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 C D及颈动脉彩超对动脉硬化症的诊断意义

2011-02-21吴亚丽魏玉凤杨茂楠

中外医疗 2011年1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吴亚丽 魏玉凤 杨茂楠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动脉硬化是全身血管的一种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尤其在6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与遗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嗜酒、体内缺乏钙镁及组蛋白等因素有关。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其最常涉及的部位有: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下肢动脉,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广泛且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是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用的部位。颈动脉超声(AU)检测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窗口及消长的检测指标,TCD检查能判断脑动脉的功能状态及血流学变化。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超声显像技术观察临床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程度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探讨其诊断动脉硬化症的意义。

1 研究对象

选自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的住院病人,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并考虑脑动脉硬化的的患者101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50例,年龄39~90岁,平均年龄62岁,全部患者行TCD检查及颈动脉彩超检查。

(1)TCD采用由深圳理邦公司TDD—Ⅱ多普勒仪,分别从左右颞窗及枕窗检查,使用2MHz探头探测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观察声频特点血流速度,PI值等各项指标。其中诊断为脑动脉硬化[1]的患者有83例,脑动脉硬化血流频谱改变(a)血流频峰圆顿,峰时后延,同时伴有S1峰、S2峰融合或S2峰大于S1峰;(b)搏动指数明显升高,>1.1,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相对减低,收缩峰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3,血流频谱呈高阻力型改变。

(2)颈动脉超声采用康强SIGMA-5000SERISE彩超仪,探头频率7~10MHz。患者取仰卧位,自颈动脉起始部做纵向和横向扫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分叉部分及分叉近端约2cm范围内的颈内和颈外动脉,注意观察内膜是否连续,有无增厚及斑块。观察指标:①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值,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距分叉处1cm及分叉处的IMT值。测量时应注意避开粥样斑块。②粥样斑块类型及大小分析。以局部IMT值>1.3mm定义为斑块。测量斑块的厚度、范围、记录斑块的数目及所在位置。正常颈动脉内膜<1.0mm[2],根据测定的IMT值,取平均值。以ITM>1.0mm定为内膜增厚,以内膜局限性突出管腔>1.3mm定为动脉硬化斑块。

2 结果分析

101例病例中经TCD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的患者有83例。颈动脉增厚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有49例,此49例患者TCD检查均诊断为脑动脉硬化。TCD诊断为动脉硬化的患者中有59%出现了颈动脉改变,即TCD与颈动脉彩超诊断动脉硬化症一致率为59%。

3 TCD检查与颈动脉彩超检查的比较

TCD可直接反映颅内血管的功能状态及血流学改变,故能直接判断脑动脉硬化,其是对脑动脉硬化最直接、最简便,无创伤性又较客观的一种检查方法[3]。颈动脉彩超能清晰显示血管中内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并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及定位,还能对检测的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可检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使患者得到及时预防和治疗。

4 临床追踪

同时追踪101例患者的临床血脂、血糖、血压以及疾病情况,发现101例患者中有血脂、血糖、血压以及疾病情况可以促使动脉硬化的有71例,占有比例为70%,进一步提示了动脉硬化症与血脂、血糖、血压密切相关,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

5 临床意义分析

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没有及时治疗而使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发展成老年痴呆、中风等,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早期发现对该病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TCD与颈动脉彩超均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便、可重复性好,可客观准确反映颅内动脉血流学改变的情况,直观地反映颈动脉的内膜情况,为临床诊断动脉硬化症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

[1]王为,马伯杨.经颅多普勒基础和临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05~112.

[2]张平.浅表器官疾病超声诊断[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97~100.

[3]顾慎.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M].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1:90~97.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