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思想与现代大学生成功之路

2011-05-29郑仕玲

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关键词:不争专升本老子

郑仕玲

(青岛理工大学 费县校区 政治教研室,山东 青岛 27340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此一个人的价值有多大不要仅看他从社会中获得了多少名和利,而要看他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是否为他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作出了多少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为他人、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就是成功。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渴望成功,在追求成功的奋斗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对成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为了有助于大学生成功,本文运用老子思想,结合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大学生的成功之道。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叫李耳,又称老聃,今河南鹿邑人。其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思想中的概念“道”,作为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指宇宙和自然的规律,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适应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这些规律至今对大学生的成功仍富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从小处细处做事是大学生成功的关键

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大学生怎样做才能拥有无悔恨又无羞愧的人生呢?首先要“具见”,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要想成就一项事业或者完善人生是不可能的。要“具见”就要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可以通过读一些哲学著作、名人传记或者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提高。见到“道”才能够修“道”,假如我们看见眼前有一锭黄金,然后就把它捡起来,如果你没有看到黄金,在那里乱想有什么用呢?所以只有见“道”才可能修“道”,大学生的“道”就是让大学生在未来能够安身立命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怎样学好这些功课是大学生的困惑之一。老子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老子·六十三章》)就是说,在学习上要从小处着眼细处做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不断刻苦历练,进行持久的量的积累,牢牢掌握理论基础,从而具备扎实可靠的雄厚实力,而不是为了在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中获得一官半职而过分地绞尽脑汁,甚至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名利而相互倾轧,当然也不是每天沉溺于卿卿我我的情感漩涡之中,而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

一个考上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在介绍经验时说,考研数学题很难,但是还是很有规律可循的,他成功的经验就是把课本上的每一道数学题做好,不是做一遍,而是做好几遍。他说:一道比较难做的考研题往往是课本上好几道比较简单的题复合而成。正是这样小细做事,他才取得了在所有考生中数学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像这样一种类型的成功可喜可贺,那么对于那些在考试中不能取得高分的学生是否就意味着希望渺茫呢?下面有一份学医的同学期末考试的成绩单:

?

这份期末考试成绩是鲁迅1905年在日本仙台医专读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这份成绩在142人中仅居68名,很一般。

这儿还有一份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读完中二时的考试成绩:

?

这名理科成绩突出而国文只55分的中学生是郭沫若,他后来恰恰成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并没有成为数学家或者医学家。

这两份成绩单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不画等号。冯友兰先生说过:成功的人考试分数不一定高。事实就是这样:不计其数的成功人士可能并无骄人的考试成绩,关键是他们能够选择一条道路矢志不移地走下去,不灰心不丧气,谦虚谨慎,从点滴做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二、不争而善胜是大学生成功必备的心理素质

新一届学生会竞选学生会主席,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要在两个工作能力相当的候选人中胜出,结果最后胜出的下一届学生会主席是做人更成功因此知名度更高的那位同学。一般来说,人们会信任那个与人为善的、接触密切的、熟悉其生活细节的、能相互了解的人,这样在使用人才时能够放心,有安全感。对于落选者,如果因为落选而一味抱怨,陷入悲观境地,就将于事无补。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圣人能够人心所向是因为能够“处下”,善于自谦而不高高在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都拥护他。“处下”就是与人相处时,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二十四章》)。“不自见”才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是”才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伐”才能不自高自大,才能成就自己,力戒逞强、逞能、逞勇,谦虚谨慎才能事业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败,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老子·七十三章》)。在很多情况下,成功者在能力上未必是最强的却是做人相当成功的,所以那个落选者落选之后如果能“处下”,向强于他的人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尊重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和不如自己的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与同学多沟通交流,多方面展示自己的风采,才能积蓄力量,韬光养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人际沟通中顺利与人交往,获得人们的认可与信任,寻求时机,再图发展,一次的失利,机会之门不会从此紧闭,是金子总会发光。

三、和谐协调是保持淡定平和的心理状态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七十七章》)。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如果心理上存在“高”、“下”,“有余”、“不足”,原本好的思想与行为就可能逐渐变成病态,目前,大学生中各种心理疾病大多是偏离适度的产物。由于不自信导致怀疑自己甚至自卑者在每一级大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他们对学习成绩过度关注,对是否能取得优异成绩有足够的警惕性。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有的自卑者之所以不自信是因为他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感觉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忽视了别人的感觉和自己对别人应尽的义务,这显然是心理上“有余”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引导他们关心别人来牵制对自己的“过分”关心,使他们渐渐取得心理平衡,顺利痊愈,即引导这样的学生加强对其所忽略的因素的考虑,以牵制分散其注意力“有余”的一方,最终取得矛盾双方的平衡。

