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行思小札二则

2010-11-16王永国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解构秩序逻辑

■王永国

1.行思小札之一——“构”在行动

对于画家和设计师来说,“冓”字是最原初的概念和最本能的行为。单字象形的“冓”是“屋架两相对”和“架木而造屋”,有物、有形、有心,衍生出一系列的词语,如结构、解构、缔构、建构、机构;虚构、构图、构成、构造、构思、构想、构建,等等。实际上,静态的“构”意味着既定的和自在的秩序,过程中的分析与组织方法也无不表现为“构”的行动,体现或隐含在关于“构”的各种限定性和修饰性定义的构词之中,从而提供对绘画和设计的文字化概念研究的关键词。

1.1分析

结构的前提是对世界和事物的基本观察方法之一。

事物结构的稳定性,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用英文的构词方法研究汉语“结构”的构词,如“结-ed构”,即“所结的构”,则构成物是一种各要素的结合体。西方人的诗里说,只有上帝能创造一棵树。树表现了一种天然的、自在的结构形态,这里结构是创造世界的基本规律之一,世界是“被”(-ed)依照某种逻辑而结合起来的,并且具有某种稳定的形态和系统。便有哲学与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和美术与建筑学的“构成主义”。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事物结构的先验的认同和静态的观察。在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传达中,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于对“构图”和“构成”的解说。

尽管“结构主义”的结构是先验的,对结构之存在的臆测却几乎是屡试不爽的,“结构”便有预见性,而对具体的结构系统的认知和印证,却需要“解构”的先导,直如庖丁解牛时,行为上是基于对结构的深入了解,完成的却是由解构所经验的过程和结果。

五行俱全是一种结构上的完美,有时却是艺术上的乏味。解构消解目的并蔑视逻辑,唯要素不得不残留,扔它一地,一地却仍在,解构仍不能摆脱“构”,所以有人说Deconstruction是“缔构”,是知道“解”不能彻底,终不能无物。有物便有“构”,有天使也有大便──汉字的构形上,“大便”便是“天使”的解构之后的重组,“解”成一个怪圈。随意地就解构了因此是危险的,而只满足于停留在解构上也是荒诞的。但是,危险与荒诞亦是常在的,解构与结构同在,有刺激,有动力,极端于暴力,于非常之间体验生命的消亡和存在,消亡并存在于“解构—结构”的往复过程之中。

1.2组织

当“to结构”、“结而构”的时候,结构的发生过程是世界的形成过程。

因为有结构,所以可以虚构,虚构仍有结构的依据,是对世界的结构性观察的结果。

当虚构达到一定的“艺术真实”的时候,得到一个具体的结构,便是一种新的创造,是艺术家对上帝的追随,即对自然造物的礼敬,对自然逻辑的研究,这是“构思”,即结构性的思考。

构思的过程,是作品的创作中必须经过的技术性成分,艺术家必须研究色彩和空间的构成,从而美术表现为作品的构图,设计分解为材料的构造。从简单的、直觉的作品意识到构想主题,进而构思作品完成的过程、方法、材料和最终效果,这是每一位艺术家和设计家都经验过的、具有美学意味的职业生活。

构或“to构”从而是动态的。构的意愿和行为,与结构的先验性一般,几乎是天然的和本能的,渗透于几乎人类所有主动的行为。

构在行动,是艺术家所代表的人类的创造行为的原动力之一,上帝的选民之有史以来的基本的生活内容。如将材料以其自身逻辑组织为有功能目的之产品,是为建构;通过机构动员民众的参与而建立理想和和谐的社会组织,是为构建。

构所以是基于结构的组织方法。组织便有目的,目的决定逻辑的选择,无逻辑匹配的构想最终不能达成目的,意愿总是受到逻辑物质性的制约,在这一点上,上帝即使与艺术家宠儿也从不妥协,巴别塔所以只能留于文字和图画,通天的意愿只是符合文字和图形的二维逻辑。但是即便在二维空间上帝也无处不在,客观逻辑表现在构图的美学原理之中。

