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德海先生琵琶演奏技巧的创新

2010-11-16郭燕玲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琵琶乐曲气息

■郭燕玲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享誉海内外。作为当代琵琶界一位卓越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他博采众长,继承传统,立足发展,勇于创新,在演奏、教学、创作、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德海1937年生于上海,祖籍河北沧县。他在中学时就酷爱民间音乐,并表现了突出的音乐才能。13岁时开始学二胡、笛子等乐器,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除继续师从林石城学习之外,还先后师从无锡派曹安和先生、汪派孙裕德先生、平湖派杨大钧先生,充分吸取先辈之长,完美发挥自己的演奏风格。

一.思想上的创新

刘德海先生虽然已年逾古稀,但他的艺术探索仍不减当年。他的这些探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演奏风格与流派

刘德海先生说:“世上决无独源独流,无源难成流;有源有流而继承者不当,可能断流;一孔之见而自封派别者,徒然误人子弟,自欺欺人。”(见刘德海《凿河篇》)刘德海先生最早接受音乐教育是受江南丝竹和江南民间戏曲音乐的熏陶,对江南民间音乐有着深刻、鲜活的理解,又继承了他第一位琵琶专业老师,浦东派林石城先生清丽灵巧的琵琶演奏风格。随后,他又随杨大钧、曹安和、孙裕德等名师学习。这些名师中,杨大钧属平湖派、曹安和属无锡派、孙裕德属汪派,而曹安和是刘天华的嫡传,刘天华曾得到崇明派沈肇洲的亲授,因此,江南琵琶“五大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刘先生都认真学习过,“转益多师是吾师”,所以,刘德海先生的琵琶演奏风格是集江南派琵琶的大成。“师其意,得其神”,刘德海先生的观点是“流派就是要流动,流派不能变成宗派。”这引用程舞嘉的话充分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在他身上,正是这些集众家之所长的特点,使刘德海先生的琵琶演奏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跳出了门派的巢臼,摒弃了那种守旧的“一板一眼”的演奏方式,与现代化、社会化的新世纪气息紧密相连,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2.音乐情感的科学化

音乐情感的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琵琶演奏中也不例外。它通过演奏家娴熟的技巧,将富有情感内涵的美妙乐曲传达给观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演奏者要准确而完整地表现出乐曲的内涵,就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分析作品,了解作品背景,把握音乐的内在情感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去理解,体验音乐的情感内涵,同时要恰当地运用诸如速度处理、力度处理、音色处理、气息运用等表现手段,将音乐的对比变化合理地纳入完整的艺术构思中,使内心艺术构思与外部演奏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而又自然的表现作品情感的发展和变化。刘德海先生还讲:“弦上奥妙在弦外,弦外即世界。”“世界之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奇妙的大自然,日月星空、山水草木、花鸟虫鱼……都是美好的事物,将我们身至其中,去感悟,去享受,去用心寻找里面的艺术规律。

二.乐曲的创新

他将琵琶创作从一般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政治要求,扩展到一个“以人为本”的、更为宽广的领域。在他的这些创作中包含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回顾和眷恋,对历史和宗教传说的追踪,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对民间习俗的生动写照。在他的创作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还将听众的视野引向了古代、民间、宗教,和一度在中国近现代琵琶音乐创作所缺乏的那种 “返朴归真”的琵琶特色。

他的这些创作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构思即音调和结构上的古今中外的自由融合、形象塑造上的偏重于对独特意境的追求(这一点既与中国古代艺术接近,也与西方现代艺术接近)。在他的创作中可以听到中国与外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间歌舞与戏曲等各种音调;在他的创作中既运用了我国传统乐曲中典型的“曲牌连缀”和“板式演变”的原则,也可以感受到西方音乐中典型的“主题贯穿”和“呈示、对比、再现”的结构因素;在他的创作中既使人们感受到古代琵琶武曲(如《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那种威武、刚强的武士气质,又可以听到古代琵琶文曲(如《浔阳夜月》、《青莲乐府》、《月儿高》等)那种幽雅、清淡、高洁的文人气质。

1.即兴创作与演奏

刘德海的这些琵琶新创作又是建立在他对琵琶演奏技巧大胆创新的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演奏家从事创作的那种特殊的“即兴性”。中国古琴音乐的演奏离不开演奏者的即兴“打谱”,这说明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在表演与创作上密不可分的基本特质——器乐创作离不开对器乐演奏。关于刘德海在琵琶弹奏技术上的创新,现在已开始有了一些理论性的研究和讨论。无疑,这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当然,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这是能否全面总结刘德海多年潜心进行艺术创新实践的关键之所在。既然是新生事物,它必然还不是十全十美的;既然是理论总结,它必然需要科学地指出其推动历史前进的一面,也需要指出其还不够完善的一面。刘德海的可贵之处就是他从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还在不停地前进。任何艺术创新都是来源于辛勤的艺术实践,任何艺术创新的客观承认也必须通过反复而广泛的艺术实践的实际检验。如果说,刘德海80年代以来的创作是我国琵琶新创作从 “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除了文字性的理论总结外,更需要通过实际表演和教学实践来给予证实。这几年在这方面有关单位做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这仅仅是在中国琵琶事业发展上揭开的新的一页的开端。

2.气息控制与音乐表现的关系

刘德海在演奏古曲《十里埋伏》和《霸王卸甲》时,虽然这两首乐曲都是描写秦末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垓下之争的战争场面的琵琶武曲,但是所表现的音乐情绪迥异。《十面埋伏》是描写刘邦得胜的乐曲,乐曲开始的音乐及所表现的情绪是激越、高亢的,预示着凯旋、预示着胜利,因此讲究气息的停顿与迸发,要有爆发力和冲击力。《霸王卸甲》同样是描写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也是采用写实手法而铺叙西楚霸王战败情景的。但是,此曲站在同情和赞颂楚军的立场,着力表现和渲染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慨以及楚军的英烈悲壮。由于《霸王卸甲》描写的侧重面不同,角度不同,因此气要沉,释放要相对慢些。全曲开始在低音区,音色选择要浑厚、情绪要求庄严肃穆,暗示着一种悲剧性的结局。气息的运用要深沉而凝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现乐曲的情绪、风格及人物的命运。由于乐曲的抑扬变化、情绪布局、动作选择、音色取向、音乐律动及音乐表现等,都离不开气息的影响与支撑,刘德海先生抓住了气息的变化,注意气息的合理运用,掌握该舒展时舒展,该流畅时流畅,该提则提,该屏则屏,该松则松的原则,把乐曲的神韵充分表现出来,做到形神兼备。刘德海先生善于借鉴、吸纳其他学科与姊妹艺术的精华,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琵琶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研究刘德海丰富多样、求变创新的琵琶演奏技巧手法都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理论水平。它必将对整个琵琶艺术事业的继承、弘扬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所以说: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是中国五十年代末期成长起来的优秀演奏家。也是琵琶艺术发展创新中卓越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人们心中的琵琶大师和国宝。

猜你喜欢

琵琶乐曲气息
蕾丝气息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春的气息”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悲伤的乐曲
“琵琶”和“枇杷”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