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农村改革发展与思想文化建设

2011-04-11戴宗芬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戴宗芬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湖北农村改革发展与思想文化建设

戴宗芬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对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湖北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就要加快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步伐,强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创新。

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思想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繁荣农村文化提出了三点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农村文化建设全过程;要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把实现“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作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并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充分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广大农村繁荣富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考虑。湖北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率先崛起,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对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本文对此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加快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步伐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富裕,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滋养。我国是农业大国,党中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农村文化建设不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而且担负着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责任。因此,大力加快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全面落实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目标任务,切实保障农村的民主权利,更好维护和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和文化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思想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2]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对思想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重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广泛开展文明新村、文明农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新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推进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并取得重大进展,以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有效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民群众,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共建共享,让农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成果。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推进农民群众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积极性、主动性及首创精神,共同创造和共同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四是坚持文化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冲破一切束缚农村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力提高农村文化创新能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五是坚持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文化惠农政策,实现城乡、区域文化共同发展。

(三)培育新农民,创建乡村新文明。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在深刻变化中赋予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要求,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才能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这个新的发展路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综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广泛动员各种资源,因村建设、共同建设、扎实建设,以期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靠农民力量、坚持建设的成果由农民群众共享。历史的发展赋予新农村建设新的内涵,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新农民。只有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增强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与新农民培育互促互进。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加强,以求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社会风尚是一个时期社会风气、生活方式和环境氛围的综合反映,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标志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改变农村面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仅要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变,而且要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文化引领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进一步充实创建内容、选准切入点,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要针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努力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

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离不开新文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新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农村文化阵地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托。要适应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这一重大转变的要求,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更好地发挥现有基础设施作用的同时,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但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极不适应,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一些偏远农村文化生活极其贫乏,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迷信等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只有不断增强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质量,才能有效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政府是农村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在政策上支持、在业务上指导、在投入上保证,使农村文化建设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要加强组织和引导,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扶持热心文化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二、强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创新

实现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要进行机制创新以提供机制性保障。湖北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建立、健全和完善六个重要机制,这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新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新要求的机制保障和途径选择。

(一)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

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切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遵循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农村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方针政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健全农村文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和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着眼于制度性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步伐。

(二)农村文化主体培育机制。

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文化建设来传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宣传思想工作来营造。只有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与其他各项任务同步推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建设新农村、发展新文化和培育新风尚,离不开新农民,离不开农民文化主体。

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农村文化主体培育机制,着眼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着力培育农民文化主体,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主体、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和文化创新主体,形成农民文化主体培育机制。要“支持农村文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引导地方培养基层文化队伍,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这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3]

二是建设农村文化应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增强农村文化“造血”功能。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培养“乡土艺术家”。最近几年,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如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在各地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这种“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戏剧、皮影、泥塑、年画、秧歌等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培养乡土艺术家,可以保护大量的民间文化,还可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1]同时,参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农村多元文化主体,加快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和推进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按照“民办公助、一主多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文化中心户建设。每个自然村都要有文化中心户。积极支持农民兴办集体(个体)放映队、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演艺团队等文化实体,每个乡镇都有民办演艺团队。积极发展农民自愿、自治的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学会等群众文化组织。

三是要 “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中心户进行自愿性联合,组建有规模的经营实体;大力扶持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经营形式。鼓励和支持集体(或个体)参与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和特色文化服务(如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服务),鼓励和引导农村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或以入股方式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开发。”[4]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应当积极发展健康的农村文化产业。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依托。近年来,有些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已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往往聚集优势文化资源,力促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向产业化发展。如乡村旅游、手工艺制造、民间艺术培训、民俗风情演艺、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都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较好的市场切入点。在一些农村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形成了自觉的品牌意识,开始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推出了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总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小康社会找到了一条宝贵途径。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加强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以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一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优先安排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二是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创建良好服务环境,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农村基层、农民工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三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从多个方面、多种方式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功能发挥,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要探索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方式,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等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完善乡镇公益文化服务机制,乡镇综合文化站承担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职能(包括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科技推广、科普培训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一体化),采取“花钱买服务”及“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目标责任、三卡考核”的办法,改革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投入机制、用人制度和服务方式。整合文化人才资源,合理确定服务岗位,服务人员从具有从事公益文化服务资质的人员中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动态岗位管理和服务项目合同管理。

(四)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我省要实施财政支文“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文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高于上年),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投向新农村文化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通过改革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3]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支持乡镇科技、文化等公益事业发展的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公益文化服务。省社会发展专项资金中的文化项目建设资金也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文明委、中宣部、财政部对我省县级文化中心援建项目的配套资金。县级财政要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每人不低于0.5元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乡镇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公益性文化服务。省级及各地市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省里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每年筹集100万元资金,用于购置流动放映车和电影放映设备,实施送电影下乡工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免费送戏、送电影下乡。

(五)社会力量文化援助机制。

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建立和健全社会力量文化援助机制。要广泛组织社会力量,畅通支援渠道,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通过城市对农村开展“一帮一”对口支援活动,帮助农村解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有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提升服务水准,提高服务成效。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大、中学生志愿服务行动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农村提供志愿文化服务。对优秀的文化志愿者予以表彰和奖励。鼓励公益性捐赠,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农村图书馆、文化馆、科普馆等。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文化消费物品和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鼓励权利人许可农村基层文化单位无偿使用其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广播电视、文艺生产、新闻出版领域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方式直接送到农村,提供免费服务。购买适合农村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基层艺术院团使用、改编并为农民演出。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实施“送书下乡工程”,重点面向农村贫困县的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配送图书。

(六)农村文化人才培育机制。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健全文化人才培育机制。进一步组织和引导农村文化工作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鼓励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艰苦环境和服务工作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鼓励其刻苦钻研业务,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努力把握农村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做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制定实施专门培训规划,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的专业培训或系统轮训。完善文化人才选拔机制,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建立和完善在相应社会保障条件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文化人才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序流动和聚集。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专业文化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根据发展要求,逐步规范农村文化领域各行业的职业分类,编制职业标准,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积极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是在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过程。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既然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打一,不能搞形象工程。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全面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整体考虑,全盘规划,从长远谋划,从眼下最急切的事情着手。必须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现实和长远相结合,才能扎扎实实地稳步推进。

[1]曾长秋,李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N].光明日报,2009-04-03.

[2]武莉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时代的需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3]陈荣,陈其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湘三农论坛,2011,(5).

[4]简宜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农村,2011,(4).

F127(263)

A

1003-8477(2011)11-0062-04

戴宗芬(1958—),女,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郁之行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