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歌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浅谈新古典主义民歌

2010-11-16方鹂鹂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曲调民歌

■方鹂鹂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得每一名中国人为之自豪。而作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国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全过程,为其他民间音乐提供丰富的营养,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文化源泉。民歌,起源于并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民族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歌的发展也先后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作为新时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古典主义民歌正以其唯美的诗词、优雅的曲调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一.民歌的发展

同世界上任何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所以,它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汉代以后,民间歌曲的流传地域不断扩大,其体裁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秦汉间成立了专门音乐机构——“乐府”;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并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下,民间歌唱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宋元明清以来,一方面是原有的各种民歌体裁的继续传播,诸如农夫唱的“田歌”、渔夫的“渔歌”、山民的“山歌”、船夫的“船歌”等。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城镇商业经济日益繁盛民间小调体裁广泛流传。总之,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一方面是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民俗场景,其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已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其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烂、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走进新时期,一种特有的民歌——新古典主义民歌应运而生,该类民歌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的文化样式(古典文学、唐宋诗词等)完美的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打造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的音乐形式。近期,我发行了首张新古典主义民歌专辑《凤凰倾城》,借此机会,通过对唱片中新古典主义民歌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歌词的创新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民族,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传奇可以描述。不论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红颜往事,还是四大名著经典人物的爱恨情仇,随便请出一位就是赫赫有名。也许你曾为潇湘馆女主人的悲剧命运而一声叹息,也许你曾为昭君出塞风卷黄沙的悲苦落寞而唏嘘不已,也许你曾为知恩图报的鬼狐精灵而心生怜悯,也许你曾为西厢红娘的巧牵姻缘而啧啧称赞。正是由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创造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经典诗歌。然而,中华古典诗词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其文言文的特性,词曲往往艰涩难懂。为此,新古典主义民歌对此进行了改进,它以古老的诗词为基础,通过词作者自己的感悟,对诗词进行了再加工和再处理,增强了作品的通俗性,提高了乐曲的亲和力,真正达到了古典诗词通俗化的新高度。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我的专辑中就借用了《西厢记》的词曲并加以改造。“千年的月光,洒满了西厢”,短短两句话,穿越千年,情思悠长;“月下相遇,相思绵长,清风它难解我惆怅”,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表现出主人公相思的悲苦;“曲终人散,唯有我醉夕阳”。“你为谁清唱,一帘幽梦,独思量”。这些“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纵观整首歌词,华美秀丽而流畅自然,达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由始至终体现出新古典主义民歌歌词文采璀灿的语言特色。

《问江南》是我专辑中另一首颇有代表性的歌曲。它是一首以苏州评弹音乐元素为基调创作而成的爱情歌曲,一开始的引子—“依哟”,以特有的吴侬软语表现出江南秀美及江南好的似水柔情。全词由十六个问句组成,词作者巧妙地通过各种断句,生动地表达出歌词意境。我在演唱这首作品时,特别注意到这一特点,有意识的运用了声断气不断的发声技巧,展现了乐曲中各种若隐若现的断句,表达出歌词和曲调中的缠绵之情。

总之,新古典主义民歌的歌词通过吸收中国五千年经典的古典诗词,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既丰富多彩,又极具文采华章。两者完美结合,通俗、合律、自然流畅。

三.歌曲的创新

传统的民歌一般为口头即兴创作,一方面,它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随感而发,即兴编词,即兴的曲调,因而其音乐表现大多坦率、直露,很少使用迂回、委婉的表述方法。例如,山歌一般都是激情奔放,有时曲调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并任其自由倾泻,而没有太多的铺垫,也少对感情的节制。云南民歌《放马山歌》,一开始就是最高音3,全曲也只用了6123四个音;另一方面,民歌抒发的往往是歌唱者心中郁积已久而不得不发的强烈情感,因此它的音乐并不过多地讲究形式上的修饰,其表现手法比较粗朴、单纯。正如梁启超所说:“歌谣是不会作诗的人(至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极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

新古典主义民歌在曲风上有着自己的风格,它区别于普通的民歌,往往是多个地区民歌的一种互通,一种融合。例如,王洛宾先生就属于写新民歌曲调的人。他所写的歌曲人们一听就知道是新疆特色的,但其实他的歌有很多是根据新疆、青海的民歌曲调进行再加工,再创作的。再比如,《江河水》这首曲子,它是用两个曲牌编成的。原来有一个曲牌《江儿水》,后来跟另一个曲牌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什么戏曲音乐工作者在戏曲里可以根据西皮二黄的曲调创作新的剧目,而为什么民歌就不可以呢?因此,各类曲调的相互交融成为新古典主义民歌的一大特色。

我的专辑中有这样一首民歌《月下独酌》,其歌词借用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词,而作曲就引用了一些新的元素。首先利用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来表现李白半醉半醒时的迷离,地上的身影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也鲜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演唱前,我倾听了迪里拜尔老师对花腔使用上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使得自己在最终录音时能够更好地展现李白月下独酌时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清冷到激昂的意境。另外,这首歌在传统民歌的曲调基础上,引入了昆曲的元素。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并能得到广泛传播,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昆曲的这些特点使得这首歌的意境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

最后,再对新古典主义民歌做一个总体的概述:它不是什么概念,也不是教条,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追求。“古典”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如古诗词和现代文化结合,“新”是指编曲配器都是比较时尚的,节奏也是比较流行的。新古典主义是一种新的风格,是歌者对艺术方向新的追求。新古典主义民歌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给浮躁的现代人以启迪。人不该盲从于流行,要有自己的特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发展中求新求变。让我们期待更多的艺术人才能够加入到这个艺术阵营中,让中国的新古典主义民歌焕发时代的活力和生机。

猜你喜欢

新古典主义曲调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从《悭吝人》看莫里哀在美与典型问题上的艺术处理
“新古典主义”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新古典主义家居风尚
精选家庭的新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