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大学精神”的思考——从大学的历史角度解读“大学精神”

2010-08-15刘智强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人文精神人文

刘智强

(安庆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对当代“大学精神”的思考
——从大学的历史角度解读“大学精神”

刘智强

(安庆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大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革新史,在改革的氛围中不断凸显出大学创新的精神特质。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象征,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精神”包含着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归宿所在。高等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大学精神的本真命题。

大学精神;大学人文精神;反思;重建;创新

“大学精神”一直是学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大学精神的相关论著论文也不少见,但是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仍是一个众说纷纭、见智见仁的问题,要明确界定大学精神的内涵,必须依托于对其载体——大学全部人文历史的解读。大学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确立现代大学理念,重拾大学人文精神传统,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在我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主要指礼教文化;所谓“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于《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这里的“大学之道”,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人、为教、为学的“大学”人文理念,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在西方哲学史中,柏拉图认为精神是一种超理性的本原;亚里士多德把精神看作是高级思维活动,对精神活动推崇备至;申来津博士认为,精神是指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的总称,“精神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1]根据《辞海》的解释,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2]上述关于大学人文精神涵义的界定表明:“精神”是社会存在决定的,属于“人”的理性思维和心理状态。而大学人文精神从属于精神范畴,是精神范畴的子范畴,自然承继了精神的这一本质属性,即大学人文精神是由大学的发展史所决定的,凝聚于大学人中的理性思维、感性知觉和心理状态。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的。大学人文教育,亦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是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的教育。

一、大学的发展史表明“大学精神”充盈着创新精神

大学在11世纪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直接源于欧洲社团化的进程,是当时酝酿中的社会组织基本方式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得以显示的一个必然标志,是社会变革与创新的产物。大学兴起的教育史考察表明,正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借助战争的冲突而发生的交汇,也正是宗教信仰加上对希腊科学与哲学知识的依靠、对新的知识探求的热望,以及在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为现代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社会条件。[3]当时的社会条件自然萌生了旺盛的教育需求——新观念的需求、新的组织形式的需要、新的制度设计的期许、新的社会化方式的找寻,这就推动了大学的诞生。也就是说,大学刚一降生就被打上了创新的标记。大学的发展史表明“大学是三个东西的源泉:新观念的源泉、新知识的源泉和新型专业人才的源泉”[4]。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大学具有自我创新能力、自我创新机制,大学始终处于创新自身、改革自我的状态之中。而大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革新史,在改革的氛围中不断凸显出大学创新的精神特质。也就是说,大学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的脱开当时社会流俗寻求崭新的组织机理的先天特性,一直延续着,大学不断改革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求与社会的变迁相互适应并引导社会变化流向,也使其自身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型专业人才的源泉。

从早期大学的发展轨迹来看:传播、发现、创新知识是大学的使命,要实现这一使命,就必然地要求大学人具有创新精神,不断地实现创新。当大学发展壮大成一股力量时,令当时世俗政权、教会及城市当局感到不安,尤其是教会,不惜使用财政笼络、恐吓、压制等手段对大学施加影响,企图把大学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使社会和自身脱离神学氛围与脱开社会政治制约,早日实现人类社会从非规范的统治状态到规范的法治状态的转变,实现自身的独立自由,早期的意大利大学大胆创新,张扬法学,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品质。一方面在有效的法学理论资源上下功夫,对保存完好的罗马法加以整理,在法治的制度设计上,对权利的维护与权力的限制加以深入研究,希望藉此有效控制国家。另一方面集中思想资源创新法学的教育体制,培养专门的法学人才,对法律的实际社会政治功用加以申述。经过这样的斗争,大学才取得了一系列特权,保持了相对的独立与自由,并由此界定了自身的组织特质。[3]

从19世纪大学对自身特殊功能的探索求新过程来看,18世纪末,社会发生了巨变,但当时的大学依然宗教氛围浓厚,经院哲学盛行,许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不是在大学完成的,大学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迅速衰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19世纪初德国进行了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大学改革。“在洪堡德(Vonhumboldt)及阿尔托夫(Altheff)等人的大力革新下,柏林大学首先旧瓶装新酒,彻底改制,摆脱中古的学术传统,标举大学的新理念。他们大学的新理念就是以大学为‘研究中心’,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于‘创造性的学问’。”[5]这可以显现19世纪大学创新的导向。它表明:大学必须“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大学必须将知识的创新,服务社会作为根本和最高的目标;大学必须尽力培养人才,传播有效的知识。从此,对知识的探求、真理的探索逐步成为大学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在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努力下,新知识不断得以发现,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大学的存在成为社会的需要。

20世纪在面临市场化挑战的时候,大学显现了创新特质,以灵活多变的创新来适应并引导社会创新的特质,有效地定位了市场、政府与学术这三重因素。面对市场化的挑战与面向市场化的重构,大学仍然显示出自身以灵活多变的创新来适应并引导社会创新的机构特质。这也是对于大学改革之体现大学创新精神的最为简洁明了的证明。以创新为导向的大学改革显示出大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因为它与现代的创新精神处境相适应。大学在市场化时代对于营利与非营利的市场导向做出的弹性反应,又表现出大学之辩证地适应社会需求的精神内涵。大学在价值与功利之间、在无用与有用之间,寻求着创新自身又创新社会的契机。[6]

