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黄溶石颗粒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

2011-06-20董必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排石泌尿系新药

董必文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医医院,云南 大理 671600

泌尿系结石 (Urinary Calculus)是泌尿系常见、多发病。结石可见于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的任何部位。而以肾与输尿管结石为常见。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肾结石是复发率很高的疾病,年复发率0.1%~1.3%;人群中1%~5%的人患有肾结石。近年来虽有体外震波碎石和腔内外科技术的运用,使90%以上的尿石病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但震波碎石后如何恢复受损的肾功能、消除残余结石和防止结石复发仍为当今临床尿石病防治所面临的难题。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药能提高尿液拮抗结石生长和聚集的活性,降低肾内钙和草酸含量,防止肾内微小结石形成。开发廉价、低毒、高效的中药新药,已成为必然趋势。笔者所在科室采用地黄溶石颗粒对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共60例,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地黄溶石颗粒试验组与尿石通胶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级分布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资料在治疗前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选择标准均参照卫生部颁发的1993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病史和症状:有典型突然发作的肾或输尿管绞痛,伴肉眼或镜下血尿;或仅有腰腹部钝痛,酸胀不适,或有排石史;膀胱、输尿管结石则有排尿困难,尿流中断,尿潴留及终末血尿等症状。(2)体征:急性发作时肾区或输尿管部位有叩痛或压痛;巨大肾积水、肾脓肿病人,可扪及包块;大的膀胱结石常可经直肠指诊触得;后尿道结石,直肠指诊可摸到;阴茎检查可触得前尿道结石。(3)X线检查:95%的尿路结石在平片上显影,故平片可以显示结石的大小、形态数目,并可初步估计结石成分。(4)尿液检查:尿液镜检红细胞常增多,尤其是绞痛发作后或运动后,有时可出现盐类晶体,并发感染时可见较多白细胞或脓细胞。(5)超声波检查:辅助诊断结石的存在及大小、位置、肾积水的程度。

1.3 中医辨证、辨病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1993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设计。湿热下注证,主症:恶寒发热,腰痛,少腹急满,小便频数短赤,溺时涩痛难忍,淋漓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辨病:“石淋”。

1.4 纳入标准 年龄在18岁~65岁之间;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辨病标准者,并符合下列相应条件可纳入试验病例:①难以自排的结石,要求横径>0.5cm而<1.0cm及纵径>0.6cm而<1.8cm。②肾、输尿管结石经体外震波碎石术后,粉碎之微小结石在肾、输尿管内集结凝滞成团块状或呈条索状,不能自排者。③肾、输尿管连接部,或结石远端输尿管无畸形、狭窄、梗阻及疤痕粘连等。④肾功能良好,尤其患侧肾功能良好若患者有肾积水,则肾积水程度需在中度以下。⑤结石在某一部位滞留时间不能太长,一般需要在一年之内。⑥全身一般情况尚好,生活能自理。

1.5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或>65岁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 予地黄溶石颗粒。药物组成:生地黄30g、山茱萸18g、山药18g、丹皮12g、泽泻12g、茯苓12g、柴胡12g、炙甘草5g、赤芍18g、炒枳壳9g、滑石30g、海金沙30g、金钱草60g、郁金18g、硝石18g、牛膝12g、琥珀6g等。以上药物均采用深圳市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提供的中药配方颗粒。

2.2 对照组 予尿石通丸 (东莞市亚洲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80086)。

2.3 给药方法及疗程 地黄溶石颗粒,每日1剂,混匀分3次开水冲服;尿石通丸每次4g,一日2次。均15天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

2.4 安全问题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若病人出现剧烈疼痛,可给予西医对症处理 (如:用654-2,杜冷丁等),可视具体情况及疗程长短作为无效病例及剔出病例。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和x2检验,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 (卫生部颁发的1993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痊愈:结石排出,并收集到结石标本复查腹部平片,结石阴影消失;或虽未收集到结石标本,却在某次排尿过程中有明显结石排出感,复查平片结石阴影消失;或虽无明显结石排出感,但长期无自觉症状,多次复查平片,结石阴影消失,B超显示梗阻解除,积水减轻和消失。(2)有效:肾结石通过第一狭窄,降入输尿管上段;或输尿管结石下降1个锥体以上;或多发结石部分排出;或体外震波碎石术后,集结成团块状和条索状之密集小结石,松散并陆续排出;或结石虽无移动,但经治疗后患侧肾积水明显减轻或消失;或连续平片观察结石变小(排除因结石旋转投照角度改变等所致平片所见结石大小的改变)或出现明显结石裂解,溶碎现象,并发之泌尿性感染,得以控制或减轻。(3)无效:结石无移动,继发之积水,梗阻,并发之泌尿系感染不见减轻,甚至日趋加重;肾功能进一步受损,自觉症状无改善。

