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0-09-10徐其良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13期
关键词:抑酸反流食管

徐其良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并引起反流性食道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临床上常用的西药胃肠动力药、制酸剂及粘膜保护剂联合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总有效率低。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GERD患者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 50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纳入标准:具有明显的反酸、烧心、反胃或合并胸痛等症状;内镜检查有反流性食管炎,但无继反性 RE的病因;病程超过 3个月;至少 2周未服用其他抑制胃酸和影响胃肠道功能的中西药物。随机将 5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25例,男 12例,女 13例;年龄 40~72岁,病程 3个月 ~5年。 对照组 25例,男 14例,女 20例;年龄在 38~70岁;病程 3个月 ~6年。2组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50例均抬高床头约 12~20 cm,避免餐后立即卧床和睡前进食水。戒烟、戒酒减少脂肪摄取;避免用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茶碱;避免穿紧身衣服;治疗咳嗽和便秘。2组均常规口服奥美拉唑 20mg,2次/d;瑞复琳 50mg,3次/d;威地美 1.0,3次/d。治疗组加用枳壳 10 g,桔梗 10 g,木蝴蝶 10 g,土牛膝 10 g,麦冬 15 g,陈皮 12 g,威灵仙 15 g,白及12 g,沉香 6 g,蒲公英 10 g。气郁证者加合欢花 12 g,柴胡 10 g;痰气交阻者加半夏 10 g,射干 10 g;肝胃郁热者加竹茹 10 g,大黄 10 g;气滞血瘀者加莪术 10 g,丹参 15 g。1剂/d,水煎分 2次服,2组均 8周为 1个疗程,治疗中记录症状、体征,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随访半年。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疗效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1.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判断标准制定。显效:症状积分值下降≥2/3;有效:积分值下降 1/3~2/3;无效:积分值下降≤1/3。内镜下疗效标准根据内镜复查分级判断疗效。

2 结果

2.1 2组疗效及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 95%,对照组为 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治疗组半年复发率为 15%,对照组为 5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食管刺激、食管外、胃排空延迟症状及镜下黏膜炎症等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出现胸闷 1例、头晕 1例;治疗组患者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未见心、肝、肾等毒性。

3 讨论

目前认为GERD是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增强的结果。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其与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低下和食管运动障碍有关。在 GERD发病机制中可能有精神障碍等心理因素存在。持久的生活压力可引起烧心症状的产生,随着烧心频率及程度的增加,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也随之增加,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抑酸治疗后不能获得满意疗效的GERD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及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是可行的,因为神经官能症、焦虑、敌对情绪和抑郁等症状在GERD患者中常见,因此有必要对 GERD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抑酸、促动力、保护黏膜剂等对症治疗为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复发率较高。胃食管(GERD)属于中医学的“吞酸”、“反酸”、“嘈杂”、“胸痹”范畴,中医学认为肝失疏泄,气机逆乱,胃气上逆是GERD的病机。肝脏的疏泄功能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因而治疗上给予疏肝、和胃降逆为主。枳壳、桔梗、陈皮可以调节食管胃肠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轻十二指肠液和胃液反流,缓解黏膜下血管痉挛和胃肠平滑肌痉挛;白及护膜抑酸,蒲公英健胃消炎护膜,具有较好的胃黏膜保护作用;木蝴蝶利咽润喉,土牛膝降气消炎,威灵仙积湿停滞,配合西药抑酸、促动力、护膜等,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符合中医学所说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综上所述,GERD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该病在人群中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制定有效、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通过本组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1]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26.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2.

[3]潘国宗.现代胃肠病学(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729.

[4]周吕,柯美云.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41.

猜你喜欢

抑酸反流食管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抑酸治疗对声带白斑术后相关症状的影响分析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使用抑酸药物增加医院感染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从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探讨TKI与抑酸药物的相互作用
某院住院患者抑酸药物使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
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