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在场方式

2011-03-18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何物立场观念

吕 嘉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马克思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在场方式

吕 嘉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马克思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统治下解放出来。马克思哲学的问题形成于马克思哲学探索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哲学以其特有方式提出并解决了传统哲学不重视也不能解决的哲学问题,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再以传统哲学的在场方式而在场。马克思哲学的在场方式是作为生活准绳与指导人们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而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并非仅仅作为哲学知识而存在于文明之中。反思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的困境,涉及马克思哲学的在场方式、“问题意识”与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等三个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意识;在场方式

何谓马克思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有过明确论述:“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我们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一个人说,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如何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幻想,另一个人说,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如何批判地对待这些幻想,还有个人说,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如何从头脑里抛掉这些幻想,这样……当前的现实就会崩溃。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在德国不仅是公众怀着畏惧和虔敬的心情来接受这种哲学,就是哲学英雄们自己在捧出它的时候也洋洋自得地感到它有震撼世界的危险性和大逆不道的残酷性。本书第一卷的目的在于揭露这些自称为狼、别人也把他们看作是狼的绵羊,指出他们的咩咩叫声只不过是以哲学的形式来重复德国市民的观念,而这些哲学评论家们的夸夸其谈只不过反映出德国现实的贫乏。本书的目的在于揭穿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揭穿这种如此投合沉溺于幻想的精神萎靡的德国人民口味的哲学斗争,使这种斗争得不到任何信任”[1](p.15)。

这段论述告诉我们:

其一,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哲学问题,是如何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统治下解放出来的问题。就是说,人们为自己所造出的、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所统治,他们在这些虚假观念的枷锁下呻吟喘息;因此必须“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1](p.15)。

其二,如何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已无能为力,却还在误导德国公众——天真地以为,只要教会人们如何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幻想,就可改变人们为有关自己的虚假观念所统治的现实。当然,马克思曾是青年黑格尔派最杰出的思想家,也一度存在过这种空想。因此,要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下解放出来,必须揭穿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夸夸其谈的虚伪与贫乏,对于马克思来说,这也是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2](p.34)。

其三,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哲学,清算自己从前哲学信仰的同时,正面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哲学思想——并非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哲学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基于特定立场的哲学探索。

哲学是世界观,同时也是置身世界之中的理性探索。哲学的立场决定了哲学与世界的关系:彻底改变现存状况还是维护现存基本秩序?所以,哲学的立场总是体现着特定人群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永远基于人民的立场,从而能够意识到具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而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又不会重视的哲学问题。

人是何物或人应当成为何物的问题,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人作为一个自然生命来到世界,却又不同于世界上其他自然生命,不仅是社会中的存在,而且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3](p.96)。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就必须解决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问题,以某种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观念,作为自己生活的准绳与指导个人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人却是形形色色。人是何物或人应当成为何物?任何实证科学研究都不可能得出符合科学标准的答案。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哲学或宗教来解决这个人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人是何物或人应当成为何物的问题,又是一个不重要也不便于正面回答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自命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力图发现世界的真理。对传统哲学来说,人是世界中的存在,只有首先解决了有关世界的基本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本体问题,才可能进一步去讨论人是何物或人应当成为何物的问题,否则就没有根据,任何结论都是凭空“独断”。但是,传统哲学禀赋“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不基于任何特定人群的立场,也不与现存世界相对立,一旦具体回答人是何物或人应当成为何物,也就必然站在某一特定人群的立场,必然形成对现存世界或否定或肯定的价值判断,传统哲学也就不再是“科学”而成为它所反感的意识形态了。因此,尽管人们期望从哲学家的智慧中获得自己生活的准绳与指导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可传统哲学家通常却并不给出人们期望的明确结论,而是从存在、生命、精神、意志、自由、权利、幸福、价值、社会、文化等不同方面,间接但也是无止境地追问。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这样论述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哲学过去只是事物现状的超验的、抽象的表现,正由于它自己的这种超验性和抽象性,由于它在想像中独立于世界之外,所以它一定要幻想它高高地超越于事物的现状和现实的人之上;另一方面,因为哲学过去并没有真正独立于世界之外,所以它也就未能对世界做出任何真正的判决,未能对世界使用任何真正的鉴别力,也就是说,未能实际地干预事物的进程,而至多只是不得不满足于〔抽象形式的〕实践”[4](p.49)。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想像自己像自然科学那样,超越于现存世界的矛盾纷争,作为世界的旁观者,客观研究现存世界,发现世界的真理,其实却是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真实的现实世界。因为哲学有关现存世界的思考都是置身现存世界之中的思考,想象自己没有特定立场、超然于现实利益矛盾之上的哲学,并不真正知道自己,也不知道真实的现实世界,更不可能改变世界。

