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总结及评述

2011-04-11王殿玺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警民警务公安机关

王殿玺,李 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总结及评述

王殿玺,李 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大走访”开门评警是公安机关开展群众工作和提升公安服务水平的重大举措。“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实践主体是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和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内容包括了解民情民意和服务人民群众,解决群众困难和化解社会矛盾,接受群众评议和发现工作疏漏。依据组织形式,“大走访”开门评警方式可分为主题月方式和日常工作方式;根据构成主体数量,可分为部门联合行动方式和单部门专项行动方式;按照具体运作手段,可分为串访式、定点式、会议式、媒体合作式和网络互动式。“大走访”开门评警对警民关系改善、警务考评和监督机制优化、公安工作改进、民生保障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但存在着宣传力度不足、监督和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

“大走访”开门评警;公安机关;评述

一、引言

2011年1月6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从会议召开起到6月底,以市、县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所队和窗口单位为重点,在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是公安机关继1997年“开门评警”、2005年“大接访”和2008年“大走访”后,开展的全国性的改革行动,是对前三次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此次活动要求全国广大公安民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敞开大门访民意,打开心扉听民声,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提升执法水平,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向人民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1]根据这一决定精神,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开创了新的工作思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随着“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深入,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加以研究改进。另外,“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这种工作精神与工作机制的终止,而需要对各地公安机关的实践进行疏理,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并为实现“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常态化提供借鉴。

“大走访”开门评警工作重点在于“谁来访、访什么、怎么访、访后怎么办”,结合这些问题,本文在广泛收集和参阅媒体关于各地“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对“大走访”开门评警的主体、实践内容与方式进行总结与模式归类,进而分析“大走访”开门评警的主要成效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推广“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经验和形成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二、“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总结

(一)“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实践主体

“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实践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总的来说,“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实践主体是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和广大人民群众。从具体的主体成员构成来说,既包括不同业务部门,也包括不同警种;既包括基层公安机关,也包括上级公安机关。上级领导要对下级公安民警进行慰问走访,而公安民警要走出去,走访群众,了解民情民意,人民群众与单位组织对民警工作提出意见,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

从互动的角度来看,“大走访”开门评警是公安机关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形式,是警民互动的体现。它不是单方面的走访,也不是单纯的评警,而是把大走访与评警有机结合起来。民警在走访工作中,一方面要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对警务工作的评价,这实际上也把群众纳入到警务系统中,鼓励群众参与公共安全的维护,不仅体现了民生警务的理念与原则,更体现了警察与民众对警务公共事务的协同合作治理。

(二)“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实践内容

“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工作内容丰富,包括与基层公安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必须与公安民警的日常工作相联系,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落实“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各项工作内容。

1.了解民情民意,服务人民群众。在“大走访”开门评警工作中,公安民警走进群众家中或把群众请进门,与群众进行面对面沟通或“键对键”的网络交流,了解群众的基本情况和社区的实际安全状况,听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发现社区或村镇治安防范中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警务便民服务,切实履行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福建省各级公安机关积极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公安机关敞开大门访民意,打开心扉听民声,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着力在提升“和谐指数”、“安全指数”、“公信指数”、“形象指数”、“廉洁指数”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如下:开展民警大走访,倾听社区民情民意,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逐步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使文明之花在窗口单位绽放;不仅关注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大数”,更关注群众感到不安全和不满意的“小数”;以社会管理创新成果作为执法规范化的重要支撑,强化执法流程改造。[2]

2.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大走访”开门评警要求民警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在走访或巡逻的过程中,及时了解与发现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社区安全中的难点,为社区安全提供人防、物防和技防支持,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人民警察的关怀。第四次警务革命最主要的理念就是犯罪根源于社会,犯罪的诱因来自于社会的基层矛盾,控制犯罪单纯依靠警察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犯罪,消灭导致犯罪的初始诱因。[3]“大走访”开门评警切合第四次警务革命的这种理念,要求民警深入群众,了解基层民众的问题,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发现基层纠纷和矛盾,从而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和纠纷,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从而实现有效而合理的社会治理。

