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词作中“燕子”意象的多重解读

2010-08-15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词作词人燕子

黄 晔

(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燕子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最早的对燕子的描写来自《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1]1165-1166“玄鸟”即是燕子,为商的图腾。在古诗词中,燕子或惜春伤时,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情感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在唐圭璋编著的《全宋词》中,收录的南宋有关燕子的词作有近220首,词人约140位。这些词作大体上涵盖了南宋各个历史时期,从靖难之役后的南渡词人到南宋为元所灭后的遗民词人,其词作都有收集。其中,表现春天的美好景色,或盼春或惜春伤时的燕子词作约55首;表爱情的美好或相思幽怨之情的约82首;诉说离情之苦,表达羁旅乡愁的约39首;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约41首;特殊意象1首。

一、表现春天的美好景色,或盼春或惜春伤时

燕归,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在词人眼中,由燕子而带来的美好春景是值得赞美的。这样,词人期盼春天,赞美春天,留恋春天往往离不开燕子的身影。南宋词作也是如此。

春天的景色是美好的,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在表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南宋词作中,燕子一般与绿叶、红花、芳草、春雨等春景为伴,共同构成了词人眼中美丽的春天。“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万俟咏《三台》)“燕子”、“红花”、“台榭”、“莺儿”、“游女”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春景图。“一番春暮。恼人更下潇潇雨。花片纷纷。燕子人家都是春。”(仇远《减字木兰花》)“燕子”、“春雨”、“落花”展示了春满人间的春暮之境。其他这样的词作还有周紫芝《点绛唇·燕子风高》、张侃《绛都春·和风乍扇》、方千里《琐窗寒·燕子池塘》、汪元量《鹧鸪天·潋滟湖光绿正肥》等等。它们都是把燕子和春景结合起来,表达爱春之情,且多是反映词人闲适的心情。

因为爱春,所以盼春。如果春天到得晚,就不由得埋怨起作为春的信使的燕子了,认为是它们害怕冬天的寒冷,失了春期。南宋词作中这样的燕子意象的词有:“花信风高雨又收。风雨互迟留。无端燕子,怯寒归晚,闲损帘钩。”(侯寘《眼儿媚》)怨燕子“怯寒归晚”,把春天的脚步也耽误了,却是词人期盼着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燕子催将初度,梨花指定清明。春风可是太多情。乐事良辰一并。”(方岳《西江月》)催促燕子“初度”,梨花清明开放,也是催促春天的脚步准时到来。“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 ,年年塞雁 ,归来曾见开时。”(李邴《汉宫春》)怨燕子“无情”,因怕春寒而花期不至,词人用俏皮的燕子表现盼春的急切心情。其他盼春的词作还有方岳《如梦令·雨洗海棠如雪》、张炎《踏莎行·老愿春迟》等等。

春虽好,然而时不长。当春天快要匆匆过去,词人不免要感怀美景将不再,时光流逝太快,于是便产生了惜春伤时之感。因为燕子是春天里的独特意象,使得词人在惜春之时用到了燕子。“燕子芹干,龙孙箨老,绿阴深锁林塘。午风庭院,人试薄罗裳。数尽落红飞絮,摘青梅、煮酒初尝。重门静,一帘疏雨,消尽水沉香。把当年团扇,恩情犹在,未是相忘。笑衰翁鬓发,早已苍苍。”(何梦桂《满庭芳》)落红飞絮与鬓发苍苍,词人年岁老去,年华不在,惜春伤时之感油然而生。“桃根桃叶当时渡。呜咽风前柔橹。燕子不留春住。空寄离樯语。”(吴文英《桃源忆故人》)春去燕不可留,人去不可期,惜春同时也表忆故人之情。“天意才晴风又雨。催得风前,日日吹轻絮。燕子不飞莺不语。满庭芳草空无数。”(周紫芝《蝶恋花》)“燕子”和“莺”都留恋着这即将离去的春天,也是词人惜春恋春之情。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表达相思幽怨之情