过去有校内专升本的时候,每一级学生中几乎都有学习特别优秀者,可是他们往往在专升本中失利,不是因为不会做题,而是因为过度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虽然在年级中成绩名列前茅,但常常处于强烈的挫败感中,这种挫败感致使他们在专升本考试中作弊而失去了专升本的资格。如果他们不作弊,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这种情况就属于心理“不足”的表现,他们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有上进心的表现,但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深入、不够彻底,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争取做个优秀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者要通过授课、作讲座、指导课外实践等各种方式让他们明白成功的实质是不仅看他们从社会中获得了多少名和利,而是看他们是否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作出了多少贡献。只要他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真诚、能力与智慧,他们一定能为社会作出带有自己独特印记的、别人无可替代的贡献,成为一个受社会尊敬的人。这样以“为社会作贡献”来取代他们的“让自己最出众”,以“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来取代他们的“做最好的人”,这种以“合理、强有力”的观念代替“不够合理、不堪重任”的观念会使他们心理轻松很多。由于来自各方面的越来越大的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存在心理病态的大学生不妨利用老子的和谐协调的思想平衡“有余”、“不足”的心理,常常保持淡定平和的心理状态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以柔克刚,走好大学路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徵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三十六章》)。我们一般受的教育是勇敢、坚强、前进,老子却说要“柔弱胜刚强”,事实证明“以柔克刚”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而且是大学生学习成功之道。

这个学期补考结束以后,有的学生知道自己没有通过后,从心理上接受不了重修的现实,于是怀疑老师是否算对了分甚至怀疑老师改卷是否合理。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就是因为他们接受不了重修的现实,而且有“重修就是耻辱”的想法。两个同学到办公室找老师,老师告诉他们试卷不会出问题,可是他们怎么都不相信。总之,他们没有很好地分析自己考试通不过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对这门课的忽视或者是他们平时没有努力学习,也可能是考场上没有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去做题,他们却仅分析自己考试通不过的外因,非要查卷不可。查卷后的结果表明失误还在于自己。他们不得不接受必须重修的现实,但仍然不能面对现实。他们又在想:怎么重修呢?到下一级的课堂上,面子上过去过不去的问题,等等。

类似的情况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时有发生,那么大学生如何以柔克刚,正确面对挫折?

首先,大学生充满激情,富有理想。但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柔弱阶段,大学生阅历少,才识浅,心理上没有完全成熟,承受能力较差,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挫折,有的挫折会改变他们的人生方向甚至决定或结束他们的一生。这就需要他们敢于正视自身处于劣势的现实,形成合理的战胜挫折的思想和机制。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主要包括挫折预防和挫折超越两个方面。首先要有遇到挫折的心理准备,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以为挫折只是为别人准备的,离自己很远,一旦遇到挫折就倾向于在心理上把挫折放大,感觉自己一腔高昂的热情被泼了冷水,接受不了现实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感。正确的态度是不力图回避现实,正视“柔弱”的劣势,像水之安于处下,风之处于孔隙,草芽之处于坚石之下,是事物发展必经的阶段,无耻辱可言,无卑微之嫌。可以说挫折是一种“祸”,但只要正确对待,在磨难中奋起很可能是一个因祸得福的转折点。

其次,分析处于柔弱劣势的原因,吸取可供借鉴的教训和经验。尽管正视挫折是痛苦的,有时甚至是刻骨铭心的,但只有这样才能冷静反思,吸取教训,重新奋起。恩格斯说:“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2]对挫折这种痛苦经验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挫折原因冷静分析和从中吸取教训的过程。分析原因时要像水涤除污秽那样,剔除私心杂念,去除急功近利思想,不逞能、不争强,要像水兼容百流那样,善于处下,悉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要像水顺地势安于自然,顺应时势,伺机待发。实际上,表面“柔弱不争”只是一种策略,要“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然这个“莫能与之争”不是懒惰者梦寐以求的神话,而是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以“柔弱”、“不争”为形式,在认认真真的反省和扎扎实实的积累中寻求新突破,实现新成就。最后,找到“克刚”的方向和方法。这里主要针对以专科为起点的大多数高校学生,把他们的学习情况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目标适当、方向明确,只是由于经验、能力、方法等主观原因而没有成功。遇到这种情况要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精神,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要谦虚处下,抓住可能的时机经常与老师同学探讨交流,平时看书时要清心寡欲,静心专注,“慎终如始”,坚持不懈,朝既定目标奋斗,最后一定会有所成就。第二种:目标太高,不切实际,遇到的阻力太大,难以实现。如有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在专升本考试中很可能会失利。这种情况出现时,要学习小草破土的精神,当稚嫩柔弱的的草芽碰到坚石时尚能弯曲自己,从坚石周围其他方向破土而出,大学生更应具备应变能力,遇到障碍时审时度势,善于采用迂回战术,不断寻找新方向,专升本考试失利后还可以通过高自考的方式升本,同样不妨碍考研这一目标的实现。第三种:不仅目标不切实际,主观条件也不够,这就要在彻底反省自己的基础上,既像水那样安于谦下,现实地看待自己,适当降低过高的目标,又要像水那样因之地形,顺应时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踏踏实实地奋斗。如果在校时不能完成高自考的学习任务,工作以后再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完成,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大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情感或者在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的竞选中随时可能遇到挫折,把挫折看成是前进中的另一种姿态,把失败当做成功的铺路石,韬光养晦,重新焕发热情,发挥聪明才智,最终达到老子提倡的“以柔克刚”“不争而善胜”的目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8.

猜你喜欢

不争专升本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艾草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不争的函谷古道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