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排螺旋C T诊断腰椎真、假性滑脱症价值探讨

2011-02-21苗新中张振华吴瑜

中外医疗 2011年1期
关键词:峡部真性假性

苗新中 张振华 吴瑜

(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江苏徐州 221003)

“脊椎滑脱”最早由Neugebauer在19世纪末(1881年)发现,随后Junghanns将在椎弓根完整情况下发生的脊柱滑脱命名“假性脊椎滑脱”,以区别于因椎弓根缺损引起的“真性脊椎滑脱”。为腰椎滑脱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往常为传统X线检查所诊断,长期以来一直作为首选检查方法,Neugebauer提出椎体后缘连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的交点至滑移椎体后缘的距离≥3mm,可诊为腰椎滑脱。普通X片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通CT检查能更详细的显示平片所观察不到的退变征象及崩裂的椎弓,但对于椎体滑脱、腰椎成角等直接征象显示较为困难,而且图像不够直观,多排螺旋CT由于图象后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系统诊断,也更多地应用于脊柱疾病的检查。MPR和VRT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任意角度和任意平面的重建、甚至曲面重建,可充分有效地显示病变细节,避免漏诊的发生。通过正中矢状面重组更准确地显示了椎体滑脱征像及滑脱程度,通过椎弓矢状面、和反角度斜面重建很好地显示了真性滑脱患者典型的“裂隙征”和“双关节征”,并可以应用测量软件适时测量,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普通CT轴位扫描检查。应用VRT技术骨骼重建图像逼真,能形象地显示复杂的立体解剖结构,具有旋转和切割等功能很好的显示了腰椎滑脱,椎弓峡部裂及小关节结构异常等征象,其逼真的立体解剖结构更是独具优势,成为不可或缺的影像检查方法。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为诊断腰椎滑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行X平片拟诊为腰椎滑脱的患者134例,其中退变性滑脱86例,椎弓崩裂并滑脱48例。男60例,女74例。年龄38~88岁,平均年龄68岁。134例患者中,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40例,双侧下肢放射痛19例;均无明确腰部外伤史。

1.2 检查方法

使用西门16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为从腰1椎体上缘至腰5椎体下缘。扫描参数为层厚5mm,螺距1.5,重建增量5mm,管电压130Kv,旋转时间0.5s,扫描时间5~7s。常规扫描管电流156~280mA,薄层重建层厚1.5mm,重建增量0.8mm。然后将所得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重建,然后进行分析诊断。

2 结果

本组全部患者都接受了16排螺旋CT检查,并根据需要行MPR、MIP、VRT等后处理重建。134例腰椎滑脱中,均为向前滑脱;其中L2向前滑脱1例,L3向前滑脱8例,L4向前滑脱66例,L5向前滑脱44例,L3L4同时向前滑脱1例,L4、L5椎体同时向前滑脱3例;按照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120例,Ⅱ度滑脱14例;发生腰椎峡部裂(真性滑脱)48例,未发生峡部裂(假性滑脱)86例。

3 讨论

腰椎滑脱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原因较多,主要有:(1)先天性发育异常;(2)外伤与劳损;(3)腰椎退行性变;(4)全身性因素,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等。椎弓崩裂及真性滑脱的病因有先天性和外伤性2种,前者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外伤作为诱发因素;而假性滑脱的发病多与后天因素有关。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椎弓崩裂与滑脱(真性滑脱)和腰椎退变性滑脱(假性滑脱)的多排螺旋CT诊断。

