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

2010-04-07牛香兰

关键词:骷髅生死观庄子

牛香兰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

牛香兰

庄子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生死如一。庄子提醒我们应该在死亡面前保持平和的心境,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痛苦,正确把握自己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名与利。

人生;庄子;生死观

人生是短暂而又漫长的。每个人的人生也都不一样,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有的人的追逐功名利禄,有的人追求淡泊生活。前一种人“重生”,惧怕死亡;后者则无所求,平静地看待生死。

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人类千年以来追寻探索的课题,它耗尽了许多先圣哲人的精力,让他们穷其一生,只为解开生命与死亡的奥秘。但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微不足道的。正如他所说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本文拟就庄子的生死观,略陈管见,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生死为自然现象

在庄子的观念中,万物是齐一的,皆是由道所生,人也不例外。庄子对死的态度,是看到了死就是一种生命的更新。因为那是从某一种存在转化另一种存在,如同“气”的聚散来去,本来就是无,后来聚合,成了人形,然后散去,复归于无。既然如此,人对生死又有什么值得忧喜的呢?庄子的生死观使他方生方死之时体验到了新生和最终解脱,这个新生超越了世俗的生现象圈子。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

在庄子看来,人的死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犹如昼夜交替那样永远地变化着,是自然的规律。既然死和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那么,人们就应该克制死亡所带给人的悲痛,不使哀伤过分伤身。庄子把死生看作是一种客观必然性,一种自然现象。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永恒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间的生灭。所以庄子说,生死是同一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而且两者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所以找不到生死的界限。

庄子对生死是自然现象的认识,让庄子在人生中演绎了几个有趣的故事: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去吊丧,却发现庄子在鼓盆而歌,便谴责庄子,庄子则认为人的生死是气的变化的结果。“形体的变化,是出于自然的变化。”人的生是“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那么死也是“变而至死”,这是如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的自然规律。如今妻子由于气的变化而安稳地卧在天地这个巨室里,这又何必为之过分忧伤呢!“生死本是自然演化,人应顺其自然,不应为死而悲伤。”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庄子·列御寇》)

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人死后,无论怎么样葬,都没有实际意义,这恰好与孔子的厚葬相反,因为他看破生死。死亡既然是自然现象,肉体的消散、变化就交给大自然去处理,又何必看不通呢?

庄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找了好多先圣哲人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说明自己的观点: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庄子·大宗师》)

通过颜回和仲尼的对话,写孟孙氏善于处理丧事而扬名鲁国的原因。孟孙氏尽方内的礼,行方外的道,他把尘世看作大梦,生死亦是变灭无常的,所以不必生乐悲死。它反映出庄子的生死为自然的观点。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这段文字写的是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的情况。“这里将老聃的死理解为自然的现象,人之逝去,既无须悲,亦不必哀;若以悲哀之心处之,便是所谓‘遁天倍情’。”“生生死死,就像来来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并不是获得,死并不是丧失。”生死变迁,一般人看来是很严重的事情了,可在庄子看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自己的生死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的死,也就“鼓盆而歌”了。既然生死都是自然的变化,我们对待死亡,也就无须悲痛。

二 生为痛苦,死为快乐

庄子认为,所谓斧钺之诛,冻馁之患,愧而自戕,寿终而亡,皆人间之累,身死则无一切人事之忧劳,故生为痛苦,死为快乐。

庄子之楚,见空骷髅,髐然有形。髐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骷髅,枕而卧。

夜半,骷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 骷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庄子·至乐》)

这是庄子在《至乐》中的一个小故事,庄子去楚国,途中看见一个骷髅,并对骷髅说话,问骷髅是怎么死的。之后,拿着骷髅当枕头而睡去。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在庄子看来,生是痛苦的,死是快乐的,既然如此,那么对于死亡又有什么恐惧的呢?死是自然的大限,死后会怎样,要用自然之理去想象。

人生不免有种种负累忧患,一旦死了,便一了百了。上无君主,下无臣子,也无四季的寒热,从容自得,与天地共长久,即使是帝王的快乐,也不能相提并论,难怪庄子欲恢复骷髅的生命,重新回到人间,骷髅断然拒绝。在庄子看来,人生活在世上,就如同是一个处处受到拘束的人,每个人都受着历史的、习惯的、经济的、风俗的、心理的方方面面的束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说不尽的烦恼,但又很难超脱个人智力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放下烦恼。因为人们被囚禁在无限的烦恼中,忙忙碌碌,甚至一生都处于被外物牵累的生活状态,不能轻松。

庄子认为,听觉聪敏,不是说能听到别人什么,而是指能够用心来听自己的心声,内审自己。视觉敏锐,不是说能看见别人什么,而是指能够用心看清自己的心性。不能看清自己而只能看清别人,不能安于自得而向别人索求的人,这就是总想得到别人得到的东西,而不想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能安于自己所应得的人。也就是总想贪图别人所达到的目的,不想自己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而不能安于自己所应达到的境界的人。总想贪图得到的原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想贪图达到不可言状的目的,无论大盗还是君子,都同样不是正道。在庄子看来,这是因追随外物而违背了自己的本心,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的行为的状态,是可叹的可怜的。人生的痛苦就是有太多的外物的束缚。

三 庄子的养生观

一个人不怕死,却不能说他喜欢死。死亡是天赋的,不可避免。而喜欢死亡却似乎是缺经少脉,头脑发热者才干的。庄子对死毫无忌惮,而又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文章中无不包括着养生全年的思想,甚至还写有一篇专门的《养生主》以谈自己的养生之道。

