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意象化类型人物创作之奥秘

2010-11-16梁永安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性格特征行当人物性格

■梁永安

中国戏曲的人物形象是意象化类型人物。意象化类型人物是戏曲演员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是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单一的人物形象。这种单向性的人物形象体现出独特的道德理想之美、性格鲜明之美和变形传神之美。通过对立意、心象、意象的分析,可以了解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创作方法的奥秘。

何谓意象化类型人物

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即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的意象化类型人物,意象化类型人物的造型方法和审美趣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和审美特点。为了论述戏曲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我们首先要界定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内涵。

意象化类型人物,是指根据演员的主观意念,遵循戏曲行当的独特规律,单向性地表现某种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戏曲演员根据立意、抽取人物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加以突出、渲染,而把人物性格中与此对立的其他方面加以淡化、甚至取消。这样,人物就具有类型化特征。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定义包含以下内容:

1.意象化类型人物是演员主观思维的产物。

所谓意象化,就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戏曲演员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念来处理自然时,就会产生意象化。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戏曲演员能够摆脱自然的限制,去创造高度变形而又极其传神的意象化类型人物。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对不是对现实世界中人物的摹仿,而是戏曲演员主观思维创造的产物。歌德说,没有哪一个诗人真正认识他所描绘的那些历史人物,纵使认识,他也很难利用他所认识的那种形象。诗人必须知道他想要产生的效果,从而调整所写的人物性格。

在戏曲舞台上,有许多“牛鬼蛇神”等意象化类型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更不是对现实世界中物像的摹仿,而是戏曲演员主观想像的产物。

2.意象化类型人物具有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单向性。

所谓类型人物就是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单一的人物形象。当这种单一的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反复出现并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某一类人物特征时,角色就成为意象化类型人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也是复杂多变的。戏曲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没有照搬生活的原貌去表现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是对人物形象做了简约化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艺术家“体会到并区别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有系统地更动各个部分原有的关系,使特征更显著更居于主导地位。”戏曲演员在道德标尺的规范下,强化角色的某种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削弱与此无关的或与此相反的特征。因此,意象化类型人物呈现出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单向性。如为了突出民族英雄岳飞沉稳的性格特征,就强化了他身上的威严、凝重、坚毅、沉着的气质,弱化了人物性格中勇猛、暴烈、骄躁等色彩。这样岳飞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更鲜明、更突出。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不存在崇高与卑劣、善与恶等道德因素截然对立的现象。也不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某些人物虽具有多种性格特点,但诸多性格本质仍是单向性的。

3.意象化类型人物符合戏曲行当的特性。

戏曲艺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行当。随着舞台上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的日益复杂,戏曲行当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行当既是塑找造意象化类型人物的结果又是创作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基础。每个行当都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不同的行当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人物品格和气质。如青衣的贤淑端庄,花旦的机敏娇媚;老生的文雅庄严;武生的英武正派;花脸的刚直粗暴;小丑的阴险滑稽等戏曲演员在创造角色时,必须根据戏曲行当的特征来进行创造。因此,在戏曲中,每个演员都从属于某一种行当,每个行当又汇集了许多刻画类型人物的程式和技巧。在塑造意象化类型人物时,戏曲演员首先要看他扮演的角色属于什么类型,然后把类型人物划分到相应的行当中。这样,不同行当的演员就可以运用不同的程式和技巧去创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行当类型的基础上,戏曲演员要同中求异寻找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而细致地刻画人物个性,最终达到类型与个性的统一。

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1.意象化类型人物虽不能表现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却能彰显简约的道德理想之美。

戏曲艺术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戏曲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也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戏曲演员按照道德化的原则和自我的主观感情,将人物的道德品质加以概括和抽象,使之理想化。当意象化类型人物从正面表达戏曲演员的理想时就会体现出一种道德之美。

意象化类型人物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心理“情结”,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在孙悟空、武松、赵子龙、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岳飞、杨继业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人民大众的“英雄情结”;在包公、海瑞、诸葛亮、魏征等人物形象中,体现出人民大众的“清官情结”和“贤臣情结”;在祝英台、白素贞人物形象中,体现出人民大众的“爱情情结”。在这些“情结”中,普遍体现出“善”的道德主题。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戏剧化的大团结,还是悲剧结局,正面人物所代表的“善”的力量最终战胜“恶”的力量。即使是窦娥、敫桂英、李慧娘这样的人物,她们在死后也会变为鬼魂来扬善惩恶。这些意象化类型人物体现出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之美,他们身上所包含的道德观念不断转化为集体无意识,重新积淀在民族的血液中,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理想的心理“情结”。

类型人物的产生,主要是受到了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封建时代,儒家文化不仅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还渗入国民的血液中,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对人作出不同类型的价值判断。戏曲演员在塑造正面人物时常用仰视的表现方法,使人物的道德品质尽可能的完美;在塑造反面人物时则用俯视的表现方法,主要是为了从反面来衬托正面人物美好的道德情操。反面人物的道德越恶劣,越能以恶衬善,以丑映美,使正面人物的道德品质显得更完美。

2.实际生活中,性格鲜明之美是无限丰富复杂的。

在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性格特征会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物关系中表现出来。而戏曲舞台上的人物性格却简单的多。在古典戏曲中,戏曲演员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和完整性。而追求人物性格的类型性、鲜明性。在戏曲艺术中,人物的魅力在于表现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观众以感觉上的逼真性。所以,某些优秀的戏曲演员表演角色被观众称为“活诸葛”、“活赵云”、“活曹操”、“活武松”、“活蒋干”等。

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两种感觉。一种是具体感觉,一种是抽象感觉。具体感觉是对事物比较全面的感觉;抽象感觉是直接挑选出事物最为突出的感觉特征,使之成为唯一或主要的意识内容。抽象感觉依据自己的原理不断提升,最后达到具体感觉不可能达到的净化程度。根据具体感觉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易成为典型人物;根据抽象感觉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易成为类型人物。戏曲作者(一度创作)、演员(二度创作)和观众(三度创作)习惯于抽象感觉。受这种感觉方式的影响,戏曲演员在创造角色时,会有意无意把人物划分为不同的性格类别,使无限复杂的性格趋于单纯,达到性格鲜明之美。

人物性格单纯性并没有破坏人物的真实性。因为,单纯性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戏曲演员总是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一方面,进行具体而夸张的描写,可达到变形传神的目的。

猜你喜欢

性格特征行当人物性格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从人际功能视角分析唐顿庄园男主人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理解真情 个性刻画
《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性格特征探讨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解读《愤怒的回顾》中吉米愤怒的原因
琼剧老生漫议
扬剧青衣概说
葫芦丝乐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