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艺术市场规律探索民族乐团特色之路

2010-11-16毛炳民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乐团民族音乐南京

■毛炳民

南京民族乐团自建团以来,始终把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重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弘扬民族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前提下科学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2007年初南京市民族乐团被定为南京市属文艺团体改革试点单位;2009年正式改制为南京民族乐团有限公司;乐团全体职工,清醒地认识到,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的是为了使文化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转变。改制改掉的不是单位的事业,而是为了使乐团的发展更具有市场意识和市场的占有率。要求乐团的艺术产品充分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能够成为一张城市的文化名片。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乐团才能在短短两年里创作排演了反应南京山水城林的民族交响诗画“金陵风韵”和“虎跃金陵”等几十场大型专场民族音乐会奉献给南京、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听众们。乐团的规模也由25人发展到60人左右的中型规模的国内一流的职业化民族乐团。

我们民乐人坚信,民族音乐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和情趣。她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负有与文化核心的紧密关系,具有民族的生命功能意义,与民族血脉相连,所以要把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来对待,来解读。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在不断变化,人们的思维也在变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各国各民族都以这种理念,结构和发展各自的 “音乐”文化,并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参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大平台并对话。确立自主,走“民族乐团”自己的路,探索、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民族音乐艺术的特性与市场价值,是乐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乐团的繁荣发展,应通过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着力从市场上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充足的发展后劲,在艺术生产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实现自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形成发展中独立的扩大再生产,努力打造市场品牌“秀色国乐”,是一种音乐市场定位即“民族化,流行化,时尚化”,以崭新的形式面貌。“08弦歌”专场民族音乐会,就是与经济发展的形势及大众消费的喜好、审美等方面密切地联系而定位打造的一台时尚民乐。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的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国际间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激荡更加激烈。由此,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必须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推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去占有市场,我们应当看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无可取代的。在南京这座文明古城,拥有一支中型规模的民族乐团,也是尤为必要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说:“在艺术这些伟大的王国中,音乐的王国是中国。”的确中国有权利自豪,因为早在数千年以前已达到其他民族很晚才能达到的,或者至今未能达到的音乐文化水平,例如“编钟古乐”。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们,在法国巴黎集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里表述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报载,目前全世界共建有249所孔子学校,包括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迄今仍方兴未艾)孔子的善艺理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也是世界各孔子学院的必修课。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化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在人类的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随着江苏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南京民族乐团的发展,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走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中国重点表演团体之一的南京民族乐团,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质,充满感情地学习,继承,探究,开拓,努力实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作品的效益最大化,多创作,多演出,多出优秀人才,寻求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

猜你喜欢

乐团民族音乐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南京大闯关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滚烫的交响灵魂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