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再认识
——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0-04-10杨康裕欣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手稿异化马克思

杨康裕欣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再认识
——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杨康裕欣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并构建出了共产主义的蓝图。在重新研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分析人类在倍受精神危机困扰的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问题,从而试图寻找在当前既定生产力状况下与异化的根源和结果做斗争的手段,以求通过回归自然、追求全向度的发展、转变劳动形式等手段来消除异化,重拾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异化劳动;人类解放;自然;超越

截止 2010年 5月 26日,富士康企业已经发生了 12例员工跳楼事件,共造成了 10死 2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社会各界对于此事,给出了不同的原因分析。类似这种悲剧是否还会再发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一桩桩自杀事件背后所反映的现象,却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在大机器工业化繁荣的今天,人越来越丧失了其主体地位,人越来越被他所创造的财富所奴役,现代人的劳动异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积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重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其异化劳动理论,并以此来寻求克服异化的有效途径。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异化一词最初的意思是脱离、疏远,后来演化为转化、差异、精神错乱等。现在哲学教科书上,一般都把异化的含义概括为三种:一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疏远和分离;二是指财产的转让和出卖;三是指人的精神的混乱、失去理性的状态。[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思想直接来源于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在对这些人思想的扬弃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卢梭是异化思想的创立者,可以说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异化理论,卢梭认为人类之初,是处于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 “黄金时代”人类是自由平等的,但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变得慢慢的不平等,被奴役,整个社会渐渐处于一种异化的现象中;作为德国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是第一个将 “异化”概念引入哲学的人,他将整个世界变化看成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过程;费尔巴哈的人本质的异化思想则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对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早在参加青年黑格尔活动期间,就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就开始把自我意识看成是人的本质,然后用异化的观点来批判宗教。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正式提出“异化”这一概念。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论述到,“当前的经济事实”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比例生产的。”[2]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2]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经济事实出发,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异化劳动的根源

马克思考察了人类的形成历史,把劳动确定为 “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并把分工和私有制看成是异化产生的根源。人类在形成之初为了生存,必须改造和利用身边的自然,但单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必须团结起来,进行分工,这种分工刚开始是自发的分工,而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慢慢的,这种自发的分工就变成强制性的,而这种不合理的分工就形成了异化劳动,同时正是不合理的强制性的分工和异化劳动使私有制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私有制又使不合理的分工以及异化劳动进一步强化。在私有制逐步形成以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是相互作用的,而从互为因果这个意义上说,私有制也是异化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原因。[3]

2、异化劳动的四层含义

(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本来就是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劳动对象本应该与他联系在一起。他曾说过,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可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劳动者不但得不到他自己的劳动产品,反而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换取这些劳动产品,被这些他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所奴役。

(2)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这只是一种结果,而问题的根本在于劳动活动本身。康德曾经指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马克思也持相同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再现,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确认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劳动本来应该是自由、自愿的,人在劳动中得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可是现在劳动成了一种被迫的、不幸的活动。劳动者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人,而只是被动的机器零件,在劳动中,劳动者的自主性、创造性已完全丧失。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一种“外在的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而劳动者只有在劳动之外才能够感受到自由,马克思曾犀利的指出“人在实现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繁殖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真正实现人所特有的机能,即从事任何动物的机能都没有的劳动机能时,反而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类本质”这一概念是费尔巴哈提出来的,费尔巴哈认为,与 “类”相比,个人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借助于“类”,个人才可以得到生存和发展,因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于 “类”,他把人的“类本质”归结成“理智、意志、心”。[4]。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写《手稿》时,并没有和费尔巴哈进行严格的决裂,他同样用了“类”的概念,但是并不是照搬费尔巴哈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就如同异化劳动的第二个方面所阐述的那样,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依据,而异化劳动把这种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贬低成一种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用来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

(4)人同人相异化

劳动者生产了劳动产品却不能占有它,而这些劳动产品被另一群人所占有,这就必然导致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同时因为劳动产品的占有量,也可以说是资本的占有量,人们分为了不同的等级和阶层等。人同人相异化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和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超越

1、与异化劳动的根源作斗争

私有制作为异化的根源,是我们不断斗争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自身的解放。而这种解放,正是要克服人自身的异化,达到人性本身的回归。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理论,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很多人都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解放,其实不然,就其真正意义上来说,共产主义是一种人类解放,如果我们将共产主义视为一种政治解放,那我们追求的单单是一种政治上的自由,是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而共产主义也只能被我们教条的用来形容五种社会制度的最高发展阶段。这样,就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愿,[5]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而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可以看出,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的马克思,给广大的无产阶级所指导的是一条克服人自身的异化,达到人类自身解放的道路。虽然这条道路会很漫长,但是我们仍会持之以恒的为之奋斗。

