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海洋探寻人类未来之路

2010-10-18资料整理沈婷婷

海洋世界 2010年6期
关键词:鱼群海洋人类

资料整理/沈婷婷

走向海洋探寻人类未来之路

资料整理/沈婷婷

科幻电影 未来水世界曾描绘出人类在失去所有的陆地后,只能漂流生活在海洋之中的悲观未来。它在带给我们精神上巨大震撼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人与海洋关系的认真思考。究竟如何探寻人类在海洋上的发展,是我们亟需正视的问题。

探求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个让无数科学家都着迷的课题,从人类现有的认知来看,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大海。生物的进化历程表明,海洋是生命的诞生和孕育之地。海洋不但占据了地球71%的表面积,而且提供了99%的生物可栖息的地方。

海洋不但是海洋生物的庇护所,而且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提供给人类食物的同时,海洋还主宰着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物质循环,是地球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角度追溯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人类不但喜欢沿河流发展领地,也非常的喜欢沿海而居。这让我们不得不猜想远古时期人类对于海洋的亲近以及对海洋的把握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也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大海。20世纪中期,英国人类学教授爱利斯特·哈代爵士认为,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之间,存在着人类化石的空白期,唯一的可能解释应该是由于人类祖先并不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他认为,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他推测大约在那段时间里,非洲东部和北部曾经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海水分隔了生活在那儿的古猿群,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成为海猿。等到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经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他们就成为了人类的祖先。虽然这种假说并未获得太多的支持,甚至被大多数科学家视为“异想天开”,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它不失为人类“寻根问祖”的一种方向。

如不采取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目前的经济鱼类及海产种类必于2050年之前崩溃,人类的膳食会出现巨大的短缺

那么未来呢?以人类现有的地球和海洋的了解与认识,也出现过许多对未来世界的幻想,这些幻想也许悲观、也许太“科幻”,但是都体现出了海洋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多年之后,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逐渐吞噬陆地,未来人类的生存发展之路变得十分不确定。在科幻电影《未来水世界》中,公元2500年,由于地球两极冰层融化,世界变成一片汪洋,人类只得在海洋上生活,而泥土则变成了稀缺品,可以用来交换弥足珍贵的水和番茄。影片的男主人公甚至进化出了鳃和蹼可以更适应在海洋中生存。纵然故事的结局很美好,一行人终于发现了新大陆,但那种无所依托,在海洋上漂泊生活的末日感仍旧会在观众的心中挥之不去。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02年,日本开发出一台名为地球模拟器的超级计算机,通过模拟地球现在的气候条件来预测100年后地球的景象。他们预言,50年后的北京不会再有冬天,气温常年在35℃以上。到2096年,日本九州岛会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而纽约周围的海水已经高出现在的城市9米——除非他们把整个城市地基不断往上抬。随着海平面不断上升,43个太平洋低地环礁岛国将名副其实地全军覆没。曾经辉煌过的海底沉城们更是静静地躺在水底,等待着更多新的城市加入它们的行列一起进入长眠。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甚至召开了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总统默罕默德·纳西德以及副总统等11名内阁官员当天穿着黑色潜水服,身背水下呼吸器,头戴防水面罩潜入6米深的水下开会。大家用手势交流着签下了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暖的倡议书。

海上家园效果图

但这些悲观的预测背后,人们也开始用各种不同的反应来应对将来的变化。越来越多人相信,随着陆地的减少,人类将逐步适应重归海洋的生活。海洋家园研究所(TSI)在每年的年会上都会为未来提供更多值得参考的海上定居方案。TSI是由韦恩·格拉姆利和帕特里·弗里德曼在2008年4月15日创建的,它致力于在公海上促进形成独立可移动的社区平台。海洋家园就是利用漂浮的平台,帮助人们像在陆地上一样在海洋上定居。它是一个在海上创建永久住宅的概念,将远离现有任何国家的领土。

在海上生活已经不仅仅是计划和幻想,已有领头人在更早前就设想了建设海底宾馆的可行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海洋探险家雅克·考斯特奥授意包括美国设计师布鲁斯·琼斯在内的许多热心的轻装潜水员设想一下未来的海底世界。1977年至1981年,法国建筑师雅克·罗杰里建造了三个大型水下住所,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一个住所最后能够放入水下。另外他还在维京岛设计了一个海底村庄,不过这一项目也还没有变成现实。 而琼斯在花费了17年时间设计和经营私人潜艇后,投资4000多万美元终于建造成一个豪华的海底宾馆,这座最昂贵的宾馆现在建在巴哈马群岛的埃柳瑟拉岛附近水面以下50英尺处的海底。