4.2 证候积分标准 证候量化积分表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中医症候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4.3 安全性观测 (1)血、尿常规治疗前后各查一次,观察有无变化。(2)肝功 (GPT)、肾功 (BUN、CR)治疗前后各查一次,观察有无变化。(3)心电图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观察有无变化。

4.4 治疗结果

4.4.1 临床疗效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4.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表

表2 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 (±s) 分

4.4.3 排石有总效率

表3 2组不同部位排石总有效率比较 例

5 讨论

泌尿系结石属于中医“石淋”范畴。临床主要分为: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肾阴虚、肾阳虚四型。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气滞、血瘀多见。首载本病的《中藏经》对此论述甚详:“虚伤真气,邪热渐深,结聚成沙,又如煮碱,火大水少,碱渐成石之类”。隋代巢氏《诸病源候论》把其病机简括为:“诸淋者,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由此可知:结石为人体阴阳失调,精气内伤,由内所生之病理产物,非外来之石。结石形成后阻遏气机,雍遏血道而形成血瘀气滞等病理因素。唯当体内之精气得复,排石之药方能收效。近十年来各医家对泌尿系结石的认识已形成以下共识: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肾和膀胱,与肝、脾、肺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关系到肾虚、湿热、气滞、血瘀几方面。其中阴亏是基础、湿热是主因、肾虚是主要病机、气滞血瘀是主线、气化失司乃病机重点。

地黄溶石颗粒为科室经验方,主治泌尿系结石。本方由六味地黄汤合四逆散化裁而来。六味地黄汤酸、苦、甘、辛、咸、淡六味具备,具有五个特点:动静相因,补中有泻,温中有凉,开中有合,收中有散。正如清代医家柯琴所说:“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六味地黄汤滋阴益肾,四逆散调气,琥珀郁金逐瘀,六一散清热利尿,“三金”与硝石,化石排石。全方共奏滋阴益肾,行气逐瘀、清热化石之功。近年来的动物及临床试验证实六味地黄丸有改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消除肾炎尿蛋白的作用。它表明六味地黄汤具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对不同机理所致的实验性肝损伤,六味地黄汤亦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西医学认为微量元素通过参与异质成核作用促进结石形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味地黄汤能调节物质代谢,对钾、钠、钙、磷合成和代谢有调节作用,而钙代谢异常可形成草酸钙结石 (占尿石的80%~84%)、磷代谢异常可形成磷酸钙结石 (占尿石的6% ~9%)、磷酸铵镁 (占尿石的6%),由此可发现六味地黄汤对90%以上的结石都有防治作用。

现代药理证实,金钱草口服后能使尿液变为酸性,故能使在碱性环境中才能存在的结石溶解;并能引起输尿管上端腔内压力增高,输尿管蠕动频率增加,故能消除和排出尿路结石[2]。海金沙能利尿排石,其制剂可引起输尿管上段腔内压力增高;输尿管蠕动增加,而发挥利尿排石的作用,此外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3]。鸡内金粉能使胃液及胃酸显著增加,还能加速放射性锶的排泄。动物实验中发现锶、钼有降低肾总钙和肾结晶钙的作用[4]。郁金中姜黄素对泥沙状结石有较好的溶化作用[5]。以上是地黄溶石颗粒溶石、排石、清热利尿的药理学基础。

地黄溶石颗粒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排石有总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临床观察前后,对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方面检查未发现不良影响及因地黄溶石颗粒引起任何副作用。经过临床研究充分表明地黄溶石颗粒治疗泌尿系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7:145.

[2]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等.现代临床中药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381-382.

[3]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等.现代临床中药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446-447.

[4]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等.现代临床中药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324-325.

[5]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等.现代临床中药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515-516.

猜你喜欢

排石泌尿系新药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治疗的方法及最新进展
教你一套排石操
练习排石操助排石
中药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76例体会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柏凤汤治疗泌尿系感染4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