马克思也曾经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但正如恩格斯所强调:“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5](p.777)。就是说,马克思的哲学探索以变革现存世界为根本目标,是基于革命立场的哲学探索,这使马克思的哲学探索始终保持受现存世界压迫的人民大众的立场。所以,马克思的哲学探索一开始就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所不具有的革命要求,认定现实世界是不合理的存在,必须予以彻底变革;一开始就具有摆脱、否定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的方向与趋势:不是满足于作为“科学的科学”而无止境地探求、追问,而是要以哲学为工具来变革现存世界,认为哲学一旦实现为现实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不是满足于仅仅在理论上批判旧世界,始终在思考、探索如何实际地改变现存世界。

马克思对于传统哲学的实际超越,是在批判旧世界中注意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并且努力把自己的哲学探索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也让一些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家不能理解,不以为然,在他们的观念中,现实世界更害怕哲学家的批判而不是几个工匠的运动①。对于始终在思考、探索如何实际地改变现存世界的马克思,几个工匠的运动却具有重要意义:“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3](p.9),德国市民社会各个阶层都没有革命的可能,唯有无产阶级能够成为变革现存世界的物质力量。不过,马克思这时还是在传统哲学的意义上看待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将无产阶级当做实现哲学目的的物质力量,以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3](pp.15-16),即哲学一旦进入无产阶级的意识,无产阶级就会从受苦受难的阶级变为推翻旧世界的革命力量,去实现哲学的目标,人类就会获得解放。但是,通过与普鲁东等工人领袖的实际接触与对工人运动的了解以及对社会历史进一步的探索,马克思很快意识到了自己想法的幼稚,意识到如何使无产阶级实际地转变为推翻旧世界的革命力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也是作为“科学的科学”的西方传统哲学不会提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在探索中发现:

决定人们历史活动的是他们的利益,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所自诩发现的真理。“‘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p.103)。“‘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pp.118-119)。青年黑格尔哲学家以为自己掌握真理,就可以指导人们变革世界的历史活动,不过是黑格尔哲学的翻版:“真理,对鲍威尔先生来说也像对黑格尔一样,是一具自己论证自己的自动机器。人始终都要尾随其后。现实发展的结果,也像在黑格尔那里一样,不外是被证明了的即被意识到了的真理”;“人为了历史而存在,而历史则为了证明真理而存在”[4](p.98)。

以为哲学家“只要教会人们如何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幻想”[1](p.49),人们就会立刻成为变革现存世界的革命力量,不过是“天真的幼稚的空想”。因为人们为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所统治,也就意味着:尽管现存秩序使他们遭受苦难,他们却仍然相信现存秩序,相信它所允诺的现实利益,他们在虚假观念束缚下喘息呻吟,却依旧期盼现存秩序允诺于自己的利益,不会轻易转变为变革现存世界的革命力量。

然而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实际转变为“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3](p.93)。

要使千百万人民群众成为变革现存世界,成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力量,他们自己就必须首先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由此,马克思意识到了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哲学问题。传统哲学当然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它并不想实际地变革现存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57)。

马克思哲学以其特有方式探索“如何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是何物的虚假观念下解放出来”的问题,也相应解决了传统哲学不重视也不能解决的哲学问题——人是何物或应当是何物的问题。马克思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在场方式而在场。

