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头风病体会

2011-02-12于彦平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6期
关键词:偏头痛通络头痛

于彦平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卫生所(重庆400012)

头风病是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性头痛和偏头痛。具有发病率高,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1]。根据国内资料统计,脑学科门诊有头痛症状就诊的患者约占门诊总数90%,其中以神经性头痛及偏头痛占多数。头风病属于中医的内伤头痛范围,虽然各种原因都可导致,但以肝阳上亢最为多见。笔者采用针刺为主,配合中药、耳压、穴位注射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浅谈如下.

1 对本病的认识

头风病为经久难愈之头痛。中医对本病病机认识尚未统一。头风病最早的论述见于《内经》。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头痛》中阐明了头风的定义:“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肝足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头部两侧分布的是足少阳胆经,所以头风病发作时,疼痛的部位以头之偏侧或额角为主。由于肝和头风病密切相关,一般肝失疏泄为本病的发病基础,气机失常为始动因素,气血逆乱、络脉失和为病机关键。具体讲由于肝气郁滞,肝阳上亢,脾失健运,气滞痰郁,阻碍气血,或头痛日久,久病入络,络道不通,不通则痛。总之,风阳痰滞血瘀三者互相影响,是头痛顽固,屡发不止,迁延难愈的基本病机。

西医认为,头痛是因颅内外组织结构中的痛觉神经末梢,即痛觉感受器受到物理性的如炎症、损伤或肿物的压破或化学性的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病因子的刺激,产生异常神经冲动,经痛觉传导通路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最终至大脑皮层而产生的。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的被牵引、伸展、痉挛和扩张及脑神经刺激是引起头痛的基本病理变化。神经性头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与疲劳,强烈的精神刺激以及外感疾病所引起。偏头痛发病原因尚未肯定,但目前多认为此病是颈动脉的分枝出现一时性的痉挛,随后扩张所致。偏头痛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大多数认为偏头痛的发作与血浆中5-羟色胺含量有关。当血浆中5-羟色胺浓度降低时,可引起颅内小动脉收缩,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偏头痛[2]。神经性头痛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大部分患者为两侧头痛,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患者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偏头痛属于血管性头痛中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发作性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临床上以阵发性一侧剧烈头痛为特点,发作时除头痛外,常伴有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畏寒、肢麻等症状。2/3以上的偏头痛患者为女性,多有偏头痛家族史。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此病乃风阳上扰,痰滞血瘀,络道阻滞,故以平肝息风、祛痰通络、活血化瘀为主。更以虫类息风止痛为主。方剂:天麻10g,钩藤30g,竹茹15 g,桃仁 10g,川芎 15g,细辛 3g,白芷 15g,全蝎 6g,蜈蚣 3g,地鳖虫9g,吴茱萸10g,胆南星15g。水煎服,每日1次。

2.2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率谷、头维、太冲、百会、合谷。用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

2.3 耳压疗法 以王不留行籽为刺激物的胶布块贴于耳穴上,取穴:肝、胆、神门、脑、枕、额、皮质下。3d换1次,嘱患者频频按压耳穴。

2.4 穴位注射 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用4号针头分次注入头部穴位和痛点,每日1次。

3 病案举例

杨某,女性,32岁。主诉:右侧头部反复发作性剧烈疼痛3年,就诊时头痛发作1d,发病前有劳累、受凉诱因,开始为隐痛,逐渐头痛加剧,痛连及耳后,痛苦面容,伴头昏、失眠、口苦、纳差、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此乃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头痛部位系胆经,治以平肝息风,祛痰通络。用综合治疗,中药:天麻10g,钩藤30g,竹茹 15g,桃仁 10g,川芎 15g,细辛 3g,白芷 15g。全蝎 6g,蜈蚣 3g,地鳖虫 9g,吴茱萸 10g,胆南星 15g。针刺:风池、率谷、头维、太冲、百会、合谷、阿是穴,留针30min,手法泻法。耳压:肝、胆、神门、脑、枕、皮质下,嘱频频按压。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穴位和痛点注射。治疗后当天头痛大减,3d头痛止,继治2个疗程(10次1个疗程),随访3个月未复发。

4 体 会

头风病的发病特点为在发作间歇期如常人,但若受到诱因刺激,可突发剧烈头痛,易反复发作。可见,头风病患者体内必然存在特定的发病基础。即肝阳上亢,痰滞血瘀,故治疗多以平肝潜阳,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主,中药天麻、钩藤镇肝息风;竹茹、胆南星化痰除湿;桃仁、川芎、细辛、白芷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全蝎、蜈蚣、地鳖虫为虫类药息风止痛;川芎、吴茱萸为引经药入少阳、厥阴两经。诸药合用达到平肝潜阳,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头风病头痛部位在足少阳胆经上,故取穴采用循经取穴,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能通脉活血、通络止痛,解除头痛。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有通络止痛作用,主治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率谷穴属足少阳胆经,主治偏头痛气血瘀阻型,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维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主治偏头痛,血管性头痛。太冲穴是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本病于肝关系密切故太冲穴也为必取之穴。百会穴临床上常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作用,配太阳穴治头痛,对于各种原因的头痛都可以选用合谷止痛。现代观察针刺对血管性头痛患者的颅内血流具有正性调整作用[3]。

同时穴位注射有双重作用,有刺激穴位的作用也有药物的作用,维生素B12注射液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全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参与神经组织中一种脂蛋白的形成,可营养神经。通过观察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最好,适用于顽固头风病。早在《灵枢·厥病》就有记述“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全身的器官组织在耳部都有投影反射区,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据《灵枢·口问》篇云“耳为宗脉之所聚”,即耳部与全身经络系统均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耳压这一“宗脉所聚”部位的刺激,可疏通全身经络系统,使气血调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头风病的发病特点为头痛顽固,屡发不止,迁延难愈,治疗棘手,这就提示医者在处方时应紧扣病机关键,数法并用,综合调治。所以综合治疗比单纯治疗效果更好,可标本兼治,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特别是对头痛难以耐受者,极大的减轻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针刺等治疗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在治疗头风病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且安全可靠。避免了长期服止痛药而产生成瘾性和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和止痛药治标不治本的弊端。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饮食因素和其它因素如情绪紧张、精神创伤、忧虑、焦虑、饥饿、失眠、外界环境差以及气候变化等有关。常见诱因有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睡眠不佳、气候变化、强光刺激、烈日照射、轻度低血糖、饮酒以及应用血管扩张药等。故预防调摄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减少发作次数。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28-29.

[2] 刘敏.辨证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2):83-84.

[3] 李慧敏.针刺对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底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针灸,1999,19(10):489-490.

猜你喜欢

偏头痛通络头痛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头痛怎样保健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会变身的烦恼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