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2010-08-15杨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五年制少数民族人才

杨华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杨华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建构,应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等人才素质的基本特征,建构适应新时期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抓住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新型培养模式

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小学阶段的骨干教师为核心内容。由于地域、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具有一般共性之外的特殊性。当前,不少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都存在着因培养模式陈旧而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与现代教育的需要,传统的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对新型师资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提炼初等师范教育特色,促进其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

一、现状分析

目前,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大体上存有三种类型,即教学应用型、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尽管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大体相近,其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最终的发展走向却有着明显的差别。研究者们断言,由于培养模式的不确定性,导致专业定位上出现一定的摇摆现象,但定向性教师教育模式作为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仍然占有主体地位。在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沿袭东部发达地区乃至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培养模式,未能建立起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一)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

五年制师范教育是立足于基础教育之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受教育人数少、文化程度低,极大制约了五年制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良性接轨,将是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资金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五年制初等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金不足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小,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较差,严重制约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离

在以往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践课时偏少,形式单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其一,传统的五年制初等教育课程设置偏重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师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其二,传统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忽视通修课程和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低,不能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的要求。

(四)在目前师范大学的转型中,没有成功的模式可循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使部分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并入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教育学院”的成功办学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参照。从形式上看,这已完全改变了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的性质;从实际办学中看,如果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加强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措施,教育教学就会被实质性地削弱。[1]而且,师范大学传统混合式的教师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各专业学院不参与教师教育。

(五)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

首先是教学内容及方式的适应性,教学课程内容及方式不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差异、文化传统,照搬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其次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思想适应性,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容易强化单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容易把民族地区某些落后、偏狭的思想及一些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来。

(六)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人们缺乏创新意识、科学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主体单一、投资体制单一、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效益不高。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师范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没能充分体现现代人才的素质特点,没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未来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七)少数民族地区师范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为落后

师范教育发展结构失衡,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与当前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很不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师范教育存在着数量和规模较小、生源少、质量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二、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想

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构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行新型人才质量观,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中充分体现思想性、基础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特征,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

(一)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必须包含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等要素

1.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必须体现新型人才的质量要求,强调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内涵。国家教育部2003年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达标作出了具体规定:三笔字、简笔画、组织教育活动、教具制作与使用等技能必须达标;普通话必须达标;英语必须达标;计算机必须达标。同时制定了“适应小学、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分科强化、学有专长、突出能力”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与原则,从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五年制初等教育新型培养模式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操作程序上明确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为了发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力,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同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2.实施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推进实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学习他人经验与总结自己作法的同时,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模式。根据实践经验,把实施五年制初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案分解到每一学期,使阶段性目标和五年整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段式培养模式调整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门类、学时和学分、教育实践要求和毕业标准,制定考试、考核标准。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各类师范院校的评价体系侧重对办学单位保障性、基础性及规范性的评价,忽视了五年制初等教育阶段的社会性特征。这种不完善的评价体系导致办学主体、教学主体、学习主体缺乏年龄适应性、成就感和技能规范性。因此,在五年制初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应增加社会参与度和教育特色建设。从评价者来说,应有社会评价机构、毕业生所在单位参与;从评价内容来看,应体现社会认可度、学生所在群体的认可度等内容。

(二)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必须具备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特征

1.新型培养模式强调了人才素质的思想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伦理道德素质。目前,按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学习与教学活动中去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根据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提倡强化师范生个体的教师职业意识,主张学生个体发展必须符合教师的行为准则,因为只有教师行为规范、举止端庄、谈吐文雅,才能使学生养成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品质。

2.转变传统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观念,强调新型人才素质的基础性。加强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基础性的培养,就是加强对其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础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要广泛,要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特别要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3.根据实际,培养新型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在实施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教育专业课程应比较突出综合性。作为专业人才的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执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需要相当丰富的小学教育经验知识。所谓经验知识既包括了解如何在某一社会组织机构背景中运作教学的知识,又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及改造环境中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使教师能很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为了让学生在职前训练中能获取一定的经验知识,缩短入职后的适应期,必须加强实践课程,把小学教师专业人才的目标确定在培养综合应用型师资上来。

4.培养具备创造性素质特征的新型人才。在现代教育发展与和谐的社会语境下,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就是教育创新的主体。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积极推进学校的教育创新,增强教师的创造意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知识的总量迅速增长,知识的陈旧率也明显加快。特别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而引发的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学校已不再是学习知识的惟一的、最后的场所,因袭式传习教育已经逐渐丧失其赖以存在的基础。[2]当今,五年制初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此,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重点突出培养具备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在分析师范生教育对象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对象产生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学生又千差万别,呈现出一种离散现象,而且相应的教育活动又受多方面因素的牵制,使教育工作呈现多元化现象。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高度灵活的创造性工作,必须把培养创造性人才放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提倡创造教育,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3]

5.培养开放性人才。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人才新型培养模式要求其人才专业素质必须具备与师范专业特点相匹配的特征,必须遵循其独特的内在规定性。目前全球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将逐渐覆盖全球,人类的知识和信息在不断增加、更新。因此,只有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科学地教学。基于以上观点,建立一种以思想性、创造性、基础性、综合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将更适应现代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五年制初等教育以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为途径,以教育效果优作为归宿,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使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实践能力。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未来性”“发展性”“社会性”,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发展,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使教师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4]

(三)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具体经验的凝聚。因为教学模式具体、简明而又比较概括,与基础理论相比,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1.可操作性。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要素组成。它能启发人们根据这些线索探究新的问题,如教学思想的渊源与发展线索、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诠释、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操作序列、师生角色的分配与活动的比重、评价的侧重点等。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程序都应是便于理解、把握和运用的,因为这一模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来展示教学的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而易于被理解和操作。作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有一套操作的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其操作性特点使这一模式可以被传授和学习,被示范和模仿,被教师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效果。就拿音乐学科的教学模式来说,音乐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可操作性理论,它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组合在一起,并从时间和空间上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找到中介环节,促使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诸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并突破原有的教学理论框架,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体系。[5]

2.针对性。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为其教学理论运用与实践规范了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这一模式有明确的针对性。其模式只能适用于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如果超越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或者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上,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欠发达,教育人才常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有关政策和培养模式,建立人才流失补偿制度,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何长仁.科学构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2):86-87.

[2]淡松华.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4,(16):31-32.

[3]彭玲艺.新课改中农村基础教育边缘化问题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2).

[4]杨琦.教师教育开放性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 39-40.

[5]柯琳.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9,(2):122-123.

On Cultivation Mode of Five-Year Primary Education Mayor in Minority Areas

YANG Hua
(Normal College of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ultivation mode of five-year primary education mayor should reflect the cultivation goals and quality standard,such asthe basic featuresof thought,foundation,integration,creation,openness,etc.We should make use of the new cultivation mode to advance the re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to serve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minority areas;five-year primary education;new cultivation mode

G752

A

1674-831X(2010)01-0027-04

2009-06-10

杨 华(1963-),男,湖南古丈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政治学研究。

[责任编辑:胡 伟]

猜你喜欢

五年制少数民族人才
人才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