3.接受群众评议,发现工作疏漏。“大走访”开门评警显著的特点就是警务评价体系与方式的变化。通过走访,请群众对警务工作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对现行的警务工作提出建议,并把群众的评议作为考核民警的重要指标。这一方面体现了公安机关专群结合的工作方针,另一方面体现了公安机关寻求改革警务工作方式和考核机制的主动精神。民警走访群众与群众评警相结合,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开始后,江苏公安机关随即展开“万警进万家”行动,民警不仅了解民情民意,还以问卷与访谈等形式让群众对警务工作进行评价。民警在走访中,发现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被盗问题是当前警务工作的弱点。因而,省公安厅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涉车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瞄准“上牌登记、阵地管控、破案打击”三个关键环节,力争从源头上破解非机动车被盗难题。这项工作得到群众的普遍支持,实现了“大走访”开门评警以评促改的效果。[4]

(三)“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实践方式

1.依据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方式可分为主题月方式和日常工作方式。以主题月方式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是按照预定的活动主题集中资源和力量开展工作,以实现某一方面工作的突破。主题月方式是公安机关常用的活动方式,其优势是可以在固定时间内集中警务资源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在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的活动目标。如全国治安系统确定3月为“警营开放月”,4月为“集中评警月”,5月为“安全防范月”,根据各月主题开展工作。[5]日常工作方式是指把“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与公安民警的日常工作相结合,把走访与民警的巡逻勤务联系在一起,把走访与社区民警的责任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大走访”开门评警与民警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2.根据活动开展的构成主体数量,“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方式可分为部门联合行动方式和单部门专项行动方式。在“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活动中,公安机关以多部门、多警种联合行动的方式开展走访和评警工作,以实现综合治理。除此之外,公安机关内部各系统还可以采取单部门或单系统的独立专项行动,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项和专门的处置或改进。

3.按照活动开展的具体运作手段,“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方式可分为串访式、定点式、会议式、媒体合作式和网络互动式。串访式是公安民警通过挨家挨户的串门走访,以了解民意,接受群众评议。如山东省公安机关集中组织开展了“深入村(居)、深入群众、服务民生、维护稳定大走访”活动,以深入了解居(村)民情况。[6]定点式是指公安机关在街道、社区、派出所或其他固定地点设置意见箱、警务咨询点和便民服务处,以收集意见,解决问题,服务人民大众。会议式是公安民警通过邀请群众参加警民交流会、警民恳谈会、警民对话会等方式,了解民意民愿,听取群众对民警工作的意见。如浙江省公安机关以市、县为重点,开展了“广场交流互动”、“警民议事厅”、“警民恳谈会”、“警务广场”等一系列活动,对社区群众进行集中走访,汇报社区社会治安情况,强化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7]媒体合作式是指警方与广播、报纸和电视等新闻媒体合作,进行第三方评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的评议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媒体拓展群众评议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确保活动开展的公开、公正与透明。如北京警方通过媒体和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北京市治安状况民意大走访”,并将民意反映集中的问题作为警务工作的重点方向。[8]网络互动式是公安机关运用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来拓宽群众的参评路径,主要通过网络聊天室、博客、微博、论坛、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平台等手段来获取群众的意见和开展匿名警务评议,实现“键对键”交流。如江苏省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建立“网上公安局”、“网上110”、“网上派出所”和“网上警务室”,通过QQ 群、网上论坛、手机短信和博客、微博等搭建网上开门评警互动平台,深入开展网民恳谈、网上测评、网民进警营等警民互动活动。[9]

(四)“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实践机制

“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实践机制,是指开门评警的制度化措施在实践中的动态运作过程。涉及部门联动机制以及走访、评议、反馈、整改和考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的机制。

部门联动机制是在实行“大走访”开门评警的过程中,公安机关不同部门和不同警种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以合理有效地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大走访”开门评警工作是把走访、评议、反馈、整改和考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不同环节的制度要求统筹考虑,形成各工作环节的协调运行机制。重庆在开展该活动中,以“广大民警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公安工作上水平、警民关系更和谐,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作风形象明显提升”为目标,除了进行“敞开大门访民意、敞开心扉听民声”等日常走访外,更提出要将开门评警延伸到“结穷亲”、亲民爱民先进人物评选、基层干部提拔晋级等范畴,把“大走访”开门评警与创新干部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开门评警与全警“结穷亲”、亲民爱民建雷锋式警队、干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以“大走访”开门评警工作为契机,建立队伍管理新渠道和新机制。[10]

