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时尚中的新中国风

2010-11-14余卫华

丝绸 2010年11期
关键词:后现代时尚服装

余卫华

(黄石理工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西方时尚中的新中国风

余卫华

(黄石理工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风”始终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继17、18世纪之后,当今西方时尚界中国风潮再度流行。然而,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时尚中国风呈现出了新的艺术景观。在考察西方时装界新中国风流行文化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中国风的缘起,探讨了西方时尚新中国风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

西方;时尚;设计;新中国风;中西方文化交流

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生过一段插曲:欧洲产生了一种东方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这就是“中国风格”或“中国风”[1]。籍由航海交易的中国瓷器、丝绸所建立的视觉形象,欧洲掀起了一股持续近两个世纪的争相仿效“中国风”的流行热潮。随着18世纪晚期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中国风设计才逐渐退出欧洲的流行舞台。长久以来,东方元素多是作为西风盛行的调剂品而偶然被设计师们提及,并未持续地形成潮流。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上再次兴起。在服装领域,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中国风”愈演愈烈,成为这个奢华当道、热闹缤纷的世界里让人驻足欣赏的美丽风景。

1 西方时尚新中国风的缘起

中国风源于法语词汇Chinoiserie,从艺术史的角度而言,意指追求中国情调、强调精致装饰和繁复样式的艺术风格,在室内装饰、绘画、陶瓷、纺织和建筑等方面都有应用。在服装领域,中国风主要表现于纺织品纹样、服装款式和色彩的设计[2]。从艺术本质来看,中国风并非纯正的中国风格,而是西方对中国趣味的想象性诠释。基于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和对中国风土人情的丰富想象,欧洲人将中国元素与他们自己传统的构图方法和审美情趣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典雅、华丽、充满异国情调的装饰风格。

继17、18世纪之后,当今时尚界中国风潮再度兴起。但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中国风不再迷恋于对繁复样式的极力追求,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质和文化内涵。设计师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兼具中国趣味和现代感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新中国风”。当今西方时尚界新中国风的兴盛绝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1.1 西方反现代思想的弥漫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问题丛生:国际能源问题、环境污染、移民浪潮、道德沦丧、国际恐怖主义等。各种社会主张和理想严重对立,种族之间、宗教之间、政治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文化矛盾日益尖锐,从而引发了反现代化、反西方中心主义、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潮。在自己的历史与文化面临困境时,西方国家策略或权宜地假借异国以反拨现实。在服装领域,异质时尚符码和情怀与流行时尚文化相结合,新中国风也就应运而生。

1.2 对中国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自17世纪以来,西方就向往神秘而遥远的东方古国,设计师们崇尚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装饰艺术风格,并且从花朵、竹子、孔雀、窗格等图案上寻找灵感。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悠远文明和飞速发展深深地吸引着西方设计师。在创意和设计上,他们越来越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敬意。正如约翰·加里阿诺所说,中国是他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三年前,我来到中国,一路上充满惊奇。我完全被那些传统与现代、高科技和精致考究的结合所吸引。对我来说,这种在建设未来的同时尊重传统的能力,古代和现代和谐对比,真是天堂!这也正是我希望通过我的服装设计来表达的东西[3]。

1.3 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新中国风的盛行是由文化吸引决定的,更是由市场决定的。随着中国经济的日渐崛起,巨大的消费品市场令人心动。近年来,中国国内消费以每年17%~18%的速度增长,超过GDP增速。预计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规模将在2015年超过日本,并在202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公众消费能力的不断升级,正令中国从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大国变身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服饰消费市场。基于对中国服装市场前景的普遍看好,国际服装业巨头正在加速抢滩。而蕴涵中国元素的现代性设计,无疑最能引起中国消费者深层次的价值共鸣,新中国风的流行也就顺理成章。

