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丙沙星治疗细菌性疾病60例疗效分析

2010-11-16刘锦宙

中外医疗 2010年22期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环丙沙星细菌

刘锦宙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滥用以及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临床上细菌性疾病越来越多,环丙沙星(CPFX)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DNA促旋酶而起杀菌作用[1]。我院应用环丙沙星治疗6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12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于2009年1~10月入我院收治,其中男性77例,女性4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包括:发病3d以内的急性细菌性肠道感染者,大便常规WBC≥3个/HP;大便次数每日多于3次,体温低于38.5℃;有高热、惊厥,体温39~42℃;镜检粪便中均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中等增高。排除有肝、肾及肺部疾病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分别给予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治疗,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病程等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2组均按统一标准控制饮食,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给予0.2g的环丙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24万u加葡萄糖液静脉注射,每日2次。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建立FOXPRO数据库,统计分析用SAS 6.12社会统计软件,用卡方检验进行定性资料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的比较

疗效评价采用以下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每日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镜检无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每日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基本正常,镜检脓球、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大便次数、性状及镜检无明显改善者[2]。以痊愈+好转合计计算治疗总有效率。2组比较结果见表1。

治疗组痊愈率55%(33/60),好转率41.7%(25/60),总有效为96.7%(58/60);对照组痊愈率35%(21/60),好转率48.3%(29/60),总有效为83.3%(50/60),2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对照组。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用药期间有2例出现恶心及轻度腹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2/60),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对照组有3例出现头晕、耳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0),治疗结束停药后上症消失。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1,P=0.396)。

3 讨论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临床常见病,特别是夏秋季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发病率更高。典型的菌痢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样大便及里急后重,但少数非典型病例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大便性状为黄稀样、水样或带少许黏液,在本研究中患者表现多符合上述特点。菌痢就其病理变化而言,痢疾杆菌进入胃肠道后,可被人体正常的胃酸、肠道正常菌群及局部分泌型IgA抗体杀灭与拮抗,若局部免疫力低,痢疾杆菌一旦侵入肠黏膜后形成炎症、坏死及溃疡,导致临床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3]。对于急性典型菌痢,尤其是毒痢,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临床医生应早期多次行大便培养,敏感抗生素的使用刻不容缓,在短期内及时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环丙沙星系喹诺酮类全合成广谱新型抗菌剂,它能抑制细菌DNA促旋酶,使菌体复制DNA受阻,同时破坏细菌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流失,因此不论细菌处于增殖期还是静止期,本药物均能将其迅速杀灭。临床实验表明,环丙沙星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更强的抗菌作用。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应用环丙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效果肯定,无明显的毒副反应,且给药方便,价格低廉,故可作为治疗急性菌痢的首选抗菌药而推广应用。

[1]朱朝敏,张爱华,陈申义.环丙沙星与吡哌酸对照治疗急性菌痢46例疗效及副作用观察[J].儿科药学,2000,6(3):18~20.

[2]彭文伟,李兰娟,乔光彦.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

[3]彭支玲.小儿中毒性菌痢的临床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08,11(2):128~129.

猜你喜欢

细菌性痢疾环丙沙星细菌
2004-2018年葫芦岛市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发生的影响研究*
新型Z型TiO2/Ag/Ag3PO4光催化剂的设计及其降解环丙沙星性能研究
伟大而隐秘的细菌
细菌大作战
某市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血清白细胞介素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肠杆菌科细菌环丙沙星耐药株与敏感株耐药性分析
环丙沙星在盐碱土中吸附特性的研究
Co2+催化超声/H2O2降解环丙沙星
细菌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