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韧性人格在“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

2011-04-11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坚韧性人格个体

喻 瑶

(武汉工程大学 党委学工部,湖北 武汉 430205)

坚韧性人格在“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

喻 瑶

(武汉工程大学 党委学工部,湖北 武汉 430205)

坚韧性人格是指人格中保护个体健康免受压力影响的机制。坚韧性人格在“90后”大学生成长中对于改善身心健康、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教育者可以通过关注幼儿期的品质培养、塑造正确的认知,在自我教育和体验式教育中培养坚韧性人格。

坚韧性人格;“90后”;大学生;培养策略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自2008年起,大学校园陆续迎来了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这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坚韧性人格”概念的源起和内涵

坚韧性人格[1](p92-94)Hardiness一词源自于十二世纪的古法语“hardir”(使坚强)。1936 年 Seymour把“hardiness”用于农业领域,指农作物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能力。[2](p34-38)此后,美国心理学家Kobasa提出了坚韧(hardiness)人格的概念,用来描述那些体验高度的生活应激,但表现出一系列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倾向而使自己免于疾病的个体。它包括了承诺(commitment)、挑战(challenge)和控制(control)三个层面,其中承诺是指个体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并积极探寻其中的乐趣和意义,而不是逃避。控制是指在不利的条件下,个体拥有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生活事件的信念,并在这种信念指导下采取行动,努力应对生活事件施加的影响而不是孤立无助。挑战指个体希望从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中进行学习,把变化看成是生活的常态,是促进自己成长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是对安全的威胁。完整的坚韧性人格结构必须同时包括承诺、控制和挑战三个成分,因为承诺、控制和挑战三个英文单词都以“C”开头,后来研究者把承诺、控制和挑战称为坚韧性的“3C”结构。坚韧性人格的3C结构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在任何一个维度上得分低都不能认为他具有高坚韧性。

坚韧性人格可以调整个人对压力的评估,并推动个人积极面对压力的挑战,使个体具有强烈的目的感和自我主宰感,不畏艰难,在逆境中成长。坚韧性的态度本身并不对个体的健康产生直接效应,但是它能够促进个体的应对和健康锻炼,并推动个人积极面对压力的挑战,从而对于良好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高坚韧人格可以降低个体对应激的感受和躯体反应,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并增强人的自尊自信;还可降低个人因压力而患病的几率。[3](p101-112)

二、坚韧性人格在“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现今高校“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角。在行为特点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上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更多的是假性成熟。调查显示:“有72.3%的同学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学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4]可见,“90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消极心态。而具有坚韧性人格的大学生会有强烈的目的感和自我控制感,不畏艰难,具有在逆境中成长的毅力,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幸福地体验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具有团体互助合作的精神。因此,树立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坚韧性人格,可以使其从更高层面上看待自己遭遇的短暂失败和挫折,超越自身的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保持良好的压弹力,以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挑战,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改善。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许多学生远离父母独自在异地求学,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实证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强迫症状居身心问题的首位。[5](p174)一般而言,强迫倾向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和社会心理刺激因素相关,多数的强迫症患者有一定的潜在人格因素,加之外在的多方面诱因,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感压力等等;另一方面强迫倾向的形成也与父母老师从小的教育方式相关。尤其是“90后”的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自主空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对孩子管束宽严不当,没有重视其自主能力和独立精神的培养。上大学后,宿舍和班级的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势,容易引发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的学习虽没有高中生活紧张繁忙,但实际上也并不轻松,自主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学习,课程多,内容深,这些压力因素都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躯体疾患和心理问题。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逐步关注人格特征在应对压力事件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人格因素起着中介协调与缓冲作用,介于应激和反应二者之间,坚韧性人格是应对压力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p175-185)在Maddi研究的坚韧性人格模型中,坚韧性人格、社会支持网络、应对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连锁的保护系统,用于抵御各种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攻击。[7](p95-105)在整个系统中,坚韧性人格的“3C”结构:承诺、控制、挑战这三个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与社会支持共同作用促进个体应对和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能够充分对抗压力、疲劳和外界刺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个体的身心健康不被压力和刺激损害。[8](p67-71)反之,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个体的坚韧性人格和社会支持网络起巩固和增强的作用。因此具有坚韧性人格的大学生多会采取果断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从而使自己超脱于沉重的压力之外,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三、坚韧性人格的培养策略

坚韧性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不仅要从小进行教育,还要注意端正行为和认知,并通过生活和学习的实例来亲身体验。