生,是庄子思想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观念,庄子内篇中的“养生主”,更是以生为篇名。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庄子认为人就像材薪一般,而火就是生命,死亡就是火熄了,但火能经由材薪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生生不息。这个譬喻,既解释了生死之谜,又超脱了生死,令人觉得生命只是传递,不必畏惧死亡。

庄子对于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下面几个小故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观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养生之人,不可做知识上的追求。因为寿数是短促的,知识是无穷;以短促的人生,追逐无穷的知识,不惟劳而功,且徒增烦恼,是为养生之敌。养生之人,不可为善。因为善近名,自己便不得安闲;结果,能者多劳,亦是杀生之机。养生之人,不可为恶。因为恶近刑,更不足以全其生命。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养生主》)

泽雉的生活,亦是借喻养生之理。正如庄子一样,宁为孤豚,也不愿为郊祭之牺牛;宁愿作曳尾于涂中之龟,也不愿作留骨而贵的神龟。这种优游自得的生活虽称美善,但庄子不自以为美善,这又非为善近名的可以比得了。这是来反衬“为善无近名”的。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庄子·养生主》)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的代言人公文轩认为,为恶近刑,是自然之理。倘若明白道理的人,不幸受到刑辱,犹能不怨天,不尤人,而归于命该如此。这是来反衬“为恶无近刑”的。

四 生死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保持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的心态,我们就能正确地面对生与死,面对人生的的挫折痛苦,正确的对待人生中的名与利。我们不仅从正面得到启示,而且也应该在反面得到启示:正确地把握我们的人生。

1.在死亡面前保持平静的心境。

我们应该像庄子一样在死亡面前能保持平静的心境,处之泰然。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世俗的烦恼、人生痛苦不能摆脱呢?

人生百年,于苍茫的宇宙中只是一瞬间。正如庄子所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仅仅是“忽然而已”,一切的音符便戛然而止,一切的构想、激情、生命都成灰烬。生命是如此短暂,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遐想,挥霍。

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的状态正如下面这首诗中所说的那样:

“当我们强壮而健康的时候, 我们从来不会想到疾病会降临,但它就像闪电一般,突然来到我们身上。当我们正在为生活忙碌不停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死亡会降临,但它就像迅雷一般,轰得我们头昏眼花。”

“如果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也许就会显出生命的价值,更能让人善待生命。” “人生自有得失,自有生死,人生无往而不有得失,更难逃生死,故生得失之心,哀乐之情。然而,此情一生,则落入得失生死之羁绊中了。”

2.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痛苦。

大凡对人类作出贡献、对人生有深刻认识的人,往往都是那些经历了巨大人生痛苦的人。司马迁创作《史记》,马克思完成《资本论》,曹雪芹写《红楼梦》等等,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的精神财富,但这都是生活的痛苦给了他们以力量和灵感。痛苦使他们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痛苦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促使他们去完成伟大的作品。这就像古人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给他以身心的磨练,以铸造其坚强的体魄和意志,使其有能力去完成伟大的事业。

3.正确地对待人生中的名与利。

人类生活首先是基本的生存问题。可是,世俗生活的内容又不止是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还有要追求更多的名利的问题。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

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庄子·山木》)

一个人的生死观,直接决定着这个人对待名利的态度。庄子认为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生死如一,同样的,庄子是淡泊名利的。“在庄子看来,削迹捐势,陆尘世寰,潜隐于众人之中而不显露,乃是一种彻底的自觉的表现,若非具有极高境界的‘至知厚德’者,是难以做到的。”

“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庄子·盗跖》)

智慧的人做事情,举动要考虑到百姓,不违反限度。所以他们总是满足,便不去争夺,无所作为,便不去求取。

4.正确地把握我们的命运。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故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庄子·山木》)

正如庄子所说的那样:人的一生有时风云变幻,坎坷不定;有时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所以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所以结果也并不是都像人们预料的那样。

死的意识就是生存的意识。只有生存着的人才会意识到死亡。同样,只有意识到死,人才自觉到生。孔子的命题是“未知生,焉知死”,庄子的命题来个倒转——未知死,焉知生。

“庄子对于生死,并不采用厌生弃世的解脱方式,也不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一种审美性的纯粹主观精神的超越。这样,生死对庄子来说,不仅没有神秘性,而且还具有了绝对自由的快乐意义。”庄子不仅以旷达的心胸对待自己的死亡,对亲友的死亡,他也以旷达的心胸来对待。在民间流传的“红白喜事”之说,把人的正常死亡看为一桩喜事,大概是受庄子生死观的影响吧。

1罗龙治:哲学的天籁——庄子[M].海口:三环出版社,2000:169

2庄子新释[M].齐鲁书社,1996:404

3杨国荣: 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7

4张京华: 庄子哲学辨析[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69

5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7

6陈栎宇: 庄子智慧讲堂:道家之逍遥自由[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79

7崔宜明: 庄子答客问[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5

8王先谦: 庄子集解[M].三秦出版社,1998:347

9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M].人民出版社,1997:188

10王均裕:庄子与现代人生[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368

DiscussionoftheLifeandDeathOutlookofPhilosopherZhuangzi

Niu Xianglan

The famous ancient philosopher, Zhuangzi thought that the life and death is a natural process or it is a law of nature . Zhuangzi reminds us of the mild attitude towards the death which we should have and he teaches us to treat the bitter psychological frustration correctly . He thought that people should take control of their own destiny and correctly handling the fame and fortune .

life ; Zhuangzi ; life and death outlook

ClassNo.:B223.5DocumentMark:A

赵洁婷 宋瑞斌)

牛香兰,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1672-6758(2010)02-0040-3

B223.5

A

猜你喜欢

骷髅生死观庄子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智闯骷髅岛
骷髅行乞
骷髅行乞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会移步的骷髅
《庄子说》(十五)