构所以是有原则的。

1.3秩序

设计与美术一样,是主动的目的性活动,需要对主题进行分析,需要对过程进行组织,目的为获得一个有秩序的成果。

塞尚说,“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忠实于视觉逻辑”[1],“一个艺术家通过全神贯注的‘探索研究’,应该有能力使这种混乱变得有条不紊,而艺术的本质就是使人们在视觉领域内获得这样一种秩序”,塞尚是在“用色彩去建立他的绘画表面和深度的整体结构”[2],这样要“有结构的秩序”,是构的真谛,是构的本真原则。

艺术种类的分别,因为其各自的“发生逻辑”之不同,而其中结构的观察和构思的组织却是相类似的。“从技术上说,没有单纯的观察。观察总是有‘发现’的目的,从而就没有纯粹感性的表达,从来没有纯粹感性的艺术的存留,拿起笔,就已经是理性的方式”[3]。

构的本质所以是理性的。

自然中,成形的结构稳定于秩序,人事的秩序却不是天然的,需要经过混乱、冲突、简化、妥协,才有均衡和稳定,才形成有机的系统结构和秩序;或者需要对既定秩序的反动,甚至是对旧有秩序的反叛,经过斗战而建构新的价值,这是产品设计的秩序目标的一般过程。绘画作品所表达的秩序却是相对的,比如有时自发地画一些东西,然后来理解,却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找到可靠的逻辑依据,因为,绘画的形式可以表达的,原是秩序的生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

所以有现代哲学家说,“现代派绘画早已脱离了可以客观地、科学地加以考察的那种古典主义审美标准,它的主题是表现个性,也只有具备强烈的个性倾向的人才能深入地欣赏”[4]。如此说来,那先验的结构方法哪里去了?是因为艺术家的精神解构了?又或许是对上帝跟随得太久,走得太近,艺术家本人和大众都需要时间来适应。

结构的观察,解构的分析,构思的组织,建构的秩序,“构”之艺术疆域广矣哉!

勇敢的艺术探索者们,Let’s构。

2.行思小札之二——“美哉手也”

美不是先验的,美是价值,对于清醒的人,美是自觉的行与思。

如果有先验的美,亦是本能所鹜趋之价值,如人类的基因活动本能地区别美与丑,荆轲说,美哉手也。基因是意志的一种物化形式,其中的对立是统一的,如宇宙的原点,时空没有分离,没有任何方面的“异化”。

美是异化,美是“审美”。美正像传染病一样,有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也即美是发生的,有审美对象,审美过程和审美主体。

2.1对象

异化开始的时候,美是移情的。

日月星辰,山峦大地,江河湖海,森林草场,飞禽走兽,鸟语鱼游,叶展花香,霜天酥地,其美万方,可都是为人所设?“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与君和干?

人类的生存本身原本没有终极的目的,对生活价值的判断之一,是艺术的存在以及对美的探求。美所以是人类对生存的理解和赞美,当幸福为众人所知晓的时候,幸福会变得更加美满,人类便这样爱屋及乌,爱了万物;艺术所以是天赋人权,艺术和文化,万灵之中唯独人类所能世代累积的有形和无形的财富,实际上是人类自我的赞赏和美化。

抽象的美依附于具体事物,正是普遍性蕴含于特殊性,美所以是物质的、相对的和可以转化的。

艺术发生时,人类首选欣赏自身的价值,形成人类自我中心的情感,然后移情为对外物的观察和感受,分辨了“自然艺术”与“人工艺术”,所以才会有“巧夺天工”的说法,但是反过来,本质的,人工艺术又如何不是自然艺术的延续。

艺术家引领人类美的意识,却天地苑囿,无所逃脱。艺术家却知道,万般皆下品,唯天地有大美。

2.2过程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需要艺术;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美的过程;艺术之种类千差万别,内中的美是同一的。

对艺术门类之分化产生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与不同门类的艺术品(或艺术表现)的物质性载体以及艺术价值的发生过程的差异有关,即外在的,艺术的发生与分化与工具的发展有着某些联系,而工具直接地来源于生活。最基本的工具,正是人的身体、感官和精神,佛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艺术的发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和刹那。很大程度上,艺术发展史见证了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和精神,从而唯物地说,艺术的发生,经历观察、认知、物化和感知的过程。如此便容易有唯心的意识。