(一)重视幼儿期的品质培养。

人格的养成是从幼儿——少年——青年逐步完善形成的,因此坚韧性的人格品质要从幼儿期着手。在日本,坚韧的品质贯穿于日本所有的儿童教育过程中。[9](p4-6)在早期的童年教育大纲、幼儿园和一年级时即开始。在此之前,孩子们就已经从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师——母亲那里学到了坚韧的品质,面对可能出现在人生旅途的种种艰难困苦。在小学教育期间,挑战、严谨和顽强的校训成为学校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日本规定小学教师培养学生的5个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能经受住各种境遇的意志。日本教育界人士坚信,所有的学生如果继续坚持不懈、有耐心、经受住苦难,尤其是在学前和小学阶段具有这些品质的话,长大后,通过努力尝试和辛勤劳动,做任何事情都能够达到目的。正由于所有的日本人从小受到了坚韧不拔精神的熏陶,且这种精神伴随他们从家庭到学校直至成年。这也正是日本能在二战结束后仅用45年的时间就取得如此巨大经济成功的原因。从日本的教育中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不够重视孩子坚韧品质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90后”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6+1”的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孩子)中成长,老一辈由于经历了社会更迭世事变迁,吃过苦受过累,因此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下一代享用,无形当中滋生溺爱,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骄纵,怯懦。孩童时代形成的不良品质到长大成年,再想进行矫正就非常困难。在初等学校教育中,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和名次,学生的人格、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无论是家庭还是在学校,家长和教师都要有意识地锻炼和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完成一项艰巨工作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孩子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归纳为勤奋、持续努力的结果,而不应把聪明、能力强归结为孩子学习进步素质提高的首要原因。在学校的初等教育中,教师要将勇于担当、努力尝试和坚韧不拔这些优秀品质融入到学生的教学活动、艺术创作和各项体育活动中去。

(二)塑造正确的认知。

外界同样的刺激对于不同的人或者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的认知不同。认知是人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人合理感知应对外部的刺激,拥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因此塑造坚韧性人格必须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肯定自我,欣赏自我,要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欣赏自身的优点,看到自身的缺点,而不是盲目地骄傲自满或颓废否定。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不断化解理想的“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勇于面对挫折和挑战,坚信快乐源自于自身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拼搏,而不是投机取巧。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学会接纳和包容他人,提高自身的修养。当发现对方的观点、想法和行为与自己不同时,决不能通过抨击、否定、蔑视的方式让自己占上风并实施控制,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与他人的矛盾,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逐步培养团队精神。再次,要帮助大学生学会接纳现实。大学是通往社会的桥梁,社会中存在种种复杂的人和事,要引导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个人唯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强化和完善自我教育。

个人的成长,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并在自我教育下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点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信息量的扩增,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逐步完善,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基本上具备了独立的思想,自我教育对其成长也就起着决定作用。很多青少年认为,“教育的确需要鞭子,但这根鞭子不应该只掌握在教师和家长的手中,而应植根于孩子的心中。”这句话道出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声,同时也说明一个真理,即青少年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才是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对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调节与定向控制作用,人格调控系统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统一。自我意识构成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人格塑造的外因是后天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因素,内因即青少年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主导因素。因此,作为大学教师,要善于引导青少年完善和提高自我意识,扩增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帮助青少年全面认识和了解自身的性格和能力,培养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自己,不断发现新的自我;使其懂得人格的形成以自我认识为基础,以自我设计为前提,以自我奋斗为途径,以自我控制为条件,以自我实现为目的,[10](p159-160)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自觉完善人格的发展。同时在日常教学和课余生活中,不要让学生只是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教育者”,而要让他们逐步成为“教育者”,去教育更小的学生或实施朋辈教育,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也更好地教育了自己,这也将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四)重视人格坚韧性训练。

大学教育开展的任何工作应以广大学生认识、培养、完善以及实现其生命价值,陶冶健全的人格为核心。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如此,但目前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失。如,重矫治轻预防,过分侧重于强调和使用技术手段,忽视了对坚韧人格的塑造、人性的陶冶和高尚情操的培养,不能深入关怀学生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经费投入有限,因此高校更多的关注如何用少的投入解决其凸显的心理问题,消除其现存的症状。但这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暂时缓解与调整,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很多表层的心理问题,如恐怖、焦虑、敌对、抑郁等等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深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格的偏差上。如果不从根源入手,就难以保证其彻底治愈,其症状呈现出反复或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最终导致危及生命的恶性事件发生。而塑造和养成坚韧性的人格则可以从源头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除了传统的课堂说教方式和思政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坚韧性品质之外,应在课余广泛开展户外拓展教育,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体验式教育中,深刻领悟到艰苦场景里的酸甜苦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困难和挫折,亲自动手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锲而不舍、永不放弃和顽强拼搏。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是真正深入到了健全大学生人格、培养坚韧性的层面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真正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命的价值。

[1]娄文婧.坚韧性人格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及培养策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黎少游,李成锦,等.坚韧性人格研究进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4).

[3]Callahan C.D.Stress,Coping,and Personality Hardiness in Patientswith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J].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2000,45.

[4]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01.

[5]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2010,(2).

[6]Maddi S R.The story of hardiness:Twenty Years of Theorizing,Research and Practice[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Practice and Research,2002,54(3).

[7]Maddi SR,Hightower M.Hardiness and optimism as expressed in coping patterns[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1999,51.

[8]Maddi SR.Comments on trends in hardiness research and theorizing [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Practice and Research,1999,51(2).

[9][美]普丽西拉·玛丽等.坚韧的品质+教育=日本经济的成功——兼比较日美两国教育间的差异[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4).

[10]田知旗.浅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G44

A

1003-8477(2011)11-0167-03

喻瑶(1978—),女,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

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90后大学生坚韧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jytc143

责任编辑 张 豫

猜你喜欢

坚韧性人格个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研究: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
某部参演官兵坚韧性人格水平现况及影响因素*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心理资本、心理安全感与失败学习
坚韧性人格及其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