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应用探讨

2011-06-08李一波刘亚平彭兆普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21期
关键词:临湘市白背飞虱虫量

李一波,刘亚平,彭兆普

(1.临湘市植保植检站,湖南 临湘 414300;2.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稻飞虱是湖南省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其危害居水稻“三大害虫”之首[1-5],具有迁入时间早、虫量大、来势猛、发生面积广、发生程度重等特点[6],且其危害具有暴发性和毁灭性,早稻、中稻、晚稻均能受害。稻飞虱危害水稻生产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韧皮部,使水稻植株营养成分和水分大量流失,造成“穿顶”或“冒穿”病症,严重时造成“虱烧”,从而导致水稻绝收[7]。同时,稻飞虱还能作为多种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8],特别是2009年后,由白背飞虱传毒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持续上升,对我省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9-12]。

临湘市是湖南水稻生产的主要地区,位于湖南东北部,北临长江,境内山、岗、丘、平、湖兼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4℃,降水量为1 469.1mm。这样的气候特征非常有利于稻飞虱的生存和发展。临湘市常见的稻飞虱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为确保临湘市粮食安全生产,笔者根据2010年临湘市稻飞虱发生规律的调查,并结合临湘市植保植检站历年稻飞虱虫情发生的情况,对临湘市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稻飞虱的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的基本情况

2010年3月10日至10月20日,在临湘市桃林镇汤桥村上屋组进行调查,调查面积约2 000 m2。早稻品种为湘早籼45号,基肥为40%复合肥375 kg/hm2,追施 N 肥 75 kg/hm2、K 肥 75 kg/hm2。晚稻品种为丰源优299,基肥为40%复合肥450 kg/hm2,追施 N 肥 90 kg/hm2。

1.2 调查项目

1.2.1 稻飞虱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共调查3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33.4 m2,均不施防治稻飞虱的化学药剂,其它病虫视发生程度选用康宽、井冈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

1.2.2 稻田养鸭对稻飞虱发生影响调查 共调查3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33.4 m2,在水稻移栽后10~15 d,白天向稻田投入100~150 g重的雏鸭(12只/667m2),直至水稻抽穗灌浆,稻鸭共生时间在60 d左右。

1.3 调查方法

1.3.1 虫情测报灯 3月10日至10月10日利用虫情测报灯(JDA0-Ⅲ型,佳多公司生产)诱捕稻飞虱[13],每日记录稻飞虱的种类及数量。

1.3.2 系统调查 早稻、晚稻均自栽插后,采取五点取样法对小区稻飞虱情况进行系统调查[14],每隔7 d调查一次稻飞虱田间数量。每点调查20丛水稻,记录各点稻飞虱的种类及天敌数量。将所得数据折合成百丛虫量,再计算3个小区的平均百丛虫量,得出稻飞虱各种类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主要天敌的田间数量动态。

1.3.3 走访调查 早稻、晚稻期间各走访、调查20个有代表性农户,了解各农户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品种类型、肥水管理等因子对稻飞虱及其天敌的生长发育和繁衍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田间种群数量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临湘市早稻的稻飞虱危害以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发生量极少(图1)。早稻期间,白背飞虱长翅成虫迁入盛期出现在5月中下旬。6月下旬,在外来迁入虫源和本地虫源的共同影响下,白背飞虱田间虫量呈指数增长,7月19日田间百丛虫量达11 035头;而褐飞虱因前期迁入量少,田间种群增长相对缓慢。蜘蛛类、黑肩绿盲蝽等田间优势捕食性天敌类群,在水稻生育前期对稻飞虱控制作用明显,后期作用甚微,早稻、晚稻两季间无明显差异。

图1 早稻田间飞虱及天敌发生情况(临湘市)

7月中下旬,由于早稻收割,稻飞虱失去大部分寄主,同时因为临湘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稻飞虱的生存环境恶化,其田间种群出现迁飞或死亡现象,虫量急剧减少。晚稻栽插期至8月上旬,各稻飞虱种类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图2)。8月中下旬,由于晚稻禾苗的生长,田间营养条件好转,稻飞虱数量开始增加,褐飞虱比例持续增高,9月27日田间褐飞虱百丛虫量高达4 657头;与早稻相比,白背飞虱危害逐渐减弱,整个晚稻调查期间白背飞虱百丛虫量均在500头以下。

图2 晚稻田间飞虱及天敌发生情况(临湘市)

2.2 测报灯诱捕稻飞虱

2010年临湘测报灯下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始见时间分别为:5月5日、5月12日和4月28日;整个调查期间上灯量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主,分别诱捕到17 484头和18 683头,灰飞虱诱捕量较少,为4 047头。5~7月份是稻飞虱北迁主要时期,在6月中下旬、7月上旬出现了3次迁入高峰,以白背飞虱为主,占总诱捕量的80%以上。而9月中下旬受冷空气气流及寄主养分等影响,稻飞虱出现明显的返迁高峰,这一时期褐飞虱占总诱捕量的95%以上。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单日最大诱捕量分别出现在7月9日和9月16日,最大诱捕量分别为2 640头和2 040头。详见图3。

图3 测报灯诱虫情况(临湘市)

2.3 走访调查

走访调查结果表明:(1)从栽插方式上,抛秧田、移栽田稻飞虱虫口密度明显高于直播田,农户自行防治后稻飞虱每百丛虫量高达200~400头。(2)农户 N 肥施用水平(112.5~300 kg/hm2)对稻飞虱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高N肥施用量促进稻飞虱与纹枯病协同发生,危害加重。(3)高密度栽培(13.3 m×16.6 cm)稻飞虱的发生量较低密度栽培(20 cm×23.3 cm)的高。