三、“大走访”开门评警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走访”开门评警的成效

1.警民关系明显改善。“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公安民警通过积极走访群众,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警务服务,增加警民之间的接触与相互了解程度,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警察为群众利益着想、为社会保一方平安的艰辛努力,提高了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有利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2.警务考评和监督机制得到优化。“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是对警务考评和监督机制的改革。通过走访了解群众对警务工作的意见和评价,并把这种评价纳入到民警工作的考评中。与指标性的警务评价相比,群众评警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大走访”开门评警也是对警务监督机制的完善,通过“大走访”开门评警这种新形式切实落实群众监督的内容,补充优化现行的警务监督机制。

3.改进公安工作,创新社会管理。“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以评促警,以评促改,通过听取群众意见来促进公安工作,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各地公安机关的“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中,民警把群众的意见带回来,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开创了群众工作新途径。

4.保障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要求解决群众关心的与民生相关的警务问题,通过走万家、访民情、问民意,特别是对困难户的走访慰问,扶困解难,服务人民群众;处理基层矛盾,化解危害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二)“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足。“大走访”开门评警的要旨在于敞开大门倾听民意,使群众知道和了解相关信息,这对活动的效果至关重要。然而,在实践中,“大走访”开门评警的宣传机制并不健全。首先,宣传渠道过窄,大部分集中于体制内的媒体宣传报道。其次,在网络宣传部分,活动报道的更新速度过慢,由于网络信息的冗杂,关于“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信息很容易被覆盖,很难引起民众的注意。再次,新闻发布会制度的缺失。没有针对“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专门新闻发布会或媒体见面会,从而限制了“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信息与相关成果的及时发布,难以引起舆论关注。

2.监督机制的缺失。“大走访”开门评警不能忽视监督的作用,尽管公安部下派了督察组,但系统常态的监督机制还未建立。“大走访”开门评警的监督主要包括对全国各地活动开展情况的督促,对各地具体做法的考察,对民警走访、回访的效果以及工作开展情况的督导。监督既来自上级公安机关,特别是公安监察部门,又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方式相结合,以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3.缺乏常态性的运行机制。作为公安系统内部开展的全国性活动,各地在实践“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过程中,因地制宜,方式多样,但多为运动式的短期行动,缺乏常态性、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大走访”开门评警工作并不是完成走访群众的任务就结束,而要把群众的意见转变为改进工作的动力,而只有建立长效性的运行机制才能保障其持久性。此外,从所取得的效果看,持续六个月的“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不应只有六个月的保鲜期,而要通过培育典型模式,总结经验,探讨建立合理长效的运行机制,使“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得以在公安工作中延续。

[1]隋笑飞,邹伟.公安部启动开门评警,听民声民意[N].新华每日电讯,2011-01-08(002).

[2]赵肃岐.福建:开门评警提升“五个指数”[N].人民公安报,2011-04-24(001).

[3]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4]陈旭,孙为林.江苏:将开门评警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N].人民公安报,2011-04-03(001).

[5]刘洋.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刘绍武:做好“大走访”开门评警,加强改进治安管理工作[N].人民公安报,2011-03-23(002).

[6]周栋梁.“大走访”开门评警完善机制着眼长远[N].人民公安报,2011-06-02(001).

[7]周栋梁.“大走访”开门评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N].人民公安报,2011-03-04(001).

[8]谭志勇.北京启动“治安状况民意大走访”[N].人民公安报,2011-04-30(001).

[9]黄明健.“大走访”开门评警有声有色高潮迭起[N].人民公安报,2011-02-01(001).

[10]重庆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延伸开门评警范畴的通知[Z].2011-05-16.

D631

A

1673―2391(2011)06―0008―03

2011—08—16

王殿玺(1985—),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1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大走访’开门评警实践总结及其长效机制建构”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SKS012。指导老师:李健和教授。

【责任编校:边 草】

猜你喜欢

警民警务公安机关
博物馆
优化警民关系视角:提升社区民警沟通能力研究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让百姓看得见、找得着、叫得应——武夷山市全国首创“警民和谐服务联系点”纪实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