还有一个方案是“海洋基地一号”,这是一个海底研究站。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康涅狄格州格罗顿的公益组织“海洋技术基金会”的海洋狂热者们一直在设想建立这样一个海底研究站。根据设想,这个超市那么大的固定居住场所建在海面下600英尺的大陆架上,潜水者可以通过电梯到达基地。康涅狄格大学海洋科学教授、该基金会的创始人理查德·库珀解释说:“这个海底研究站可以让我们有能力进入海洋的更深处,并在那里生活更长的时间”。但这项设计方案由于缺乏经费也被搁置起来。

美国佛罗里达州吉拉格岛海岸线附近的“宝瓶宫”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正在运营的海底研究站,国家海底研究中心负责该研究站。该中心主任史蒂文·米勒说:“那些设想开发海底居住地的人们一直在向我们咨询,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会给他们提供帮助的,不过,这样的项目通常不会善始善终。”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们都在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探索海洋深处的资源并跟踪鱼类的活动。虽然调查所发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超出预期,但海洋生物的丰富度却越来越低,因为人类对渔业的过度开发,可供捕捞的成熟鱼类越来越少。例如炒得沸沸扬扬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捕捞政策,就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牺牲品。而在美国,世界最大渔业之一的阿拉斯加鳕鱼捕捞业也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危机。

19世纪时,新西兰海岸外有27000头南露脊鲸,30倍于现在的状况。佛罗里达的冠军渔获在短短50年里从平均20千克下降到了只有2.3千克。19世纪80年代的记录显示,缅因湾当时每年捕获的鳕鱼有70000吨,而现在仅为3000吨。虽然最近的数据显示鳕鱼渔获量可以重新恢复到每年10000吨,但这仍远远比不上历史记录。

在人类进行海洋住宅领域商业性探索的同时,由于传统渔业市场逐渐衰弱,科学家们已经展开了对海洋藻类和浮游生物进行利用的研究。藻类和浮游生物有可能将代替食用鱼类的比重,成为我们的盘中大餐。而位于近岸浅水区的绝大多数渔场也会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在更为清洁水域养殖的深水养鱼场,许多新鲜、奇特、营养丰富的深海鱼类将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左图) 海洋不但占据了地球71%的表面积,而且提供了99%的生物可栖息的地方

(右图) 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

最令人吃惊的是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放牧手法来养殖海洋中的鱼类。世界著名的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学家利用最新的生物干扰技术成功培育出一种可以像羊群一样放牧的鱼。这种鱼可以按照声音或其他信号指示,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游到规定的区域。这些鱼还可以按照固定的时间和路线去吃固定份额的食物,饲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时间放牧这些鱼群。

据报道,科学家在实验初期使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对实验鱼群进行训练。开始时将鱼群放在面积较大的空间里,但在喂食的时候,则把食物投放在一个狭小的区域,诱使这些鱼群产生条件反射。然而科学家发现在这种实验条件下,只有一部分的鱼会产生条件反射达到实验目的,大部分鱼不会产生效果。当他们在对一种黑色鲈鱼进行实验的时候,发现了声音信号可以诱导鱼群的现象。

在这个现象的启发下,科学家们在6年的时间里对大约上千群鲈鱼进行了相关的生物干扰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鲈鱼群对科学家发出的声音信号具有了非常好的反应能力,能够在 “信号”下进行各种活动。研究人员据此认为生物干扰可以使鱼群对饲养者发出的声音信号产生非常好的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在长时间对鱼群进行的生物生长干扰下,鱼群可以完全实现放牧式的管理和饲养。饲养员发出声音信号,鱼群就立即做出反应。研究人员甚至计划把这种生物干扰技术与RNA干扰技术相结合,对鱼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它们能够像羊一样乖乖地听话,吃多少饲料也可以由饲养者来控制,饲养者甚至可以远程控制鱼群的生长和活动。目前,已经在这群鲈鱼的后代身上发现了生物干扰技术的遗传特征,一些小鲈鱼没有经过干扰训练,但是也能对声音信号做出反应。

无论是在海洋中设计住所的理念,还是越来越新颖的渔业捕捞方式,都为人类打开了另一扇生存之窗。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曾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在我们解决了生活的必须食物和住所之后,对于海洋的畏惧感已渐渐减退,依恋和期冀反而与日俱增,因为曾经它就是我们遥远的故乡。人类对于未来海洋世界的向往也使我们对以后未知的生活多了很多憧憬。

猜你喜欢

鱼群海洋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工鱼群算法在雷达探测器射频端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鱼群漩涡
爱的海洋
朱梦琪??《鱼群》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具功能反应食饵捕食模型动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