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2010-08-15刘金荣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产学结合产学校企

刘金荣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大丰办学点,江苏 大丰 224100)

制约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刘金荣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大丰办学点,江苏 大丰 224100)

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教育仍处于摸索试验的阶段,其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作为产学结合教育所涉及的各方均应端正思想观念,构建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实现人、财、物诸要素的资源共享,以推进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高职教育;产学结合;运行机制;资源共享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2.36

产学结合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社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走产教结合之路,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突破技能型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目前,高职教育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实现社会化办学,已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必要加以研究并给予解决。

一 制约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相对滞后

首先,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探索与摸索阶段,其认识远没有达到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观念转变与思想理论储备的要求。其次,很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大多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思路不清,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等基本上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一些新升格学校甚至沿用中专校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合作双方由于目标和价值观不同导致利益冲突

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而企业的中心价值观是商品经济价值观,关注的是利益最大化。当产学合作与企业的利润矛盾时,企业就拒绝合作。正是这种目标和价值观不同,导致利益冲突,使得企业缺乏与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紧迫感,参与的热情不高。产学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是保证和促进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常运行的内驱力。但从现实情况看,企业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特别是中小企业正在集中力量解决生存问题,在短期内企业参与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热情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观。

(三)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

学科设置上,大都陷入传统教育的模式中,过多重视理论性的讲解而忽略实务性操作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事实上,高职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必须与现场同步,只有企业才最清楚所需人才的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内涵。校企结合的不紧密,就会造成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学校单方面制定的教学计划,往往在基础理论上会有超前性,但在“应用型技术”方面往往难以超前和适用。课程建设只有通过产学结合,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新机制,保证学校依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实践教学脱节

从目前情况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观念上:许多教师以学科为中心,过分讲究学科理论的深度与宽度,轻视学生技能的训练。现任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即投入教学工作,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具有双师任职资格的教师很少,与国家要求的80%比例还有较大差距;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或专业理论,但缺乏教育教学经验。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受多方面制约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条件很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实训的教学及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许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仍然不很明确,学科型教育倾向明显,重学历、轻技能;二是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工科专业对实训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同时,由于缺乏企业支持,缺乏工程环境等原因也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三是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缺少专项资金和有效的政策引导,导致社会、企业参与不够,难保实训的仿真模拟性,基地建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同时,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技术变化快,费用高,实训材料消耗大。总之,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实习设施已不能满足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更不可能达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实习基地己成为制约高职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

二 推进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促进高职与企业的观念更新

在高职教育办学中形成具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渠道筹措经费,发挥政府、企业、团体、个人四方面对高职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产学紧密结合、多纬度全方位地满足区域和社区需要;在管理中力求构建一个国家通过立法宏观调控的,教育与劳动就业接轨等各项制度协调保障的,具有多样而灵活的运行机制,采用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在学制模式中,建立一个开放的、柔性的、工学交替、以学习者为本的互动体系;在人才培养中,构建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导的现代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以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形成课程模式多样化,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色,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方式,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操作的水平。

(二)构建互惠双赢的高职产学结合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良性运转的纽带。就社会来说,产学结合能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企业面言,产学结合能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能力。高职院校通过产学结合能加强自身与外界的联系,克服高校人才培养和研究开发的盲目性,培养出既有知识能力、又有一定实际经验,既懂技术、又了解门道,既下得去、又上手快的实用型、技术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产学结合又是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产学合作教育的目标是造就高素质人才和促进生产的发展,所以,只有坚持互惠、互利与互补相结合,尊重双方利益,满足双方需要,才能使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因此,产学结合的基础是诚信,核心是合作方互惠互利与双赢。在产学结合过程中,要明确合作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考虑双方各自的权益并动态地进行调整,找出双方的利益平衡点,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利益同享、共谋发展的互动双赢机制。

(三)合作双方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高校院校应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建立通过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合理开发和确定专业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走向企业、了解企业;由高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及企业家组成“高参”,为学校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使专业设置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企业发展,确保专业设置的新、精、专。一方面不断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创建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建设处于动态之中;同时,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专业,使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技术改造相适应。

(四)合作双方实现资源共享

1 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

校企合作双方应拓宽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充实和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只有建立双方人员的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密切校企双方的关系。合作双方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途径有: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讲学,吸纳企业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做专职或兼职教师,请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为教师、学生授课,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本岗位及相关岗位的理论知识和生产知识,同时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熟悉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件的加工工艺、操作规程。熟练安全使用有关生产设备、工艺设备,具有管理经验及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学校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通过挂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对生产一线技术整体理解与应用水平,加速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另外,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

2 共建实训基地

利用社会、行业(企业)资源进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结合教育的主要合作内容之一。实训基地是校企互动的重要平台,担负着教学、实习、生产与科研任务。实训基地既可建在企业内部,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及研发过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和感受企业文化;也可建在校内,由企业向学校提供所需的实训设备,企业派出熟练技工人员加强指导。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作为实习、实训、生产与科研的平台,密切了校企双方的关系,实现校企人、财、物各种资源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实习、生产、创业和科研等多项职能。在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协商制定相应的实训基地的投资、使用、日常管理、人事流动、收益分配等多项配套制度,实现共建双方责、权、利的统一。另外,为了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高职院校租用或合用本地区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以及培训机构的实验室、实习车间和实训设备等,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契合校企文化

高职院校如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动地渗入企业优秀文化,这不仅在情感上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觉到较为真实的企业文化,缩短学生毕业后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期。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吸纳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激励与创新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努力创设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实训教学条件,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感知企业生产氛围,体验企业文化。在“订单培养班”或以企业命名的特色班中,布置企业的精髓文化,宣传企业的创业史、企业的竞争优势等。合作双方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座谈会、讲座、展览等),联合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文体竞赛活动,开展师生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讨论等,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注入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使校企合作成为学校办学的自觉要求,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总之,产学结合教育是高职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必要举措和必由之路。产学结合教育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为广大企业生产一线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同时也促进了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作为产学结合教育所涉及的各方均应端正思想观念,构建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实现人、财、物诸要素的资源共享,以推进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1]刘一兵.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0-211.

[2]孔凡成.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的共享途径、方式探讨[EB/OL].[2010-05-06]http://202.194.166.1/xzjigou/xb/web-zy/ml/702/072xqhz11.htm.

[3]郭敏雄.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18.

[4]何红华,何云剑.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8):48-49.

Main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Restricting“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Jin-rong
(Dafeng B ranch of Jiangs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Dafeng Jiangsu224100)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testing stage and hasn’t for med the virtuous operating mechanism,which is strongly restricting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The related parties should correct ideas,build win-win operation mechanism,and develop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achieve the resource sharing of human,financial and material elements,and the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operating mechanis m;resource sharing

G718.5

A

1671-4733(2010)02-0110-03

2010-05-20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与行业资源利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GZL032)

刘金荣(1966-),男,江苏大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电话:13401718233。

猜你喜欢

产学结合产学校企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药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产学相互支撑校企共同发展
产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探索
创新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考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