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敷贴疗法内病外治的应用及进展①

2011-02-21刘旭

中外医疗 2011年1期
关键词:外治肚脐经络

刘旭

(武汉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武汉 430016)

敷贴疗法内病外治的应用及进展①

刘旭

(武汉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武汉 430016)

探讨中医内病外治机理,分析总结敷贴疗法,有利于中医内病外治的发展,本文就中医外治机理及敷贴疗法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等作简要探讨,并综述如下。

敷帖疗法 内病外治 综述

①作者姓名:刘旭(1967~):男,山东省新泰市,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制剂。

1 内病外治的概念及机理

中医内病外治法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属于中医外治法,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腧穴等部位,通过皮肤渗透和粘膜吸收,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到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组织,体积为8%,面积为1.5~2m2,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皮肤内有毛囊、汗腺等组织,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邪、排泄汗液、调节体温、辅助呼吸等作用。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发挥作用,相对于内治法而言,更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药物可直接到达病灶部位,比之口服,无消化系统对药效的破坏和解释作用,对人体无刺激和毒副作用,以少量的药物可发挥最大的药效。直接、快速、药最少、疗效大、无任何痛苦、且治疗费用低、使用方便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外治十八法”的记载,对内病外治有详细记录,中医学认为,外治法与内治法一样,均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思想为指导。

2 敷贴疗法的探讨

敷贴疗法为“内病外治”中药物外治法的一种。外治药物,都是靠皮肤吸收进入体内而发挥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和体表相应部位对应,选择适当的施药部位,可以提高疗效,如可以敷在患处、肚脐、足心等部位。

在小儿敷贴疗法中,常选择肚脐为敷药部位。肚脐是婴儿未出生时和母体进行血液交换的唯一通道,所以将药物敷在这个部位,可以迅速进入人体,通达全身。古代中医论着中把肚脐称为神阙穴,并把它作为外治的首选部位,在肚脐敷药一般用于通便、回阳、提邪外出等。80%以上的给药途径均选择脐中穴。

在敷贴疗法时间的选择上,“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效;同时通过穴位药物贴敷能激发全身的经气,起到沟通表里,调和营卫、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按中医传统理论,伏九敷贴疗法是采用中药贴敷疗法治疗咳喘,并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及肺气肿、肺心病。

敷贴疗法的现代中医临床应用范围更广,涉及消化、泌尿、呼吸、循环、神经、免疫、内分泌、生殖等系统。在内、外、妇、儿、血液、皮肤、保健等科都取得了独特的医疗效果,治疗范围很广。

目前敷脐疗法广泛应用于儿科各种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应用最广,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对近年小儿敷脐法实验性研究中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疗法综述如下。

中药敷脐散(5倍子50g,人参芦3枚,生地榆30g,白胡椒20粒)治疗小儿腹泻100例,阳虚者加补骨脂、肉桂各5g,风寒证加白芷3g,湿热证加黄连3g,伤食者加莱菔子5g,研末用陈醋或植物油调和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

用花椒、干姜、乌药等制成膏剂宝康灵敷脐,治疗小儿腹泻,结果经治100例,均在5d内痊愈。

用小儿止泻贴对造模成功脾虚腹泻的小鼠进行体重恢复观察、耐寒能力试验、溶血空斑实验(PFC)和E玫瑰结试验(ERFC)。结果示小儿止泻贴敷贴治疗能缩短小鼠脾虚症状好转时间,提高耐寒力,增加PFC和ERFC的形成,能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用丁香、肉桂、乌药、木香等制成儿泻暖脐膏,对211例婴幼儿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结果:小儿泻暖脐膏组(治疗组)102例,治愈61例,显效24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94.1%;对照西药组55例,治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78.2%。提示中药敷脐治疗腹泻优于口服西药治疗。

运脾散(丁香、吴茱萸各3份,肉桂、细辛、木香、白术各1份烘干研末)治疗小儿厌食症,加酒调成糊状敷脐,24h换1次,7~l0d为1个疗程。

先将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硫黄粉50g,甘草50g,白芍20g,白术20g,白矾10g敷于脐窝中,盖以软纸片,上用药棉,轻轻压紧,外以胶布固定,5~7d换药1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以白术、枳实、山楂等8味中药,制成敷贴剂,贴敷肚脐,治疗小儿厌食症。并与口服枳术丸(敷剂同方)比较疗效。结果:敷贴103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4、21、37、11例;对照组70例分别为22、10、29、9例。平均摄食量贴敷组为(19813±8313)g,口服组为 (16211±6215) g。提示治疗小儿厌食症神阙穴中药敷贴优于口服。

用消胀散(三棱、莪术、大黄、党参、黄芪,比例为1∶1∶1.5∶1∶1)敷脐,每次取药10~20g。治疗腹胀患儿22例,其中热结肠腑者(13例)用蒜汁调成糊状敷脐;寒滞肠腑者(9例)用姜汁调成糊状敷脐。结果所有患儿腹胀消失,腹痛减轻,肠鸣音恢复正常,敷贴最少1次即愈,最多6次显效。

用中药大黄100g,枳实100g,厚朴50g,芒硝50g研细末敷脐治疗习惯性便秘。

3 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1)敷贴期间注意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禁食海鲜、虾等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贴药前必须找准穴位,用温水或消毒液洗净,敷贴后要注意很好的固定,以防药物流失。(2)体弱消瘦病人及有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使用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3)穴位贴药加灸时要把握好温度,以防烫伤。(4)应用过程中若出现皮肤过敏现象如皮肤瘙痒、潮红、出现水泡应立即停用。(5)外敷时注意调节干湿度,若药物变干,须随时更换,以防裂伤皮肤,引起疼痛或溃疡。

4 结语

敷帖疗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近几年十分活跃,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将中药的透皮吸收应与经络理论密切结合,中药和经络理论都是中

医的精髓,人体的经络已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从引用的临床文献看,中药敷贴大都是采用穴位疗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完善的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与经络理论结合起来,可能会给中药的透皮吸收带来一个飞跃。

[1]朱复南,殷校琴.内治外治-对外治概念的思考[J].中医外治杂志, 2004,13(12):324.

[2]吴自强,吴震西.对“内治外治-对外治概念的思考”一文的商榷[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5):52~53.

[3]吴震西.近10年来中医发展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1): 322~323.

R244.9

A

1674-0742(2011)01(a)-0125-02

2010-08-05

猜你喜欢

外治肚脐经络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中医外治杂志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贴肚脐 可降压
中药排毒瘦身粉 肚脐敷药安全高效
反手摸肚脐与好身材无关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