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罐并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93例

2011-02-12教富娥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6期
关键词:特发性面瘫面神经

丛 科 教富娥

辽宁省凤城市中医院(辽宁凤城118100)

笔者2006-2009年采用针灸、拨罐并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93例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1]诊断标准,并排除Guillinain-Barre综合征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其中男性59例,女性34例;年龄16~79岁,平均(46.45±13.55)岁;病程 1~7d。

1.2 治疗方法 面部穴位:地仓、颊车、颧髎、太阳、阳白;颈项部穴位:肩井、大椎。背部穴位:肺俞、脾俞、肾俞。手足穴位:合谷、太冲。以上穴位轻针浅刺得气后不留针,针刺后拔罐。面部穴位取小号玻璃罐,用止血钳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右手握罐体,左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闪火即退出,迅速将罐吸拔于穴处,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如此反复吸拔5~6次,至皮肤潮红为度;颈项部穴位采用刺血拔罐,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各点刺上穴后,用闪火法以中号玻璃罐吸拔,留罐5min;背部穴位用闪火法吸拔肺俞、脾俞、肾俞,留罐10min。手足穴位采用闪火法小号玻璃罐吸拔,留罐5min。每日1次,4周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1]中标准进行疗效评定。Ⅰ级:正常(100%)。Ⅱ级:轻度功能障碍(99%~75%),仔细检查才发现患侧轻度无力,并可觉察到轻微的联合运动。Ⅲ级:轻、中度功能障碍(74%~50%),面部两侧有明显差别,患侧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可闭眼,但两侧明显不对称。Ⅳ级:中、重度功能障碍(49%~25%),患侧明显肌无力,双侧不对称,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也不能完全闭眼,用力时口角有不对称运动。Ⅴ级:重度功能障碍(24%~1%),静息时出现口角歪斜,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无运动,不能闭眼(或最大用力时只有轻微的眼睑运动),口角只有轻微的运动。Ⅵ级:全瘫(0%),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肌张力消失,不对称,无运动,无连带运动或患侧面部痉挛。

2 结 果

本组93例中,痊愈(Ⅰ~Ⅱ级:面部正常或轻度功能障碍)56例;显效(Ⅲ级:面部轻、中度功能障碍,或较前提高2级)28例,无效(Ⅳ~Ⅵ级:面部功能中重度障碍或全瘫)9例。总有效率90.32%。

3 讨 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能否针刺以及针刺手法轻重问题,现代医学多不主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用针刺治疗,认为针刺可能加重面神经水肿,而祖国医学主张早期针刺,可疏通阳明经气,避免久则经气瘀滞,但早期应少针、远刺、轻刺、浅刺。笔者采用针罐配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较好疗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面瘫”,《灵枢·经筋》叙述本病的特征为“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面瘫病机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络脉,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中医认为面瘫病机为本虚标实,病位在阳明、太阳二经,证属虚中夹实,虚中夹瘀。中医整体观认为局部病理变化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密切相关。《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邪气乘虚而入而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7d内呈进行性加重,5~7d症状达到高峰,此时机体正气亏损。针对此期病位表浅、正不胜邪的特点,采用针罐配合轻针浅刺疗法,在扶正祛邪的同时,又可防止“疾浅针深,内伤良肉”。取局部穴位拨罐,具有温经散寒、温阳通络的作用,其中,颈项部完骨穴靠近茎乳孔,对该穴行刺血拔罐,可消肿止痛,活血通络,能较快地消除面神经水肿;大椎为六阳经交会穴,肩井为手三阳经交会穴,二穴刺络拔罐可疏通阳明和少阳经气血,加快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处,属于太阳经,刺激背俞穴能振奋人体阳气,鼓邪外出,其中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故取肺俞、脾俞、肾俞可激发人体的卫气、后天与先天之气,起到扶正祛邪之功;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㖞斜最为有效。本临床观察表明针罐配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快,后遗症少。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0-231.

猜你喜欢

特发性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特发性腹痛一例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