2.4 稻鸭共育

稻鸭共育对稻飞虱危害的控制作用明显,防治效果达79.2%,同时,鸭苗共育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蝗虫、稻叶蝉等水稻害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田间调查表明,上述害虫田间虫量均在防治指标以内。由于鸭子在水田中运动,增强了田间通透性,明显减轻了纹枯病的发生,稗草、矮慈菇、莎草、鸭舌草等杂草被鸭子踩死或吃掉,除草率达90%以上。稻鸭共育不仅节约了农资成本,增加了养鸭收入(平均为农户新增收入4 500元/hm2),还能减少化学农药及除草剂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3 结论

通过分析2010年临湘市稻飞虱发生特点,并结合多年来稻飞虱发生情况的调查数据,总结出临湘市稻飞虱的发生规律为:临湘市早稻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数量全年均较少,天敌在水稻生育前期对稻飞虱控制作用明显。具体来讲,4月底至5月上旬为稻飞虱成虫的迁入期;5月中旬后以白背飞虱为主的稻飞虱开始大量繁衍,稻飞虱田间数量开始迅速增长;7月中下旬为稻飞虱灾情的回落期,田间虫口数量骤减;8月中下旬以褐飞虱为主的稻飞虱数量迅速增加,在9月出现稻飞虱危害高峰;10月中下旬为稻飞虱迁出期,田间虫量明显减少;11月上中旬稻田尚能发现零星稻飞虱个体。

4 讨论

针对临湘市双季稻种植特点和稻飞虱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控稻飞虱技术总原则:推广种植抗或耐稻飞虱水稻品种;做好预测预报;合理施用配方肥,实施科学栽培;结合物理防治措施和生态调控措施,对稻飞虱进行合理防治。其综合防控技术如下:

4.1 农业防治

推广抗、耐稻飞虱水稻品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合理密植,避免稻飞虱大规模爆发;准确做好稻飞虱预测预报,贯彻“治前控后,治上控下”方针,做到“灯下与田间调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及时掌握虫情发生发展动态,控制主害带,减少田间虫口基数;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做到适时晒田、浅水孕穗、有水抽穗、干湿灌浆、收割前7 d断水,恶化稻飞虱的生存条件;推广配方施肥,适施硅肥和锌肥,提高水稻茎秆叶片的硅化度,增强水稻对病虫害以及对干旱的抗逆性。

4.2 生态防治

采用生态学原理,利用家鸭捕食稻飞虱的特性,实施稻鸭共育技术,加强对生态调控模式的保护和对稻飞虱天敌的利用。减少化学农药对天敌的杀伤,推广保蛛治虫、稻鸭共育等生物防治配套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天敌在水稻生育前期的控虫作用。结合物理防治措施,推广灯光诱杀。通过近几年项目区示范,频振式杀虫灯对稻飞虱控制效果显著,可以广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4.3 化学防治

指导农户科学合理的用药,引进先进的喷药器械,加强喷药技术的培训。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的发生情况和天敌情况。在早稻防治过程中要抓准施药时期(孕穗末期主害虫量达到百丛800~1000头时是最佳施药时期),争取一次用药防治过关。中稻、晚稻病情严重时,提倡全生育期确保两次用药,合理安排第三次用药。在药剂选择上,提倡使用噻嗪酮、吡蚜酮、噻虫嗪等高含量单剂品种,并施足药液量。穗期应加入速效药剂如毒死蜱、异丙威、混灭威、丁硫克百威等,在后期缺水情况下应混用敌敌畏。同时,在水稻播种时采用吡蚜酮等药剂浸种或拌种,预防和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1] 黄志农,张玉烛,刘 勇.湖南水稻三大害虫致灾原因与防治策略[J].作物研究,2006,20(4):315-317.

[2] 陈贤清,蒋志强,苏开国,等.25%吡蚜酮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J].湖南农业科学,2010,(3):75-76.

[3] 覃文福.晚稻后期稻飞虱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5):109-110.

[4] 白和盛,张春梅,陆玉荣,等.防治稻飞虱新型复配剂应用效果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47-148.

[5] 黄志宽,张宗泽,何拥军,等.几种新农药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比较[J].湖南农业科学,2009,(7):91-92.

[6] 程家安,祝增荣.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6,32(4):1-4.

[7] Brar D S,Virk P S,Jena K K,er al.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planthoppers in rice.panthopper:new threats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tensive rice production systems in Asia[R].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9.401-428.

[8] 周国辉,张曙光,邹寿发,等.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J].植物保护,2010,36(2):144-146.

[9] 张松柏,张德咏,刘 勇,等.2009年造成湖南省水稻大面积矮缩的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J].植物保护,2010,36(4):98-100.

[10] 尹有志,申亮文,周检军,等.2010年邵东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特点及控防策略 [J].湖南农业科学,2011,(4):67-69,72.

[11] 徐海莲,肖筱成,徐善忠,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95-96.

[12] 张开朗,游树立,徐 红,等.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病规律及防控技术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0,(9):98-100,104.

[13] 李汝铎.褐飞虱及其种群管理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4] 罗 举,傅 强,陆志坚,等.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两种近似种的数量动态[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3):315-319.

猜你喜欢

临湘市白背飞虱虫量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青春校园行之临湘六中
临湘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