由绘画艺术品所构成的世界,当画意超越画布载体之上以后,这个世界独立于物质的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塞尚所以才有“平行”的说法。艺术品本身所以是精神的物化,艺术品所期待的是理解和升华,在里“升华”的语义是准确的,艺术价值跨越一切中间形态而获得精神上的认同。

但是,从来就没有单纯的感知意识,艺术一事,仅依绘画为例,尽管以造型与色彩刺激视觉感官,本质却是理性的。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包括现象感知、主题构思、表达制作等潜在的心理变化和外在的行为表现,通常要经历反复的存废、修改与推敲研究,才能最终达成潜在的艺术价值。这其中,工具的技巧与对材料的理解是必需掌握的专业技能,而灵感的被捕捉,包括创作冲动、主题发现和表现方法,也是所有艺术创作者所期待的,这一切只能来自于长期的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

美的过程从而是物质的和理性的。

2.3主体

荆轲说,美哉手也。那一双手便被放在盘子里端给壮士,是美人被迫先为壮士断臂,风萧水寒。

美这样地被肢解,时间和不在场,使暴力也转化成为美学,残忍也成为壮烈。

审美所以有多元的主体。

美之本身,有没有终结的价值,如生存有没有终极目标?绝对的美是理想的、无相的和永恒的,美所以是过程的,如绝代佳人代代绝去,美却世世相传,美所以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美的价值便也在交换中形成。

自由、平等、博爱,也成为美的道德。有自由,才有美的生产的多元化主体;平等所以可以交换,或者可以度量交换;博爱也使审美的对象“渗透到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和刹那”。

美所以是人的明证[5],美的认同和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人互相沟通的途径之一,艺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行为。

美之为美,只因为人的存在,所以有艺术家的产生。

纯粹和职业的艺术家,原是替人类保存和宣扬理想的人。人类中总有一些具有天赋的感受力、非凡的献身精神并富于表达的冲动力的自然人群,艺术家的行为正典型地代表着人类这样一种生存现象。

敏锐的眼,灵巧的手,丰富的情,亢奋的性,执著的心,长寿的命,谁人有如此齐备的天赋才情去担当艺术的使命?所以艺术家更自由,艺术品更精粹,艺术生活也就成为一种个人生活的理想。而纯粹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的行动精神,以及艺术探索所发现、记录、传达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则同艺术家本身一样,是全人类的财富。

实际上,艺术家或隐或现地生存于大众之中,“艺术的纯粹”也需要由大众的艺术生活所凸显。使每一个人,在生活有剩余的时候,能够有机会、甚至偶然地或被迫地,获得资格去学习艺术和理解艺术,是艺术家将艺术普渡于人生的天职。

当艺术成为一种和谐社会的生活方式,便不只是艺术家能够创造艺术品,艺术家以其先锋精神和前卫工作,引领大众的生活,从而使大众在生活中亲近艺术,消费艺术,并成为新艺术产生的土壤。

如此是大众与艺术家互相需要、顶礼并供养之发愿情由,大众与艺术家互为佛陀,互为解脱,而最终的究竟只有一处,便是美之存在。

艺术与经济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两大经纬,几百年来,人类已经有了《资本论》和“为生产的金融学”,如果艺术是生活的结算单位,则“美学”正是“为生活的金融学”。

凭谁问,以如椽之笔,作一部《艺术资本论》?

谨此向哲学家致以画家的敬意。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注释

[1]许江,焦小健编.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p18

[2]常宁生.反叛与超载[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p59

[3]王永国,王一平.建筑美术训练的设计思维[J].艺术百家,2006,(7),p80

[4]邓晓芒.新批判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274

[5]易中天等.人的确证[M].出版社2006,(7),p80

猜你喜欢

解构秩序逻辑
还原
逻辑
解构“剧本杀”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秩序
心灵秩序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老师来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