马克思哲学是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3](p.9),人们有关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观念,也只能为另一种观念所取代。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共产主义意识即共产主义者有关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观念,是当时世界历史条件下能够取代人们有关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的真实观念,也就是那个时代马克思哲学对于“人是何物或人应当成为何物”的明确回答。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论述共产主义意识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p.72);“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3](p.73);“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3](p.73);“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3](p.73)。就是说,人们在生产自己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生产着自己的观念,确定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物质生活、社会条件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自己;正确认识人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必须立足于现实发展的实际过程,以符合实际的知识取代关于“人”的抽象思辨。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中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发展中“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种阶级形成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3](p.90)。“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3](p.91)。共产主义者将在彻底推翻现存世界的革命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因而也是使人们从虚假观念下解放出来的现实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为正确回答人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问题而阐述的、有关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理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3](pp.73-74)。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哲学问题,是如何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统治下解放出来。而切实解决这一哲学问题,马克思哲学就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特殊方式,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只是作为某种哲学理论,而且必须作为人们生活的准绳与生命活动的原则,必须实际践行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真理的人们的生命活动之中。首先,人为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由人自己规定,也只能通过人自己的现实人生来证明人们规定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共产主义意识取代人们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者以自己生命活动实际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真理性,即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3](p.55)。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真理,共产主义者关于人是何物或应当是何物的观念是否真理,不是在理论讨论中能够解决的问题。共产主义者应当在自己人生中实践自己关于人是何物或应当是何物的观念,以自己的现实人生证明共产主义者关于人是何物或应当是何物的观念的现实性与力量。离开共产主义意识在生命活动中的实际践行而讨论共产主义意识是否真理,不过是没有意义的烦琐论证。其次,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下解放出来,仅靠提出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真实观念也还远远不够。人们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观念,是他们的生活准绳与贯穿生命活动的原则,一旦形成,也就主宰着人们的心理、情感及整个精神世界:当人们因偶然原因而违背了自己的准绳与原则,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羞愧、悔恨;当外界因素迫使人们放弃自己已有的生活准绳与生命原则,人们就会感到失去了自己。因此,改变人们已有的、某种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观念,实际上等于改变他们的人生,改变他们整个的个人,理论论证根本无法完成。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3](p.74)。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统治下解放出来,就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者推进社会发展的现实活动,创造出使人们获得解放的现实社会条件。所以,马克思称自己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为“共产主义者”[3](p.75)。

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解答了传统哲学不愿正面回答也不会作为重要哲学问题来探讨的问题,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再以传统哲学的在场方式而在场。马克思哲学所以能够解决它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在于能够从理论上回答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在于马克思哲学主动转化为人们的生活准绳与指导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作为引导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推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着将人们从虚假观念下解放出来的现实条件。就是说,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并非只是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场方式完全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在场方式是作为生活的准绳与指导人们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而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而传统哲学则仅仅作为哲学知识存在于文明社会之中。正是在这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这也意味着,如果哪一天,人们生活中的马克思哲学也仅仅提供满足人们好奇、启发人们思考、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的哲学知识,而不再作为生活的准绳与指导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马克思哲学也就不再在场了——这当然不是说,马克思哲学所提供的哲学知识不能启发人们思考或不能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回顾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世界影响最大的哲学学说,并非马克思哲学解决了传统哲学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哲学学术研究中领先于其他哲学派别,有更多的哲学学者选择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而是无数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哲学为自己生活的准绳与指导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以自己推动社会进步与世界发展的现实人生,实际践行着马克思哲学。在这些共产党人中,一些人可能没读过多少马克思哲学的经典文本,也并不系统掌握马克思哲学的知识体系,但是他们以自己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思想为自己生活的准绳,以自己的生命活动证明着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与力量,以自己的生命活动实际创造着使人民获得解放的美好世界。人类世界因此而进步、发展,马克思哲学也因此成为引导时代发展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无疑,保持马克思哲学的在场,要比保持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在场,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保持传统哲学在场,开设一门哲学课甚至在图书馆里保存有关图书资料,就完全可以了。保持马克思哲学在场,仅仅学习、研究甚至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过的哲学理论,都还远远不够。人们要保持马克思哲学在场,就不仅要结合自己的时代条件,“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从“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3](p.73)出发,对于人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问题,做出时代所需要的、社会所需要的回答;同时还要以自己的生命活动实际践行自己的答案,使马克思哲学思想成为引导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当然,在场的马克思哲学也就无须再去刻意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如何关注现实,因为它就存在于现实之中,并且就是引导现实发展与时代方向的精神力量。说到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少数专家的事业,而属于实际创造着美好生活的亿万人民。

反思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的困境,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场方式、“问题意识”与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等三方面问题。

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社会各方及学界自己都不能满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占据指导地位的哲学学说,却对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观念缺乏实质性影响,且在社会生活中日益“边缘化”。这种现象的实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真正在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没有作为生活的准绳与指导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而存在于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对普通民众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意味着在一些人话语中时常出现的哲学词句,或是学生的教材、试卷与哲学专业著述中的哲学知识,他们既不关心,也难于理解。