3.1 腰椎滑脱的影像学征象

腰椎滑脱分为真性滑脱症和假性滑脱症,临床上把既有关节间缺损即椎弓峡部裂,又有椎体滑动者,称为真性脊柱滑脱症,而只有椎体滑动,但椎弓完整者,称为假性滑脱症或退行性脊柱滑脱症。一般传统X线侧位平片可清楚显示滑脱程度,但椎弓崩裂的裂隙在正位片上不易显示出来,单侧的裂隙侧位片上也不易见到,最好的投照位置45°双斜位,显示裂隙为所谓的“狗颈戴-项圈”。X线斜位片可显示峡部裂隙,却难以清楚显示腰椎的后部结构,对滑脱后椎管形态亦显示不清。脊柱有侧弯或旋转时更是难显示,对于经验不足的低年资的医生不漏诊还是比较困难,所以传统X线片诊断真性滑脱症时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而多排螺旋CT检查则是较为实用和简单的诊断方法,尤其是诊断真性滑脱症,判断有无峡部裂时更具有优势。真性滑脱螺旋CT扫描显示的特征:(1)双侧椎弓峡部骨质不规则缺损;(2)椎弓峡部裂与关节突关节呈双关节征;(3)椎管前后径增加,呈“三叶草”形;(4)可见“双边征”改变;(5)椎间盘特征性变形。假性滑脱的螺旋CT扫描显示以下特征:(1)滑脱水平的椎体和椎间隙的改变;(2)滑脱水平的椎小关节CT表现;(3)临近椎体和椎间隙的CT表现;(4)椎管前后径增加,呈“三叶草”形;(5)可见“双边征”改变。腰椎滑脱的CT特征主要为两方面,即腰椎峡部裂和椎体滑脱.椎体峡部裂的CT特征是椎弓峡部骨质裂隙状缺损,裂隙与椎小关节显示于同一层面时出现“双关节征”。滑脱椎间盘层面可同时显示上下椎体后缘呈前后列的“双环征”。而多排螺旋CT多种成像方式便于观察这些影像学征象。

3.2 多排螺旋CT诊断腰椎滑脱的优势

螺旋CT图象后处理技术: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主要有SSD,MPR和VRT等,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完善,在多种检查中运用日益广泛,也逐渐的、更多地应用于脊柱检查。MPR技术能够根据观察的需要进行任意角度和平面的重建,还可以曲面重建,可充分有效地显示病变细节,避免遗漏的发生。通过正中矢状面重组更直观、准确地显示了椎体滑脱及滑脱程度,同时通过测量软件测量,准确的数据可以判断是否有滑脱(移位≥3mm)以及滑脱程度(分Ⅰ~Ⅳ°);通过椎弓矢状面和曲面重建很好地显示了真性滑脱患者典型的“双关节征”和“裂隙征”,同时椎小关节的半脱位及间隙异常也得到充分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平片和普通CT常规轴位扫描检查等检查方法。VRT技术是全容积三维重建,是一种能单独显示脊柱骨质部分,亦可同时包含脊柱周围软组织部分的重建方式,骨骼重建图像逼真,可以直观地显示比较复杂的立体解剖结构,是观察脊柱的最常用的重建技术,实践证明,多排螺旋CT比MRI图像对骨组织的显示有明显的优越性,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等对于椎间盘的显示同MRI一样有利于病变的诊断,沿椎间盘平行断面取层的椎间盘层面观察,诊断椎间盘膨出和突出比MRI取层更加准确和精密。椎关节的骨质、椎间关节面和间隙显示的也比MRI更容易观察,黄韧带和后纵韧带的肥厚、钙化也很清楚。直观、逼真,独具优势,成为诊断脊柱急疾病重要的手段。

4 结语

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评估包括X线平片、CT扫描、MR扫描等多种方法。以前以普通X线检查为首选,CT检查不作为常规和首选的方法,只在疑有椎间盘病变及脊髓受压等并发症时才选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排螺旋CT已经非常普及,螺旋CT也越来越发挥重要的诊断作用。螺旋扫描后通过多种三维重建重建,为观察椎弓崩裂和小关节退变的提供了更佳方法。我们认为多排螺旋CT并三维重建,在显示椎体及附件骨质的细微结构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方面可兼顾平片和MRI的诊断特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作为真假性滑脱的精密检查的首选方法。因此,可以想象,多排螺旋CT将广泛应用在诊断腰椎滑脱症等脊椎疾病的诊断。

[1]秦崇富,陈燕浩,张树桐,等.64层螺旋CT在腰椎滑脱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2):92~94.

[2]李联忠.脊柱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7~89,314~316.

[3]朱明生,桂东川,赵峰,等.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腰椎滑脱症诊断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2009,39:41~44.

[4]李松柏,徐克.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实践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8~294.

猜你喜欢

峡部真性假性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建筑原真性探微
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致病因素及治疗进展△
峡部植骨修复运动节段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研究
SPECT/CT融合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增益价值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腰椎峡部骨微细结构的Micro CT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