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用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4例临床观察

2010-06-19颜学德

中外医疗 2010年22期
关键词:脑脊髓膜炎利巴韦

颜学德

(湖北省洪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洪湖 43320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多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于春冬季,传染性强,可由呼吸道进入血循环,引起发热、呕吐、惊厥及头痛颈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多发生于儿童[1]。由于本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如不及时治疗以发展为暴发性脑膜炎,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流行性脑膜炎患者48例,24例采用综合治疗个体化用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先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48例(普通型40例,暴发型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3~35岁,平均11.5岁,采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综合治疗,治疗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32岁,平均10.8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治疗。所有病例经诊断均确诊为流脑。

1.2 临床表现

本组48例均出现发热(>38℃),头痛、恶心、呕吐症状,13例出现惊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或白细胞在正常范围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脑脊液外观呈脓样或浑浊样,糖和氯化物正常,蛋白量轻度增加,细胞计数30~500×106/L,脑脊液及细菌培养均未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成阴性。

1.3 治疗方法

所有流脑患者均采用青霉素800万单位或氨苄青霉素5g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脉滴注,磺胺嘧啶每日总量不应超过8g,首剂加倍,口服为总量的1/3~1/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500mg。治疗疗程为7~15d。并对严重暴发型流脑患者给予降颅压、抗休克、扩容治疗。

1.4 效果判定

诊断均符合2003年出版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2]。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完全消失,颅内压降低,脑脊液正常,为显效;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颅内压降低,脑脊液中白细胞含量高于正常,为有效;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症状未任何减轻,脑脊液没有改变,为无效。

表1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例(%)]

2 结果(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显效13例,显效率54.2%,有效8例,有效率33.3%,无效2例,无效率8.3%,死亡1例,死亡率4.2%,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11例,显效率45.8%,有效7例,有效率29.2%,无效4例,无效率16.7%,死亡2例,死亡率8.3%,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2组比较,治疗组用药从退热时间、头痛消失、临床症状消退的时间都优于对照组,在治疗中有10例患者出现轻微头痛和胃肠道不适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全部症状消失,没有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3例患者由于发生暴发性败血症、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死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传染性强。经呼吸道传播,脑膜炎球菌的菌毛与鼻咽部的柱状上皮的微绒毛结合,是脑膜炎球菌在宿主细胞表面寄生和繁殖,细菌侵入细胞和皮肤造成血管内的出血、梗死及细胞侵润,进入颅腔,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化脓性感染。

利巴韦林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单磷酸次嘌呤核苷脱氢酶的合成,使细胞和病毒复制所需要的嘌呤核苷酸减少、抑制DNA、RNA的复制和合成,而且利巴韦林能通过血脑屏障,对脑膜炎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起到有效的作用。但利巴韦林长期应用可引起骨髓和免疫抑制,所以在治疗时应短期、少量用药,对出现颅压增高和惊厥患者应配合降颅压药物(20%甘露醇)联合应用。而且要注意预防和防治,小儿应按时、及时接种疫苗,不去人多聚集之处,注意保护。

[1]杨绍荃,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0.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254~266.

猜你喜欢

脑脊髓膜炎利巴韦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慢性子宫内膜炎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小儿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早期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