自古双双对对的燕子引起了许多有情人的情思。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正值青春年少的少女少妇们满怀憧憬,也希望像燕子一样比翼双飞。于是,词人通过描写双飞的燕子表达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南宋词作中这样的燕子意象的词也可谓不少,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写燕子的时候总是用“双双”或“双飞”这两个关键词,如“暮云浓处轻吹散。往事时时心上见。不禁慵瘦倚东风,燕子双双花片片。”(冯时行《玉楼春》)、“东风长是客,帘栊静、燕子一双飞。看花坞日高,翠阴护晓,柳塘风细,绿涨浮漪。肠断处,渭城春树远,江国暮云低。芳径听莺,暗惊心事,画檐闻鹊,试卜归期。”(刘天游《风流子》)、“风送流莺 ,前歌后舞。并桃欲吐含来住。双飞燕子自相衔,会教唇舌调鹦鹉。”(刘辰翁《踏莎行》)、“薄薄山云欲湿花。双双燕子入帘斜。西楼尚记垂垂雪,酌酒犹残片片霞。”(吕渭老《思佳客》)、“帘幕卷东风 ,燕子双双语。薄幸不归来,冷落春情绪。”(周紫芝《生查子》)、“夜雨朝晴,东风微冷。雕梁燕子闲相并。后园次第数芳菲,千香百艳年年定。”(杜安世《踏莎行》)等等。在描写燕子中,“双飞”或“双双”这两个关键词的出现是比翼双飞的燕子撩拨起来的少女少妇的春思情怀。春光美好,她们在面对美丽的芳草繁花春景时,触景生情,产生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燕子双飞的爱情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往往是无奈的。特别是那些孤独的少妇,看到双飞的燕子联想到自身独处深闺的孤独,空虚的日子是那么的漫长,一种相思与情愁于是寄托在燕子身上。这样的词作通常用燕子映衬妇人孤独寂寞的闺中生活,表现哀伤幽怨的思恋情愁,是闺怨词的一种。通过观察发现,这类词作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对燕子的描写置于闺阁景物之中,用燕入帘、入阁引出相思之情,以燕引情愁,以燕说情愁。这样的词作有:“燕子衔来相思字,道玉瘦、不禁春病。应蝶粉半销,鸦云斜坠,暗尘侵镜。”(汤恢《二郎神》)第一句即点出相思主题,正是以燕子引情愁。“燕子时时度翠帘。柳寒犹未褪香绵。落花门巷家家雨,新火楼台处处烟。”(周密《鹧鸪天》)本词看似写晚春景色,但时时穿过帘幕的燕子和晚春的落花雨景表达着一种淡淡的情思,这种感情表现得清新而雅致。“斜阳山下明金碧。画楼返照融春色。睡起揭帘旌。玉人蝉鬓轻。无言空伫立。花落东风急。燕子引愁来。眉心那得开。”(姚宽《菩萨蛮》)燕子引愁来,何愁?是女主人闺怨的情愁。“些事那回曾。水晶双枕冷,簟纹平。窥人燕子苦无情。惊梦断,何处觅云行。”(杨冠卿《小重山》)写窥人的燕子苦无情,却是人看燕子引出相思的愁情。主人公回忆往昔,空阁之中为相思而煎熬。“飞花如趁燕子。直度帘栊里。帐掩香云暖,金笼鹦鹉惊起。凝恨慵梳洗。妆台畔,蘸粉纤纤指。宝钗坠。”(陆游《隔浦莲近拍》),飞花和着燕子飞度帘幕之中,此情此景,引出了女主人公萦绕心底的情愫。另外,写燕子不归,燕子空楼,来表述相思之情的词作如冯伟寿《眼儿媚·自嚬双黛听啼鸦》、王沂孙《声声慢·枉梦相思》、黄机《临江仙·凤翥鸾飞空燕子》等等。

少女少妇一般是相思的主体,也有主体是男性的燕子相思词。例如吕渭老的《选冠子》:“雨湿花房,风斜燕子,池阁昼长春晚。檀盘战象,宝局铺棋,筹画未分还懒。谁念少年……明眸似水,妙语如弦,不觉晓霜鸡唤。闻道近来,筝谱慵看,金铺长掩。瘦一枝梅影,回首江南路远。”词作开始写男主人公目前的倦怠心情与懒散情态。花儿被雨打湿,燕子被风吹得斜飞。男主人下棋消磨时光,然后想起了心上人的形象和回忆往昔相聚的欢乐时光,不禁幸福的相思,通宵达旦。心想心上人也正为相思所苦。本词表达的感情与以女性为主体的闺怨词大不相同,主人公苦闷而不哀怨,多了些美好期待,少了些幽怨情愁。

“燕子意象婚爱象征意蕴形成,除了先民生殖崇拜文化的影响外,还与它择檐而居、双宿双飞的生活习性有关。”[2]燕子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三、诉说离情之苦,表达羁旅乡愁

南来北往的燕子在古诗词中还扮演着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信使。燕子作为信使,使它具有了诉说离情的意象。同时,燕子寄居人家,定巢檐下的候鸟习性又赋予了它表达羁旅乡愁的意象。尤其是那些去乡离家、漂泊天涯的词人,当看到春来秋往定巢檐下的燕子,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不由得引起客居他乡的伤感以及思乡之情。但无论是诉说离情,还是表达羁旅乡愁,都离不了一个字 ——“离”,或离人 ,或离家。