从上述大学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创新精神全面贯穿于大学的发展过程,引领着大学的运行、制度安排和相关的具体举措,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了引领大学发展和社会文明不断进化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文明成果。简单地说,大学精神就是指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以创新精神为价值诉求的价值系统,以及这种价值系统在大学设置与运转(制度安排和具体举措)中的全面贯穿,而形成于大学人心中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独特的精神状态。其中,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象征,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的本性旨在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对新事物进行探索,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探索未知而求真,更重要的还在于求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7]由此而衍生的创新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独立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自由精神等依托创新精神而生,又和创新精神融为一体,互为依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第一,大学创新精神要求大学必须保持独立和自由。独立自由是创新的前提,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意味着大学须按自身规律独立自由地发展,这样,才可能开创创新的境地。一所不能容忍学术观点冲突、学科间争端和分歧、后生之辈对学术权威冒犯的大学,不可能有学术创新的活力。同样,一所完全为外部力量所牵制并成为权力和利益仆从的大学,也不可能为其内部成员的大胆探索、勇于求知和求真提供精神庇护和精神动力,[8]更不可能催发创新。反过来,创新精神的培育弘扬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独立自由的保障。第二,大学创新精神必须要求大学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屈从外来压力和长官意志,以真理为唯一标准“怀疑一切”。没有批判(质疑与否定),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对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第三,大学创新精神必须要求大学具有科学精神,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证实干。以科学研究为重要职能之一的大学,“崇尚真理,追求科学”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大学精神。第四,大学创新精神还要求大学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平等自由的沟通交流是学生成功成才的关键。

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更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具体外化在大学生产和再生产知识、生产和再生产人才以及提供社会服务方面。这是大学为实现自身价值而进行的追索,也是创新精神必然产生的价值效应。大学创新精神的价值首先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把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以此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活水。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创新型人才体现多层次性,不仅仅指培养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人才,也包括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科学家、发明家以及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培养出多层次性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大学生产和再生产知识、生产和再生产人才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需求。其次,大学通过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来进行科学研究。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它通过鼓励开拓科学这个无止境的疆界,取得大量开拓性的成果,滋生新知识、新思想,并转变成创新的产品造福于人类。也可以说,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发明创造的过程,其成果的多少也就标志着大学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再次,终极价值在于指向社会和大学自身的发展,大学以新思想、新制度、新科技改造社会,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一代代大学人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的理念来改造大学,发展大学,使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精神”具有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内涵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的。大学人文教育,亦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是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的。到20世纪初,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精神的摇篮,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在《教育独立议》中,他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蔡元培先生对中国古代“大学”思想的现代解说,与“大学之道”是一脉相承的。西方的人文教育思想,最早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分为“自由的”教育和“职业的”教育两大类,自由教育适合于“自由人”——悠闲阶层,其目的在于陶冶心灵,实质乃是人文教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思想家赋予了“人文”更广泛的内涵,在他们的视野中,“人文”即建立在以人为中心之基础上的个性、自由、价值、人格等内容。

近代以前我国大学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并伴随“科学救国”的急切动机发展起来的。它的人文教育一开始就受到科学教育的遮蔽而衰微不振。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反思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失衡的危害。而此时,我国正在学习苏联模式,结果是大多数高校变成了单科性理工院校,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剥离。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此观念的主导下,“唯科学主义”倾向油然而生,表现在教育领域,即为对自然科学教育的过分倚重。在专注于科学技术传授与习得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逐渐淡化。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近年来,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如果说强调教育的生产力属性还有积极意义,那么大学产业化论调一经提出,其诸多弊端已是毋庸置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的学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传统,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更多“关注天空的人”,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是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前提。教育面对的应该是人的灵魂,教育者应该用人文精神之石去点燃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火,教给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梦想、尊严和对未来对幸福的追求。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最直接的途径,便是强化人文教育。在价值层面上,要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层面上,必须确立人文教育与人文学科的改革发展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将其确立为核心课程之一。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则以求善为根本,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二者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不同。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归宿所在。实现这一整合,应着眼于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注重文理渗透,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现二者的整合;中观层面上应完成文理科在高等教育层次上的整合;微观层面,即教师的教书育人,在教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保持对社会的适度“超越”是提升大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关于大学对社会适应与超越的问题逐渐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这里所谓的“适应”与“超越”亦即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两个规律:社会适应性规律与个体适应性规律。社会适应性规律即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执行其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功能;个体适应性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令人遗憾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适应社会过度,在不知不觉中为经济所控制,其自由与独立正在一步步丧失,对社会责任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也正在淡化。大学是人类的精神殿堂,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和终极关怀的地方。“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具体人伦事功,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大学精神的本真命题。

[1]申来津.精神解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2

[7]戴晓霞等.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其中所收录的赵婷婷的《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

[8]刘尧.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本质[J].教育与职业,2007,(7)

[9]阎光才.理解大学——关于大学的几点断想[J].教育研究,2002,(3)

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LIU Zhi-qiang

Universities are always in innovative and reform state.The history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is actually the history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In the atmosphere of reform it continuously highlights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qualities.Innovation is the university’s root,value and symbol,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university’s status in the society organism.University spirit contains humanistic spirit,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ir border of human ascension and ideal personality mould,which essence is humanistic spirit.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is the end-result of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must be beneficial for one'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must be beneficial for perfecting personality and forming humanity.Adapting to society and maintaining relative independence and transcendence is the true proposi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university spirit;university humanistic spirit;reflection;reconstruction;innovation

G640

A

1009-9530(2010)01-0136-04

2009-08-20

刘智强(1955-),男,陕西汉中人,安庆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