2 西方时尚新中国风的设计风格

2.1 华丽中国风

这类风格灵感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宫廷服装或现代旗袍晚礼服,给人以雍容、华贵、神圣、庄严的服饰印象。常运用相当华美的素材(如金银丝织物、锦缎、丝绸、貂毛等),精致的装饰设计(如:盘扣、流穗、滚边、刺绣等),富丽而张扬的色彩(如:金、银、紫、红等),来塑造浓厚的奢华效果。

如图1,Jean Paul Gaultier设计的无肩改良型旗袍,极富光泽感的金黄色丝绸面料印上极具中国情调的墨菊图案,搭配淡红色的薄纱披肩,华丽中弥漫着复古气息。图2,Balenciaga设计师Nicolas Ghesquiere融合了宝塔肩与旗袍的设计,在蝴蝶兰、一品红、三色堇、金合欢的簇拥下,截取旗袍的立领、斜襟烘托了夸张而富建筑感的宝塔肩,呈现出艳丽的中式奢华。

图1 Jean Paul Gaultier2004春夏Fig.1 Jean Paul Gaultier in Spring and Summer, 2004

图2 Balenciaga 2008春夏Fig.2 Balenciaga in Spring and Summer, 2008

2.2 简约中国风

这类风格将东方精神与西式剪裁相结合,给人以含蓄、优雅、简洁、实用的服饰印象。没有太多复杂的设计,时常以简洁的线条出现,但非常重视装饰性、技术性强的局部处理手法。色彩以浅蓝、浅紫、粉橙、白等为主,犹如中国水墨画般清淡而富有魅力。

如图3,华裔设计师Vivianne Tam设计的齐膝无袖连衣裙,彩绘的梅花图案取材自中国国画,简洁而素雅。图4,Prada将中式服装里小立领、连袖、斜襟等元素相结合,塑造了自然、简约的新中式风格。

2.3 后现代中国风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中国风呈现出更多后现代流行时尚的文化景观。后现代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4],它破坏了现代主义建立起来的审美标准,消除了“中心”,将设计的意义扩大到“多元”的范围[5]。后现代设计有意无意地打破了传统中国风的固定模式,将中华民族的典型样式、线条、色彩、纹样等当作一种符号、语汇,通过解构、折衷、讽喻和犬儒主义等后现代的设计手法,呈现出冲突性组合、凌乱断裂感及逆转性思考的特质,从而实现对现代功能性服饰千篇一律的抵御和反叛。

图3 Vivianne Tam 2009春夏Fig.3 Vivianne Tam in Spring and Summer, 2009

图4 Prada 2003春夏Fig.4 Prada in Spring and Summer, 2003

如图5,Hussein Chalayan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为灵感来源,采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手法,将中国民族服装和黑色西装扯解、分割,然后进行拼合、重构,极具颠覆性。前片和裙摆粗糙的毛边、杂乱的线迹都暴露在外,看上去像未完成的半成品,展示了一种不完整的残缺美。而图6中,Jean Paul Gaultier2010秋冬后现代设计作品,内衬丝质中国风图案的厚呢短大衣混搭旗袍裙,街头时尚的霓虹绿丝袜配以砖红色牛仔短靴,与非洲图案的穆斯林款头巾产生空间错位。Jean Paul Gaultier以朋克式的激进手法,将多种民族服饰元素折衷、融合、拼凑,夸张而诙谐,古典与现代的时空交错令人叹为观止。

图5 Hussein Chalayan 2002秋冬Fig.5 Hussein Chalayan in Autumn and Winter, 2002

图6 Jean Paul Gaultier 2010秋冬Fig.6 Jean Paul Gaultier in Autumn and Winter, 2010

3 西方时尚新中国风的设计手法

西方时尚新中国风设计努力探寻新的设计视角和审美情趣,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风设计可以看出,其运用手法已非墨守成规。

