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德山:人工繁育特色泥鳅苗

2011-05-14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苗子鱼池泥鳅

为研发繁育技术

“穷得只剩裤子”

来自洪湖的养殖大户刘先生辗转找到赵德山,买走了10万尾泥鳅苗。“赵德山的鱼苗存活率高,价格又便宜,我们都找他进苗子。”

浓眉大眼、身材魁梧,赵德山给人一种干练淳朴的印象。与毫不起眼的居住环境相比,赵德山为他潜心养殖的泥鳅鱼苗营造了成长的“天堂”。

在潜心泥鳅繁殖技术的10年里,赵德山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没有下过一次馆子。他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最低,将节省下的钱全部用来购置研究设备。

赵德山将自己积攒下的8万多元全部投入进去,还欠下近3万元的债。2007年,他已身无分文,一贫如洗,手机欠费停机、家中无米下锅,妻子为此跑回娘家,他只能靠零卖莲蓬度日。

为了方便研究,2008年,赵德山把老台基上的房子拆掉,利用废旧砖瓦,花15元钱买一把瓦刀,在鱼池基地边盖了一栋简易房子。整个夏天,他只穿短裤,一个人在烈日下既做小工,又做木工、瓦工,一双手建起了房子,身上脱了几层皮。

亲人不理解、家人不支持、乡邻讥讽,在大家眼中,赵德山成了“另类”、“疯子”。老父亲跑到他的鱼池旁,大声训斥:“只要你不搞这破研究,我就替你还掉3万元欠债。”

生性倔强的赵德山并没有回头。他知道,泥鳅药用、营养价值高,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广阔的市场。养殖泥鳅有赚头、繁育泥鳅有奔头!

也就是赵德山最困难的时候,退休教师杨明德老人向他伸出援手。老人把赵德山请到七里村,拿出自己的鱼池和养老钱,支持他进行泥鳅繁育的研究。

不迷信权威

模拟生态繁殖获成功

初中毕业的赵德山,想研究无数专家学者都没有成功的泥鳅繁育课题,本身就极具挑战性。

为了学会辨别泥鳅的雌雄,赵德山到交通路菜场,打听到一个卖鳅鱼的人会这个活。他花钱买了那个人的泥鳅,请人家剖开,边剖边教给他哪个是雌的,哪个是雄的。一个星期后,他已完全能分辨出种鳅的“身份”了。

他把自家的鱼池改成泥鳅养殖孵化池,捉来野生的泥鳅,自己试着孵化,摸索着配料……几年下来,他面对的还是一次次的失败。

2004年春,赵德山孵化出了第一批鳅苗,可是这批苗子只有几尾,存活率也低。赵德山异常苦恼,他辗转找到一位70多岁的老专家请教。这位专家也没繁育过泥鳅,但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就鼓励他说:“既然你能孵化出一两尾鳅苗,就一定能生产出亿万尾鳅苗。”这句话,给了困境中的赵德山莫大的鼓舞,坚定了他走下去的信心。

在长期与泥鳅打交道的过程中,赵德山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泥鳅姓“泥”,泥鳅离不开泥。

于是,赵德山大胆改变权威专家设计的“纯水、纯净环境繁殖泥鳅”的模式,用模拟自然环境繁育鳅苗,并用纯天然方法选育壮苗。这些“土办法”摸索出的孵化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操作性很强,成活率大大提高。

2005-2006年,赵德山又面临新的难题,售出去的苗子养殖户反映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他又投入到了新的研究中。

每天天不亮,他便起床和料、割草喂鱼,晚上便看书看碟学技术,每隔半个月还要给泥鳅搞一次全体预防。预防水泡、水霉、肠炎、曲骨等10余种疾病。经过反复试验,选择不同种鳅的配种养殖,终于从众多泥鳅品种中找出了两个适应江汉平原气候特点泥鳅品种。这两个品种的特点是孵化期排卵量大,苗子抵抗力强,成活率高,食性杂而强,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逐渐得到了养殖户的肯定。

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解决了泥鳅人工孵化培育中的很多难题:自己选择培育优良品种;自己设计了移动控温孵化盆;“自学成材”掌握了早期低温阴雨天气孵化技术;自己配制了泥鳅精子保存液,把繁殖中种体所需费用由1.2-1.5元/尾,降至0.31-0.51元/尾;摸索出了泥鳅从健康水花苗到大苗不同时期的培育方法和水花苗长途运输成活的技术及网箱养殖的技术。他的研究成果引起华中农大、省水科院专家的高度关注。

10年艰难跋涉,终于获得回报。赵德山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仙桃市政府以及彭场镇政府的支持,于2008年4月选派他参加了湖北水科所举办的首届全国泥鳅养殖培训班,同年10月,又送他到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学习。

2010年,赵德山成立了仙桃市民仁泥鳅繁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功指导很多农民水产养殖户从泥鳅水花到寸片的培育。

猜你喜欢

苗子鱼池泥鳅
泥鳅笼
小张鱼池钓事(四)
捉泥鳅
一种浅水池塘网箱养殖鱼粪清除方法
苗子的“调皮”
会叫的泥鳅
鳄鱼池
我家的鱼池
苗子的“调皮”
苗子的“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