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演员的想象力从何而来?
——通过对一个角色的解读谈起

2010-11-16刘效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范仲淹剧目想象力

■刘效

戏曲演员的想象力从何而来?
——通过对一个角色的解读谈起

■刘效

作为一个从事表演艺术的人来说,他是否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几乎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是对我们演员想象力的一次考校。这是因为这门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产物,从文本、导演、演员直到舞美乃至整体呈现,概莫能外。

作为一名昆剧演员来说,至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昆曲是一门传统艺术,古典剧目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换言之,接近当下生活的剧目几乎没有。(至少在我的艺术经历中)那么,当你要去扮演那一系列出没在上下几千年之间的历史人物时,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或者说你该如何去寻找这种依据呢?

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内,这始终是我面临的困惑之一。

记得自己曾经学习过一出剧目,《茶访》中的范仲淹,这是一个官员微服出访的故事,生活在现代的我,既无法去感知古代官员的种种外在、内在的具体状态,又根本无从体会所谓“伪装”过后的更为复杂的舞台表演依据。而当时自己尚处于刚刚进入学校学习表演的早期阶段,约十二、三岁的年龄,要弄明白这些问题真的是感觉比登天还难。只是依样画葫芦地完成了身段,唱念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呈现。

虽然也大概的知道了这个人物的基本面貌和行为依据,可是却无法表现出来。当然,这也取决于在理解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肤浅和不确定因素。

直到现在,这出戏自己再也没有在舞台上表演过。可是经过几十年来舞台经验的积累,许许多多角色的历练,包括对节奏和力度等各方面表演要素的全面理解,终于对这个角色有了比较准确而全面的把握。

回到开端时的标题,我认为应该是想象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帮助自己穿越了曾经的这么一个迷茫状态。

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官员身份。二.微服私访(即伪装身份,另一种面目的呈现。但是范仲淹气质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却仍然会在许多不经意处以自然流露出来。)

我认为想象力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在这个角色上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来获得最初的概念,一.学戏时期老师们传授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感悟,二.对所有影视作品以及兄弟剧种中类似人物的观察,三.在文学作品,更确切的说是这个角色所真实存世的作品中去寻找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很幸运的是,范仲淹留下了一些经典作品,这对我来说获益匪浅,同时也至关重要。)

这是我所能确定的几种方法。但是实际上问题只解决了一半。理解是一回事,而体现、或者说准确而生动地体现则又是另一回事。当然,这已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暂且略过。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那就是积淀。所谓欲速则不达,不得不承认,如果当时就要我到舞台上去充满信心地饰演范仲淹,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的画面和感觉都还没有完全成型,只是略有了解而已。但是在经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原先的某些印象却极有可能在经过了长久的和不间断的思考之后逐步固定下来,并反映到自己的舞台行动中去。

其实这样的想象过程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因为说到底,范仲淹有谁见过呢?谁也没有见过,那么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个可供大家参照的实例存在。一万个人对于范仲淹可能会产生出一万种想象,所不同的是,只有演员是依照得出的结论把这个人物活生生的再现出来。这对于表演者来说,应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可以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而另一方面,假如他的想象和思考是缺少底蕴的产物,那么又怎么可能得到认可呢?

前面说到的三个途径,还必须最终通过舞台上的呈现来展示,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只不过这时候更为直接和富有力量感。如果你已经感觉到这个人物的一切应该是怎样来活动的。(在舞台上)也许,这时才是真正检验你的想象力是否合格的一个节点。因此演员有的时候真的是非常非常幸福的,就是因为他一直处在一个创造和反馈的氛围中,或者说他一直在发挥着自己的全部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以确立自己的价值,一种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价值。

希望有一天,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思考和想象之后,我能继续踏上舞台,来演绎自己所解读的这一个“范仲淹”。

猜你喜欢

范仲淹剧目想象力
范仲淹画粥苦读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想象力
官场圣人范仲淹
范仲淹苦读轶事
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