以燕子表现离愁的词主要以它的候鸟特性为创作突破口,这样的词作很多用到了反衬手法。例如“朝有时,暮有时。潮水犹知日两回。人生长别离。来有时,去有时。燕子犹知社后归。君行无定期。”(刘克庄《长相思》)“朝暮”、“潮水”、“燕子”都来去有时,而离去的人却没有归期,反衬了词人离情之苦。“燕子还来,归期未定。可堪醉梦红尘境。世间万事尽消磨,水流不尽青山影。”(赵时奚《踏莎行》),也用了反衬的手法,“来”“归”凸显离人之情。“雨湿东风,谁家燕子穿庭户。孤村薄暮。花落春归去。浪走天涯,归思萦心绪。家何处。乱山无数。不记来时路。”(王炎《点绛唇》)以燕子为代表的晚春乡景图,也暗藏反衬。这种似是而非的景色勾起的是异乡词人浓浓的乡愁。“芳讯成捻指。甚远客他乡,老怀如此。醉馀梦里。尚分明认得,旧时罗绮。可惜空帘,误却归来燕子。胜游地。想依然、断桥流水。”(张炎《扫花游》)燕子归来,而卷帘已空。词人年岁已老却还客居他乡,怀恋旧时,却已人事皆非。张炎这样的异乡羁旅燕子词还有《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清平乐·去年燕子天涯》两首。另外“燕子留君君欲去。征马频嘶不住。握手空相觑。泪珠成缕。眉峰聚。”(汪元量《惜分飞》)燕子直接取代了人而“留君”,表达离情之苦。而“啼鸟惊心,怨年华,羞看杏梢桃萼。映柳小桥,芳草闲庭,处处旧游如昨。断肠人在东风里,遮不尽、几重帘幕。旧巢稳,呢喃燕子,笑人漂泊。”(潘汾《花心动》)则是把燕子写成旁观者,用“旧巢稳”反衬“漂泊”,用燕子“呢喃”笑人表达羁旅之苦。

当久经离别之苦的人们和漂泊天涯的游子看到来来往往的飞燕时,都会体味到一种内心的情思。此时,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炎黄儿女思归恋家的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四、抒发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

在南宋初期,金兵继续南侵,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南宋统治者却苟安江南,向金屈膝求和、俯首称臣。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秋去春回、不忘旧巢的燕子披上了时事变迁、民族兴亡的见证者的外衣,成为了爱国词人慷慨陈词、宣泄情感的载体,它们表达了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

国变则家变。历史的变迁是大,人事的变化无常是小。词人们在经历了亡国之痛或家庭变故之难后,心灵上受到了创伤。当他们看到一年又一年的燕子,联想到自己周围人事的这些变化,对比从前,不由得生起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这样的燕子词有一个特征,就是一般地用到了“重来”、“旧巢”、“当年”等描叙过去的词。这种词作有这些:吴文英《点绛唇·燕子重来》、吴潜《渔家傲·燕子飞来还忆旧》、徐瑞《沁园春·且不知门外》、李弥逊《清平乐·旧巢燕子来迟》、赵文《八声甘州·是去年》、辛弃疾《生查子·去年燕子来》等。

抒发国破家亡感慨的具有代表性的南宋燕子词有“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如今已经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往北飞,或许它们今夜会梦宿西园吧。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面对立春欢乐的习俗,词人却另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来”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能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本词藉咏节序来说国事,悲慨之情,郁结于中。虽然没有抒发感情的文字,但辞浅意深。其他还有卫元卿《谒金门·花过雨》、吴文英《西平乐慢·叹废绿平烟带苑》、吴潜《念奴娇·遥想江口依然》、辛弃疾《八声甘州·把江山好处付公来》、黄廷璹《谒金门·花过雨》等词,都把燕子作为亡国的见证者。

无论是对人事代谢的感慨,还是对国破家亡的悲叹,燕子都是见证者。词人写燕,既是在咏史,也是在说今,或者是在感叹自身的际遇。但是面对人事与历史的变化,他们却不能改变什么,也只能像词中的燕子一样,最多只是一个见证者,更不用提那些受军事之祸、政治之苦的词人。所以南宋词人心怀更多的还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感伤。特别是那些满腔热血而报国无门的爱国词人们,虽然词写的豪放不羁,但他们在感叹之余心里更怀着对自身命运的不甘和对当政者的愤懑。在南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这样的情绪几乎充斥着整个朝代。“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3]162写爱国情怀和亡国悲愤,是南宋文学发展光辉而悲壮的开始,也是结束。

以“春天”、“爱情”、“离别”、“变迁”四个关键字眼作为切分角度可以将南宋词作中的燕子的具体意象分为以上四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燕子的意象本来就是一个复合体,加上词人在抒发感情时不可能仅仅只含有一种感情因素。“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4]253我国古典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当燕子进入到词人的思维,燕子就带上了词人的感情色彩。无论是对闺怨思妇的描写,还是对国破家亡感情的抒发,《全宋词》中南宋燕子词都将“意”与“象”结合得非常完美。燕子意象已经成为“凝结的文化心理及情绪心态”[5]87。

[1]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 卢林锦.婚爱的象征兴亡的见证——浅析唐宋词中的燕子意象[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2).

[3] 胡忆尚.赵翼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4]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李一氓.心灵的途径:文学意象的主体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词作词人燕子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燕子叫
燕子一家
林逋梅妻鹤子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词人的风骨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