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

2011-04-12梁文琪邓少兵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浅表中段管腔

梁文琪 邓少兵 杨 航

(广东省湛江市南海石油医院CT室,广东湛江524057)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l bridge and mural coronary artery,MB-MCA)是一种较常见的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一般均走行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内,如果在心肌及冠状动脉发育期间,原始小梁动脉网向外移行过程中发生停止,则会出现一段冠状动脉走行于浅层心肌以下,这段动脉被称之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或隧道型冠状动脉;而覆盖这段动脉的心肌纤维则被称之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早在1922年Grainicianu首先发现心肌桥的存在,直到1960年Potmanu和Iwig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在活体从影像学上第一次报告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于心脏收缩期出现短暂的收缩期狭窄现象或挤牛奶现象(milking effect)[1],并首次引入了“心肌桥”这一概念。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SCT)技术不断发展,特别在冠状动脉成像(CA)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现率也日益升高,逐渐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0年8月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172例,均行32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检查,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龄43~86岁,平均64.7岁,均为窦性心率,检查时心率(56~86)次/min,平均68.4次/min。曾行支架放置术28例。其中46例检查后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Light Speed Pro32多层螺旋CT机,心率超过70次/min的患者扫描前30min口服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剂量25~50mg(视心率及患者体质而定),肘前静脉埋置19G套管针。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先做胸部正、侧定位像,在气管隆突下1cm处选定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高压注射器以(4~5)mL/s速度注入350mgI/mL碘海醇20mL,延时4s后同层动态扫描12次,每间隔2s扫描1次,扫描中要求患者吸气后屏气。然后在CT横断面图像的升主动脉腔内选择一个感兴趣区并测量其时间-密度曲线,得出峰值时间,再加上4s作为冠状动脉扫描延迟时间。以相同速率注射碘海醇70mL,扫描速度0.35s,电压120kV,管电流600mA,层厚1.25mm,间隔1.25mm,扫描范围为心底部至心尖。

1.3 图像后处理

将心脏扫描原始数据按心动周期R-R间期75%的相位进行重建,并传送到GE AW4.4工作站,部分右冠状动脉重建不理想的患者将心动周期的15%~95%每隔10%进行重建,以得到最佳冠状动脉效果。以上述心电相位窗的心脏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对各主要分支血管进行容积重建(volumn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并进行分析。

1.4 图像分析

由两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以双盲法对172例冠状动脉后处理图像进行分析,分别记录MB-MCA的发现位置、MCA的长度、MB的厚度、MCA管腔狭窄程度以及MB-MCA周围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参考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推荐的冠状动脉分段方法[2],以节段为单位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LAD)的近段(LAD1)、中段(LAD2)、远段(LAD3)和对角支(D),左回旋支(LCX)的近段(LCX1)、远段(LCX2)和右冠状动脉(RCA)的近段(RCA1)、中段(RCA2)、远段(RCA3)。参照Ferrieira[3]研究根据MB的形态将MCA分为浅表型和深厚型,浅表型指MCA部分或全部被浅层心肌包绕,厚度一般不超过2mm,而深厚型指MCA位于较深的心肌中,厚度常在2mm以上。采用冠状动脉狭窄评估软件进行面积狭窄评估,结合目测直径法计算血管狭窄程度,计算公式:血管狭窄程度=(狭窄血管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狭窄近心端血管直径×100%。冠状动脉狭窄分级:Ⅰ级为轻度,管径狭窄小于50%;Ⅱ级为中度,50%≤管径狭窄≤75%;Ⅲ级为重度,管径狭窄大于75%;Ⅳ级为血管闭塞,管径狭窄接近100%。

2 结果

2.1 MB-MCA的发现率

在完成MSCTCA检查并且图像质量达到诊断标准的172例患者中,发现42例45处存在MB-MCA(发现率为24.4%)。其中3例在两支冠状动脉分支上存在MB-MCA。大多MB-MCA分布于LAD1-2。见表1。

