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家书屋”贵在持久

2010-11-16刘效东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图书室活动室

■刘效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人们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加强,“农家书屋”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遍地开花。所谓“农家书屋”就是广大农民借阅书报刊的活动场所,其规模、功能虽不如图书馆那样门类齐全,但是她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因为她将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学科技、用科学技术种田的知识宝库,是为农民朋友提供知识信息的平台,是农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然,在“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始初,好多人对其能否持久,能否长期发挥作用而持怀疑态度。笔者认为,之所以有上述疑虑,是有历史依据的。当年农村团支部设立的“青年之家”活动室,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图书室”、“民兵活动室”等,95%以上是一哄而起,最终导致一哄而散,全是短命的形式主义的翻版。当时在农村,人们对各类活动室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 “春建立,夏垮台,秋天关门,冬天过了一有运动再重来。”好多图书室的书报刊流失殆尽,报架书橱散失严重,有限的资源白白浪费,其结果与建立“活动室”的初衷大相径庭。因此,历史阴影的笼罩,一直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从而导致今天出现怀疑观望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昔日现象的出现呢?笔者以为,主要受制于五个方面。

一是没有固定的场所。临时的居多,有的为应付检查突击准备;有的临时改头换面借场地搞走过场;有的一室几块牌子,上级哪个部门来检查就挂哪个部门的牌子。

二是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兼职的多,临时的多,人员不固定,必然带来工作上的雇用性和随意性,从而无责任心,更不要谈搞好管理了。

三是没有考虑具体的服务对象。所陈列的书报刊缺乏因地制宜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有的书刊自图书室建立的那一天起,几年都无人翻阅满是尘埃,纯粹是摆样子凑数字。

四是没有经费保障。没有固定的经费保障,导致新的书报刊长期得不到补充,陈旧的书报刊几年如一日的老面孔,滞后于形势发展及实际需求。有的苦于经费困难,发动群众捐书,当然这不排除是一种增书的办法,但捐书的结果往往是数量可观,质量低劣,过时的书刊占80%,复本率占20%以上。

五是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必要的可行的规章制度,必然带来实际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找到了制约“农家书屋”持久发展的症结,我们有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巩固和加强。衡量一个合格的 “农家书屋”,其必备的条件缺一不可。笔者认为:

首先要有一个长期固定的,有相对条件和一定活动面积的场所。所谓固定就是专用,不能作为“万能活动室”,或名曰“多功能活动室”;其次要配有专职固定的,事业心强的管理人员,有了专职固定的人员,要解决好他(她)们的报酬,他(她)们才能尽心尽责。好多乡村聘请退休教师任职,这不失为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举措;再其次要有明确服务对象,要搞调查研究,要真正为农民朋友所想,提供他们所需的,能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的信息和资料。一句话,要充分利用书报刊的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再者,经费保障是“农家书屋”能否持久的重中之重。要定期更新和补充书报刊,使其具有吸引的魅力;还有,制度的建立也是为巩固“农家书屋”提供保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章,就失去了工作的依据和措施,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并自始自终而贯之,其它的一切事宜将迎刃而解。

要让“农家书屋”健康发展焕发生机,以上五点设想虽算不上笔者的“独特见解”,也许还不全面,但对巩固“农家书屋”的持久发展,多少有一点启发和帮助,她虽不能‘治疗’百病,但针对这一“症状”,恐怕还是有一定的疗效。世间神医、妙方数不胜数,好的经验、方法不计其数,但愿“农家书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能健康、持久、稳步发展和巩固下去。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图书室活动室
地板滑雪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书的尊严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心灵鸡汤活动室
新时期下农家书屋的机遇与挑战
农家书屋伴随你——关于农村书屋的几点思考
浅析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党员活动室”因何灰尘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