3.1 造型与结构

西方时尚中国风设计在服装造型与结构的表现手法上与设计风格相一致,且在技术上尝试各种方法和形态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在造型设计上,华丽中国风多借用中式服装的外观形式,放弃其传统工艺及功能性。近年来,晚清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甚至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外形成为主要灵感来源,如宝塔肩、旗袍领、斜襟、短袄等。简约中国风多保持现代时装的外形轮廓,然后借鉴中国造型元素加以局部改进。但撷取的造型元素往往并非直接来自中国文化,而是采取一种意象,一种对中国的遐思和幻化。后现代中国风多将中国传统的服装款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出新的服装结构,形成破碎或混杂的空间和形态。一件服装作品很可能是多文化的组合与堆积,这正是后现代所强调的异质化、多元化和界线的解构等特性,它消除了种族、性别和时空的藩篱。

3.2 面料与色彩

西方时尚新中国风设计强调赋予材料和色彩各种人文涵义和组合特性。

在素材的使用上,通常加上充满中国风情的细节,如:中国织锦、莨绸、民间土布等,或在布料上绘有中国文字、山水画、花鸟画或龙凤纹、中国卷草、牡丹、荷花和吉祥图案等。作为中国意象,这些传统素材通常根据设计风格被重新分解、萃取、拼贴。

在色彩设计上,华丽中国风多偏向中国传统色系,如:中国红、青花蓝、琉璃黄、橘红、紫、白等。常配以金、银及丰富的闪光色,以强调豪华、高贵之感。简约中国风常采用深灰蓝、青花蓝、淡绿、灰褐、白灰、黑等,以简练的配色来表现服装高雅的品位。后现代中国风常采用艳俗的色彩,且进行强对比,摒弃了同性调和、主调调和、对比调和、无彩色调和等基本原则,以造成一种颤动、戏谑、混乱的色彩视觉效果。

3.3 装饰设计

西方时尚新中国风设计注重装饰的符号性与丰富性,各种装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的装饰手法(如手工刺绣、盘扣、滚边、手工印染、京剧脸谱、清代朝珠等),常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时尚的点缀。华丽中国风常与层层叠叠的荷叶边、镂空、流苏、羽毛、蕾丝花边、金银首饰等相搭配,较少采用拉链、金属纽扣等具有现代机能感的处理方法。简约中国风常通过中国结、玉佩、缨穗,素净的花朵、花边等装饰来突出中国情调。后现代中国风则常常采用大杂烩式的手法,将中国符号混搭其他民族元素,给人以装饰过剩的印象,在戏谑、诙谐、玩笑、欢愉和艳俗中创造了新的服装艺术情景和设计语言。

4 结 语

从当下服装流行文化现象观察,自西方吹起的时尚新中国风,多以西方的视角对中国文化作出了想象性诠释。时装作品中的“中国”往往被减省为符号,传统文化根源被转变成流行时尚新奇的异国符码而遭到肤浅的挪用。或许,一味责难其背后不照篇章、背离史实的思维模式有失偏颇。毕竟,西方时尚新中国风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云山雾罩,在不断地颠覆与创造中演绎出了千变万化的时尚景观。

[1]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

[2]包铭新.欧洲纺织品和服装的中国风[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7(1):91-97.

[3]陈东妮.2005时尚界东方元素再露面[N].新闻午报,2005-09-30(B4).

[4]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2.

[5]包铭新,曹喆.国外后现代服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杜,2001:31.

New Chinese Wind of the Western Fashion

YU Wei-hua

(College of Fine Arts, 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ngshi 435003,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Chinese wind" is always an interesting topic. After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China fashion came back in the west fashion world.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historical context, fashionable Chinese wind took on a new art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pop culture phenomenon of "Chinese wind" in western fashion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Chinese wind", and probes into the design style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 of new Chinese wind in western fashion.

The west; Fashion; Design; New Chinese wind; Cultural exchange for east and west

TS941.12

A

1001-7003(2010)11-0032-04

2010-09-03

余卫华(1968-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历史及理论。

猜你喜欢

后现代时尚服装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让人心碎的服装
90后现代病症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