对传统“儒、道、释”美学否定观的融通;对中国当下美学理论的构建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吴教授在“否定主义美学”之路上继续探索前行。

吴炫:《否定主义美学》(第二次修订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本体论本体主义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眼睛是“本体”
新经典主义
近光灯主义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