表1 MB-MCA的分布及MCA狭窄情况

2.2 MCA的长度

其中长度在10mm以下16处;在10~20mm之间27处;在20mm以上2处。平均长度为(12.7±5.4)mm。

2.3 MB厚度

其中浅表型34处(占75.6%),深厚型11处(占24.4%)。

2.4 MCA管腔狭窄程度

其中Ⅰ级狭窄37处,Ⅱ级狭窄7处,Ⅲ级狭窄1处,Ⅳ级狭窄0处。

2.5 MB-MCA周围血管情况

其中近心端发现粥样斑块18处,桥血管内未发现粥样斑块,远心端发现粥样斑块4处。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科研的进步,临床医生逐渐认识到MB-MCA可能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传导异常、猝死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研究的方法不同,MB-MCA的发现率差异很大。在病理检查系列中,发现率为85%,而在血管造影检查系列中,其发生率为0.51%~25.00%[4,5]。MSCTCA通过横断面及多种后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血管及心肌的位置关系,直接观察走行于心肌内的冠状动脉,可明确诊断MB-MCA,提高其发现率。本组研究MB-MCA的发现率为24.4%,略高于CAG,低于病理检查发现率。影响MB-MCA发现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在MSCT上有少数血管因运动伪影等影响图像质量,而无法判断有无MB-MCA,使其发现率降低;②在小分支上发生的MB或桥厚度较小或MCA长度较短,未造成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等情况下,MSCT容易出现漏诊[6,7];③CAG仅察觉深厚型MB,而浅表型MB在血管造影时不容易发现。有报道应用硝酸甘油能增加左前降支MB-MCA收缩期的狭窄,从而提高心肌桥的发现率。

MB-MCA可单独或同时发生于多支冠状动脉血管。本组研究发现MB-MCA常见于前降支近中段(约占71.1%)。管腔形态可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MB-MCA以浅表型居多(约占75.6%)(图1,图2)。MCA狭窄程度多为Ⅰ、Ⅱ级狭窄(图3,图4)。

图1 浅表型MB-MCA

图2 深厚型MB-MCA

图3 LAD中段浅表型MB-MCA,管腔Ⅰ度狭窄;近段支架置入

图4 LAD中段深厚型MB-MCA,管腔Ⅱ度狭窄

Ishii研究发现[8],由于MCA长期受到MB的压迫,管腔内血流切变力增高,MCA内皮细胞呈现细长梭形改变,表面有微绒毛和桥样结构,致使MCA不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而近段由于切变力较低容易被损伤,内皮细胞多呈扁平状或卵圆形,表现粗糙,有“虫啄样”缺损,较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后段由于MB的压迫消失,血流速度减慢,管壁压力增大,也易于引起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图5)。多数心肌桥患者平时无明显症状,但心肌桥不同程度影响心肌供血,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生血栓形成及冠脉痉挛,从而导致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引起ACS的发生。

图5 LAD中段浅表型MB-MCA,近端钙化斑块

MSCTCA在诊断MB-MCA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一般诊断多采用75%相位进行观察,无法动态显示整个心动周期MB-MCA的情况;②无法确定冠状动脉管腔内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③对心肌缺血情况反应效果不明显;④相对辐射剂量仍较大。

综上所述,MSCTCA可以通过横断面及多种重建技术,可以准确诊断MB-MCA,并且对MB-MCA的位置、MCA的长度、MB的厚度、MCA的管腔狭窄程度以及MB-MCA周围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等情况进行清晰显示,为MB-MCA的临床诊断及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1]Porstmann W,Iwig J.Die intramurale Koronarie im angiogramm[J]. Fortschr Rontgenstr,1960,12:129-133.

[2]Preda L,Gaetani P,Rodriguezy Baena R,et al.Spiral CT angiography and surgical correlat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 Eur Radiol,1998,8(5):739-745.

[3]Ferreira AG Jr,Trotter SE,Konig B Jr,et al.Myocardial bridges: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spects[J].Br Heart J,1991,66(5):364-367.

[4]赵俊,孙善全.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及相关性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8,21(5):443-446.

[5]熊龙根,陆东风,刘世明,等.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2):136-137.

[6]刘卫金,戚跃勇,邹利光,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6):696-698.

[7]王锡明,武乐斌,李振家,等.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201-1204.

[8]Ishii T,Asuwa N,Masuda S,et al.The effects of a myocardial bridge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ischaemia[J].J Pathol,1998,185(1):4-9.

猜你喜欢

浅表中段管腔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尿检时如何取中段尿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剪切带叠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