2、与异化劳动的现实结果作斗争

在当前既定的生产力的状况下,对于异化的根源,我们似乎表现得很无力,因为生产力作为一个客观性的存在,不可能一下子将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从而可以一下子进入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所以,与当前的异化劳动的结果作斗争,是一种看来更可行的方法。

(1)向大自然请教生命的意义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充斥着理性观念和科学机械的世界,它更应该并最终应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而作为世界中渺小的我们,也不应该是一种劳动的机器,或者说是一种物质价值的创造物,而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他物的目的。为了实现诗情画意的生活环境,为了摆正我们自己的位子,我们必须懂得与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为了挣脱物欲时代对我们本身的奴役,我们必须学会向大自然请教生命的意义。马克思就曾在他的《手稿》中明确提出“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情、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正像那些在形式上直接作为社会的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人类诞生于自然,也应归复于自然,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曾经提出“自然的解放”的理论,他说:“自然的解放就是要恢复自然中活生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与生活相异的、消耗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的美的特性,这些美的特性表示着自由的新的特性。”[6]其实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感受到了一种美感,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时候,在大自然的真实面目下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来认识自己的本质,来暂时的摆脱机器对人的奴役。二十世纪以来,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能够得到那么迅速的发展,其中的一个原因,即是人们渐渐的发现,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解放,或者说是在长久的奴役的过程中得到了暂时性的解脱,然后才可以以全新的面貌来重新面对工作和生活。

(2)向全向度发展,容身于不同的文化中

当人类从一个不断分化、限制、固定的必然王国走出,进入的理应是一个在更高基础上全面复归且丰富多元的自由王国。而全向度的发展就是人与世界在这一更高维度相遇时迸发的问题,它的解答也需从追问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上着手。马斯络曾经说过:“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美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融为一体。他们感到自己是真正属于这个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7]对此,海德格尔曾做出精辟论断,他说人与世界连在一起,就像蜗牛与它的壳,世界是人的一部分,世界是人的状态。正如无法想象没有壳的蜗牛是一副怎样的模样,我们也无法描绘出遗失了世界的人是怎样一副狼狈像。处于这种境遇中的人类,将自己更好的融于这个世界,融于这个多彩的文化中,在各种文化的熏陶下,对自己和这个外在于自己的世界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也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

(3)实现劳动形式的转变

首先,由单一型劳动转变成多样型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被固定在一个社会工作岗位上,只能在一定的尺度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或者说根本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像纺纱工人那样重复在一个地点上,做着重复的动作。人们已经慢慢的成为了大机器的一部分,这种单调的、机器的和乏味的劳动,必然使人们变成某种片面的和畸形的人,从而使人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要将这种单调的和单一的劳动形式转变成创造型的劳动。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这种转变趋势也在慢慢的表现出来。一方面,社会应该为人们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劳动形式,让人们渐渐的从根本上摆脱那些单一的劳动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劳动本身的内涵,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使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享受到劳动的乐趣,从而让人们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力量。

其次,由程序型劳动转变成创造型劳动。创造本身就源于人最深层次的需要,人们在创造中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力量,在创造的过程中,人们还可以充实和拓展自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显然,在劳动的创造中,人们所感到不再是智力的乏味和体力的辛苦,而是一种创造的乐趣和心灵的满足感。而程序型劳动却恰恰相反,这是一种被迫的、机械的重复的劳动,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仅仅体会到的只有痛苦和折磨。所以创造型的劳动,更能让人们体会到劳动的真正意义。那么在现存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才能,积极的给个人或者是集体提供创造的平台,不断提升劳动的创造性。

最后,由任务型劳动转变成休闲型劳动。从传统观念来看,人类从事劳动就是为了完成一样任务,完成任务后可以得到一份报酬,而人们劳动也就是为了得到这个所谓的报酬。在这种心态下的劳动是很有功利性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动物的生产时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时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下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不受这种需要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8]显然,在这里,这种 “真正的生产”就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摆脱了功利性和任务性的生产活动。而休闲型劳动则不同,所谓的休闲型劳动就是在劳动中,人们已经得到一种放松,这种休闲并不是一种劳动过的休闲,而是一种劳动的休闲趋势。在这种休闲型劳动下工作,人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放松,这时的劳动才是一种生命的乐趣和享受。

四、前景展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异化劳动问题就曾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30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又重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异化现象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形式,使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通过重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向大自然请教生命意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劳动形式,在转变劳动形式的同时,不断追求人类的全向度发展,以此来重新找回属于人类幸福的根源——劳动的意义。

(编辑:惠斌;校对:朱恒)

[1]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5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1-134.

[3]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6.78.

[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

[5]杨 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94.

[6]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7]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2.

A811

A

1009-4148(2010)04-0010-03

2010-06-18

杨康裕欣(1986-),女,河南焦作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手稿异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