正如很多学者谈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边缘化”源于“自我放逐”,即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真正在场的直接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己将自己从其最应当关注的哲学问题中放逐出来,却在一些无关宏旨的问题上投入大量精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什么“自我放逐”?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怎样的问题才能使自己不脱离现实?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在场?实事求是地说,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追求“纯学术”的倾向,同时也一直关注着各种现实问题,构成中国现实的种种因素,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事求是、市场经济与利益矛盾、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正义、权利与自由、价值与真理、媒体与网络、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意识形态与宗教、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文明冲突与普世价值等,都曾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关注。但这也正好说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在关注、研究大量现实问题的同时,一步步将自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应当关注的哲学问题中“放逐”出来的。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否关注现实或应当怎样关注现实,而在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即便关注现实,也意识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应关注的现实问题。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什么会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最直接的原因: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自觉或不经意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基本立场。

哲学研究的立场既不决定于哲学家的主观愿望,也不决定于哲学家的家庭出身与社会背景,而是形成于哲学家对时代主题的判断:马克思认定现存世界是不合理的存在,必须根本改变,以变革现存世界为终生使命,因而也就基于为现存世界所压迫的亿万劳苦大众的立场。哲学是世界观,以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意味着要以哲学理论去表达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现实物质利益,而是要让现实世界成为体现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世界。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存世界之间的关系:彻底变革还是完善发展?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的哲学探索始终基于变革现存世界这一基本立场,马克思的哲学探索也就基于为现存世界所压迫的无产阶级和亿万人民的立场。历史在发展。工人阶级、人民大众与现存世界的关系在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基本立场既是不变的,要永远基于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根据自己时代的主题,自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才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我们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中国的建立已经将受旧世界压迫的亿万中国人民解放出来。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中的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在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需要也不应当再以彻底变革现存世界为使命,去实际推动“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p.87),而是要尽其最大努力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秩序,否则就会违背世界人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首先根据时代主题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再基于发展了的立场去推进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研究。

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理解为我们认识世界的认识工具。这就意味着,只要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基本性质没有变化,只要人类科学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认识没有产生基本性质的改变,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就永远是有效的,即一些学者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就在于它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仍然是认识当代世界最强有力的认识工具”[6]。其实,仅就如何认识当代世界而言,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很多学科也都可以提供某种认识工具,而且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需要相互对话、沟通、取长补短。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仅仅是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认识工具而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准绳与指导我们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不能真正在场。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已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仍然有效的、认识当代世界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根据时代主题变化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的必要工作,也就变得没有必要甚至有些“叛逆”意味了。于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没有根据时代主题去重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的情形下,就匆匆忙忙地以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工具,去认识已经发展、变化的时代与世界,并希望在研究世界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以想像,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能够被关注的问题一定都是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规律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因此也就必然成为越来越专业化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学术研究。结果,尽管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一再强调要坚持工人阶级立场、人民大众的立场,但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却越来越像是没有特定立场的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研究;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的艰深问题与专业话语,少数专家的事业,民众漠不关心,研究者不用考虑是否要在自己生命活动中实际践行自己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而只需关注如何去发展有关世界的客观知识,以便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人民大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缺乏马克思哲学的“问题意识”,不去关注马克思哲学本应关注的问题,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以马克思哲学在场方式而在场,也就很自然了。

只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当今时代主题重新确定自己的基本立场,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际推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存秩序的现实的运动,就会发现: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应关注的哲学问题仍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哲学问题,即如何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哲学问题。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中国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在经济、科技、管理、军事等方面的现代化指日可待。然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全方位开放,也使中国人在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问题上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使人们摆脱了以往教条的束缚,也使形形色色的理论学说涌入中国社会。原来的观念不再适应迅速发展着的社会生活。正确反映人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观念却不会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自发产生。扑面而来的各种理论使得人们无所适从,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处于盲目的自发状态。应当与不应当、荣与辱、是与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功利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且混乱,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腐败现象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并越演越烈、难以遏制。有艺术工作者描述:“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精神极度贫困的时代,或说精神沦陷时代”[7](p.87)。亿万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同时又为有关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是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所困惑。长此以往,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难以顺利进行,中国社会的基本秩序亦难以有效维系。当然,事情并非必然如此。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应基于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应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人们从有关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解放出来的问题。只要我们以马克思的哲学观调整我们的哲学观念,只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时代主题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提出并创造性地回答人是何物或应当是何物,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统治下解放出来,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生活的准绳与指导人们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而存在于亿万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之中,使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一切问题都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得到解决。同时这也意味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真正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引导时代发展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注释:

①参阅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相关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7]张西.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段志超]

A8.B0-0

A

1008-7168(2011)01-0005-07

2010-07-22

吕嘉(1954-),男,河南漯河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10.3969/j.issn.1008-7168.2011.01.001

猜你喜欢

何物立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悲观
扬 善
问世间性为何物
健康观念治疗
猜猜看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